2011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喧.闹(大声说话,声音杂乱)安土重.迁(难)
B.席.卷(像席子一样)逆.来顺受(迎着)
C.凭吊.(慰问)策.源地(策动)
D.顺.民(安顺)怅.惘低徊(失意,不痛快
8.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耸峙(zhì)光束(sù)竹篙(gāo)千仞(rèn)
B.怯弱(qiè)唠叨(dāo)疾风(jī)眺望(tiào)
C.词藻(zǎo)啃噬(shì)混饨(hún)翎毛(líng)
D.燧木(suì)脊梁(jǐ)追溯(sù)蜀(shǔ)
9.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嘘唏斑烂廖廖可数万仞之颠
B.欧歌镣铐耸恃摧山拆地
C.隧木取火绚丽走头无路眼花缘乱
D.叱咤缀学娇健多姿凝神暇思
10.选词境空()
(1)我凭栏眺望,江水(),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我的思路被()的爆破声打断。

(3)人类在()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A.茫茫隆隆滔滔
B.茫茫隆隆馒漫
C.滔滔茫茫漫漫
D.滔滔隆隆漫漫
二、课文阅读(40分)
阅读《胡同文化》第13—15段,完成11—14题。

(22分)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含意是什么?(6分)
1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情绪”和“伤感”之情,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3分)
13.这三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4.本文的语言精练且有京味,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充分地表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
态。

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

(6分)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
15.文章第一段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请指出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A.方正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独门独院”和“大白菜文化”上。

B.方正对北京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土重迁”和“忍”字上。

C.“独门独院”的四合院,使北京人形成了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封闭式心理。

D.方正的“安土重迁”和“忍”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落后保守的思想。

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第16-19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8分)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

行程是艰险的。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

自然也就
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

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16.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6分)
人类的儿童时代:
“三峡”:
17.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8.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淡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惶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3分)
答:
19.从内容上看,第3段与前两段有什么联系?读了这三段文字,你对原文题目中的“漫想”是怎样理解的?(6分)
答:
三.应用文(20分)
20.依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请以张晓的名义写一则招领启事。

要求符合文体,表述简明,措辞得当。

2011年2月15日,王楠在返校途中不慎将一黑色旅行包遗失。

内有人民币2200元,当日上饶至上海的火车票一张,专业书籍5本,MP3一个。

王楠的黑色旅行包于当日被人拾到,并交给车站派出所的张晓,车站派出所的电话:6569865。

招领启事
2011 2 15 四,作文(60分)
假如你在网上聊天认识了一位东北的和你一样的刚上高中的朋友,他(她)想了解你的家乡,而你也想把家乡的情况介绍给这朋友。

那么就请你给东北的网友介绍介绍你的家乡吧。

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重”应读“zhònɡ”;B项,“伺”应读“cì”;C项,“躁”应读“zào”。

2、答案:C
解析:“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想必”,表示偏于肯定的推断;“大都”,大多,表示约数;“也许”,表示不很肯定。

3、答案:B
解析:要注意语段中的总分关系,如句③领起句⑤,
④①两句则是由句②引起的。

4、答案:D
解析:成语的使用,一方面要看它本身的含义,一方面要考查它使用的语境。

A项的“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与后面的“安安静静”意义恰好相反,放在句中,十分恰当。

C项的“冷眼旁观”,意思是:用冷淡的眼光在旁边观看。

置于句中,与“置身事外”衔接恰当。

D项用了两个成语: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两个成语恰当地体现了“忍”字。

B项中“安居乐业”,意为“生活安定,工作愉快”,如果仅从“生活安定”考虑,使用是恰当的,但“工作愉快”与后面“不大愿意搬家”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这里应使用“安土重迁”。

因此,B项为使用成
语不恰当的选项。

5、答案:C
解析:C项中的“挺”既有“竖立”的意思,又有“强撑着”的意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答案:D
解析:D项是比较,而非比喻。

7、答案:B
解析:B项中“逆”是“逆境或无理的待遇”的意思。

8.D9.A10.D
11、答案: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12、答案: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13、答案:对昔日胡同生活的无限留恋。

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的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

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

”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14、答案:(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

体现出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2)该句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
的佩服和调侃。

雅俗杂陈,带有浓浓的北京方言味道。

15、答案:D
解析:“忍”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在封闭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逆来顺受,不愿惹是生非的思想”,不属于不思进取。

16.人类的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出在蒙昧时期。

“三峡”: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

17.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8.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

19.前两段是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第3段则是展望未来世界,两部分文字都是在阐释历史的前进的原因,并借此颂扬人类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伟大精神。

20. 本人拾到旅行包一个,内有人民币若干,火车票、书籍等物,望失者前往车站派出所的张晓处认领。

电话:6516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