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潘永平;潘玉君;孙俊;余祖亮;霍冬梅;肖翔;李振南
【摘要】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rovides rich natur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umber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ethnics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throughout the distribution by ethnic diversity index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to invite the richnes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ethnics in Yunnan.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s in Yunnan is affected b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trongly; the richness of ethnics in Yunnan dues to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scales.%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形成众多少数民族提供天然的环境资源,使云南成为少数民族、特有民族和世居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但云南少数民族在全境的分布并不能直观地看出,通过民族多样性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各少数民族在云南的分布状况。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4)003
【总页数】3页(P51-53)
【关键词】云南;民族多样性;地理集中度;人口分布
【作者】潘永平;潘玉君;孙俊;余祖亮;霍冬梅;肖翔;李振南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云
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3
第一作者:潘永平(1988-),男,云南呈贡人,硕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民族地理学等。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主体条件,承担着一切的社会活动。
[1]无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质量及其变化,都决定着民族人口的构成。
对民族人口构成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规律研究,将使我们对民族共同体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同时,民族人口在民族学研究中有重大意义,在民族地区,民族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民族人口构成的性别、年龄结构有密切关系。
最早的民族人口学是В· И· 科兹洛夫出版的全世界第一部民族人口学专著《民族人口学》,科兹洛夫还与Ю· В· 勃罗姆列伊在许多有关民族学方面的文章中谈到民
族人口学。
[2]我国民族人口学的发展从建国至今可分为三阶段,即1950-1978年民族研究断层期与空白期。
主要进行民族识别,族称统一,全国一普、二普,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地调查工作。
这一时期民族人口研究文献未曾见到。
1979-1986年为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起步阶段。
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少量民族人口研究论文集的编写。
1987年至今是民族人口研究繁荣期。
我国人口学研究进入更深入、更细致、更科学、更规范的研究时期。
(一)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地理位置为21°8′32″N-29°15′8″N和97°31′39″E-106°11′47″E之间。
全
境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陆地总面积第八位。
[3]全省地貌类型以山地、高原、丘陵为主,盆地、河谷依山脉走势镶嵌其中。
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加上山势高大,从而形成了具有立体气候的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云南山谷相间,河流坝子镶嵌的地貌,形成诸多封闭的网格状区域,在这些封闭区域中各地居民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元明清时期中原迁入云南的人口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
经过长期发展就成为今天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多民族省份。
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独居和立体杂居的特点使得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呈现百花争艳的态势。
近年来云南省各民族总体人口数呈现上升趋势,但个别少数民族也呈现负增长。
(二)研究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普查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六普(2010年),云南省16市州人口普查数据。
(三)研究方法
1.地理集中指数
在云南民族地理的民族地理集中度指数运用中,G为某民族的地理集中度指数;Xi 为i县区该民族的人口数;T为该民族所属县区的人口总数。
其中,G值越大表示该民族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表示该民族分布越分散。
即G
值越大反映该民族人口聚居于某一地域人口数越多,反之则小。
反映某民族在云南省129个县区空间分布关系。
2.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
在云南民族地理的民族多样性指数运用中,H为某地区的民族多样性指数;ni为
该地区i民族的人口数;N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
其中,H值越大表示该区域的民族分配越均匀,H值越小表示该区域的民族分配
越不均。
即反映一定区域内民族种类及其人口的比重分布。
(一)地理集中度分布规律分析
人口增长数与地理集中度呈现中心轴对称分布。
从1990年-2010年人口增长数分析得出各民族人口增长数都呈现上升趋势(除了鄂温克族、保安族、裕固族、门巴族于1990年未识别出),仡佬族人口负增长。
对1990年-2000年云南人口数增长数降序排列得出人口增长数超过1万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苗族、壮族、傣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布依族、瑶族、藏族、蒙古族、景颇族16个民族,其对应1990年-2000年地理集中度指数变化差降序排列的状态是分布排列在地理集中度指数两端呈现对称成分布。
人口数增长在1千至1万人之间的是布朗族、阿昌族、满族、水族、普米族、基诺族、德昂族、侗族、土家族、朝鲜族、维吾尔族、怒族12个民族,也是对称分布。
增长1人至1千人的也是呈现这样的规律。
2000-2010年的也与1990-2000年的变化规律相同。
地理集中度变化分布规律:①人口增长数越大地理集中度的绝对值越大,人口增长与地理集中度成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增长的绝对数越大,地理集中度的绝对值指数越大。
③增长人口数1万人以上,地理集中度主要分布为地理集中度非常高和非
常低,超过10万人地理集中度最高。
④增长人口数为1千人至1万人区间,地理集中度为很高和很低。
⑤增长人口数为1人至1千人区间,地理集中度较高和较低。
⑥人口负增长地理集中度则高和低,呈现出以地理集中度指数差降序排列,并有趋近于0的差值的中心对称分布趋势。
人口数负增长时,地理集中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人口负增长数越大,人口地理集中度数指数变化就越大,变化越向0趋近。
(二)民族多样性分布规律分析
1.县区人口分布规律
云南民族多样性县域人口格局演变民族多样性整体分布情况是以边境县为近似半圆
弧由西南向滇东北成同心圆分布,并且民族多样性丰富度由边缘向中心递减。
从三幅民族多样性县域空格局演变图可以看出分布规律为:①民族多样性高的地区分布在滇东南、滇南、滇西北。
②民族多样性最低的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滇西的保山市。
③民族多样性居中的分布在滇中地区。
④129个县区整
体趋势是民族多样性趋向于复杂性,除了极少部分的县民族多样性下降,其余呈现增长趋势。
2.市州分布规律
云南民族多样性市州人口格局演变整体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成半圆弧,民族多样性依次递减,民族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
1990年-2000年民族多样性市州格局红河州、丽江市民族多样性由第一类下降到第二类,其余市州未发生改变。
2000年-2010年民族多样性市州格局德宏州、临沧市由第二类别下降到第三类别,其余市州未发生改变。
并且变化的都为边境市州。
(一)民族多样性与地形的关系
云南整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哀牢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把云南分为东西两大高原区。
哀牢山以东地区主要为中间保存完好,四周剥蚀破碎的高原面,因此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坝子,主要从事水稻农业种植生产。
各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各社会群体交往甚多,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多样性与地理集中度低于哀牢山以西的地区。
哀牢山以西主要以高大山脉,丘陵,山谷地型为主,适合耕种的地域极其有限,多从事的是畜牧业生产,或者是比较粗放的农业生产。
天然的山脉和河谷成为少数民族散居大山深处的天然屏障,阻隔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往来。
长期发展形成了人口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滇西南少数民族居多。
(二)民族多样性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较为发达的滇中、滇东南,民族多样性与地理集中度较低,而滇西北与滇西南
经济及其落后地区民族多样性和地理集中度远高于其它地域。
滇东北地区经济也极其落后,但与云南其它地域相比受中原影响要比其它地方厚重,所以形成的民族多样性也比较单一,地理集中度也比较低。
(三)民族多样性与文化的关系
民族多样性越高其文化越丰富,保存的文化越原始,说明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非常少,各民族之间的生存状态比较单一,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小。
滇西南,滇南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多从事落后的农耕生产,原始文化保存完好,受相邻民族的民族文化影响较小。
民族多样性和地理集中度与文化保存原始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文化保存越完好民族多样性与地理集中度越高。
(四)民族多样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从历史事实来看,云南滇东北、滇东、滇中发生的战乱远多于全省其它地方,越不稳定的地方民族多样性越单一,像昭通、曲靖、昆明在历史上战乱频繁,当地少数民族到处逃荒躲避战乱。
因而民族多样性是全省较低的区域。
滇西一隅各民族战乱远少于滇东北、滇中、滇东南,因此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多样性与地理集中度较高。
(五)集中度与多样性的关系
地理集中度与民族多样性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即地理集中度越高说明某一民族人口数在特定区域内相对集中,而在其它区域分布较少,反映的是人口数不能反映该地域民族多样性。
而民族多样性反映的是该地域民族多样性,也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的集中程度。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个别少数民族呈现负增长,人口增长数越多地理集中度越高,反之递减。
民族多样性反映了民族类型分布的均匀性。
云南民族多样性由滇西南向滇东北依次递减,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并且向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献】
[1]吴小燕,苏高翔.论中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文教资料,2006(8):39-40. [2]陈长平.民族学中的人口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7-34. [3]王声跃,张文.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