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侯为孙禄堂疗伤的经过及医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健侯为孙禄堂疗伤的经过及医案
作者:
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12期
口述/陈登笔录/尤志心
《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纪实》(尤志心,《武当》2006年第3、4期),及《回忆我的父亲陈健侯先生》(陈端孙,《少林与太极》2006年第3期)刊发以后,在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赞赏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最近有人打电话给某武术杂志编辑部,说:“陈健侯如果真的给孙禄堂治过伤,请拿出医案来!”我小妹婿把此事告诉我,问我有无医案。

我说:“原始医案在文革中早已被抄家的红卫兵烧光了。

”父亲陈健侯是江南名医,在1929年反对国民党内务部取缔中医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精通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看过他的医案后,曾手书“一代名医”的条幅相赠,并赠汉白玉一块,以激励后生。

1958年,我跟父亲学医时,父亲曾详细给我讲过他给孙师疗伤的经过,所开脉案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诊治的经过,《陈氏家谱》和我写的《孙禄堂授拳陈健侯记》(发表于《武踪》1985年第2期)都有记载,但以小妹夫尤志心写的《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纪实》最为详尽。

此文写成后,经我两位哥哥陈登谦(公安战线离休干部)、陈登丰(教授)和我本人审阅过,所以是真实可靠的。

现引录如下:
孙禄堂在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时,因《易经》与家父相识,曾登门造访。

又过几天,孙师偕吴心谷再次造访。

孙师云:“吾闻中医神于脉者,不问而知病,今我不言,任尔试我脉,请言气功如我者有何病焉?”陈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互证明,可速断病情,今仅靠切脉,虽亦可断,但需倍劳吾之神。

请试之。

”陈聚精会神于指,三指分别轻触探按,既毕,对孙师云:“先生六脉均从容和缓,唯右寸脉偶现数象。

从容和缓反映气血充沛,右寸脉偶见数象反映有内伤。

”孙师答道:“我数年来访求拳艺高超的师友,足迹遍及南北,每到一处,请名医诊脉,都云六脉调匀,无些微瑕疵。

你诊断有内伤,我不能苟同。

”于是陈郑重地说道:“六脉调匀,毫无病态,世所罕见。

先生右寸脉有时呈数而兼虚象,此确系内伤反映,可能偶有吐血。

”孙师矢口否认。

过了几天,孙师复来诊脉,陈据证察脉,仍坚执前诊意见。

孙师仍矢口否认。

如此数次。

最后一次,孙复请陈到孙之会客室断脉,不准他人入内。

陈严肃地说:“老先生脉象反映确有内伤,不速治,危矣!请人诊脉又不信医言,是戏医也。

不信不治,望先生再三审思,我此次为老先生诊脉,神思高度集中,非但能确诊老先生有内伤,而且有把握断定伤于何处。

若不信,请解开上衣袒露背部,我可以指出伤处给你印证。

”孙师
遂解开上衣袒露背部,陈即指着孙师背部肺腧穴讲道:“内伤是从此处进去的!”孙师猛然大惊,连声赞道:“神乎其技也。

神哉,神哉!我内伤确系受自此处,每逢春季趋暖即复发吐血,今日我正在复发。

”随即吐了一口痰,痰中带有血丝。

孙师于是诚服陈的诊断,并请陈为他治疗内伤。

陈为孙开了活血祛淤益肺理气的汤药,并用自制的跌打损伤膏给他外敷。

经过月余的治疗,孙师背部肺腧穴处出现一块如碗儿大的青斑。

从此以后孙师内伤症状消失,宿病霍然痊愈矣。

家父给我讲辨证施治时,曾以为孙师所开的药方为例详细讲过,我也曾作过记录。

所开药方是:
(一)汤药
炙百部五钱?摇炙紫苑四钱?摇大麦冬三钱?摇白茯苓三钱
杭白芍二钱炙甘草二钱先煎海浮石五钱?摇先煎?摇花蕊石五钱
大生地四钱大熟地四钱蛤蜊粉炒阿胶珠三钱
(二)中成药?摇七厘散
(三)外敷自制的跌打损伤膏药
汤药的组成原理:
百部配花蕊石,润肺治咳,理气疗伤。

紫苑配麦冬治咳,可治痰中带血丝之症。

杭白芍配甘草,可养血止痛敛伤。

海浮石、花蕊石专治痰中带血。

生地、熟地养阴补血止血,且熟地配白芍可疗伤,治肺部微血管受伤。

蛤蜊粉炒阿胶珠可定喘止咳,补血止血,治肺部受伤。

这个方子攻补兼施,配伍精良。

在治疗过程中,曾根据症状变化对上述主方进行加减。

家父为孙禄堂公疗伤的事,是客观存在的。

伤从何处而来,孙老先生当时并没有讲,只是听他的秘书吴心谷而言。

现在当事人都去世了,但我的姐姐陈端孙,是见证人之一,现年87岁,还健在。

在家父诞辰110周年期间,她曾写过一篇《回忆我的父亲陈健侯先生》,发表在《搏击》(2006年第1期)和《少林与太极》(2006年第3期)。

〔注〕
陈登临(1929—),陈健侯第四子,民间中医,民革成员。

6到20岁为读书阶段,这期间因避日寇之乱,曾两度失学,在家自学和亲聆父教。

1951年应试师资考试被分配到江都市任教,先后在小学任教师、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曾两度被聘为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遣返回家,在家跟父学中医。

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落实政策,1985年补办退休手续。

20世纪90年代经卫生局考试合格,正式悬壶于磨刀巷,尤精脉学,治好不少疑难杂症,名声大振。

江苏省《乡土报》(1989年10月8日)曾刊登过长篇通讯《两代青囊家授医经融贯华洋——记镇江民间医师陈登临》。

镇江红学家江慰卢先生的顽固性头痛被治好后,先生曾作《调寄西江月》相赠。

受父亲影响,陈登临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入选《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

曾任镇江市周易研究会会长,多次应邀作过周易讲座,陆续写过数万字学易心得。

由于先天弱视,陈登临到晚年几近失明。

现年80岁,在家休养练功,鹤发童颜,其功已臻上乘,收徒讲学,时有本地和外地慕名而来求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