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产品给人类带来危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码产品给人类带来危害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越发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不断上升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多的数码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休闲的时候带上自己的数码产品。

殊不知,这样一种习惯,隐藏着一种对大脑危害的可能性。

来自加州大学的洛伦·弗兰克告诉《周末画报》:“有时候,人需要拒绝电子产品,这样大脑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


数码产品让我们懒惰
有一种场景对于学生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上课玩着手机,下课玩着电脑。

一天24个小时中我们至少8个小时的时间是对着高清晰的手机或电脑屏幕上。

现在的人们,无论是在锻炼身体都在使用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完成一些工作。

最重要的是,这可以帮他们打发一些时间,消除无聊。

很多人都觉得,这种习惯再正常不过。

用这些电子设备上的娱乐功能来解解闷,没有任何坏处。

但是,有美国科学家却指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习惯,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当人们让大脑持续地忙于接受数字信息时,他们也就使大脑丧失了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

不要小看了“休整时间”,它恰恰是能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信息,或思考出新的想法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途径。

也就是说,这样利用电子产品“一心多用”的状态,容易损害人们大脑的学习能力。

好比书法和打字,现在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字写的越来越差,并且近些年的学生都不如过去的同龄人注重字体的整洁规范了。

“不少孩子认为以后手写字的机会并不多,只要会写就行了,不必在意是否写得漂亮。

”更夸张的是,往常一些自己本能信手拈来的字,却随着时间“消逝”了,就像我同学说的“玩了几年电脑,很多字只认得,不会写了。

”电脑在生活中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但同时,对“键盘”的过度依赖让不少人出现了提笔忘字、离开电脑就思维短路、字迹越来越差等现象。

“无纸化”时代,“手写”真的要渐行渐远了吗?
书法艺术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之一,只是这门艺术也逐渐地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练字、评字、品字这些汉字书写的乐趣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陌生。

2011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该报告指出,学生汉语能力下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也在退化。

2011年8月,教育部下达通知,将在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我也是最近才开始注意收集自己写的错别字,以前并没有这个意识。

有时候着急写点儿东西,就只能先用笔在草纸上写下来。

结果刚开了个头,就发现自己处处受阻,有的字想不起来怎么写,有的字只能想起个大概。

短短300字,用手机键盘查字9次。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并不会在意自己手写的退化或者即使写错了,也并不会在意。

因为“手写时代”已经过去,万能的键盘使得大部分人只需要会汉语拼音,就能完成汉字的写作。

只是,这种便捷方式用多了会造成人们对汉字的具体写法越来越模糊。

有人做出了“症状分析”:由于在电脑和手机上敲字,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产生不了刺激作用,从而造成了大脑皮层的暂时性失忆。

这让我们人类最引以为豪与其他动物其别开的就是我们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但是随着数码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的大脑是越来越经不起推敲了。

朋友聚会,总有人一坐下来就掏出手机玩游戏、上网、发微博;拥挤的公交车里,总有人举着手机玩游戏、看小说……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翻新及广泛应用,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与依赖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

数码产品给我们身体带来危害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及信息的大量出现,不少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的新闻软件打开,看一下当天新闻。

许多人喜欢边走路边发信息,或者坐公交车时用手机或iPad看电影、打游戏、看电子书。

对此,有专家指出,走路时用手机,往往会使劲低头看屏幕,给脖子、肩颈和脊柱造成巨大压力,令颈部血流量减少,血流不畅引发肩膀和脊柱僵硬、疼痛,甚至出现炎症。

此外,在不稳状态下看屏幕,更易引起眼部干涩和疲劳,从而影响视力。

而且这种行为还能导致听不到汽车喇叭或看不清台阶,而发生交通意外。

另外,随着微博的普及,不少人已经产生依赖性。

不仅在白天利用一切零碎时间不停刷微博,而且在睡前也会控制不住地打开微博看看有没有人互动。

这一更新,时间就很难被控制下来。

有人做过粗略估计,微博依赖症的“患者”们因为玩手机而减少的睡眠时间至少有三个小时。

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在被迫脱离科技产品一整天后,会感到严重的心理生理不适,并会感到恐慌,迷惑和极度孤独,这种症状和瘾君子突然戒毒或戒烟时的感觉很相似,这就是“高科技成瘾”症。

当我们在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这种病症的扩散与蔓延。

数码产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悄的让我们越来越懒惰,更甚者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伤害。

英国一名癌症研究专家近日得出惊人结论: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过吸烟受害者。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手机有害健康的最严重警告。

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

因此,库拉纳认为,手机的危害将比香烟更严重。

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

如今,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话工具,同时也是一款包括MP3功能在内的娱乐设备。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12.5%的儿童和青少年(6-19岁)和17%的成年人(20-69岁)因噪音过大而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约3000万人。

正常谈话时的声音为60分贝,85分贝就可能损害听力,而MP3从耳机发出的声音高达100分贝。

说到玩电脑给人最直观的就是玩游戏。

玩电子产品有利有弊,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电子产品里的游戏,可以让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强,这是利的一方面。

但是,玩电子产品的弊远远大于利,这主要是电子产品屏幕的明亮度、对比度会时常变化,长时间注视,就像一个人长久把手臂举起来肌肉会僵硬。

同理,人们近距离观看物体,由于不合理的对比度、明暗度,电子屏幕不断闪烁,会使得眼睛的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让眼晴引起疲劳,时间一长,睫状肌痉挛,就会造成假性近视。

若假性近视在1~3个月内能够及时获得治疗,是可以恢复正常视力的,但当晚于这个最佳时期,很快就演变成真性近视。

中国是接触数码产品相对来说比较晚的国家了,中国从当初的那个腰挂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时代慢慢的变成了现在的iphone、ipad等数码产品的消费大国,为此国外多家企业已把中国作为头号产品消费国。

不管是奢侈品还是数码产品,中国绝对是首当其冲的。

这是个好的现象也是个不好的现象。

好的方面是因为这样的消费高度充分的体现出了我们国人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提高了很多,人均GDP也有了很显著的提高,这些消费者中也不乏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好的一面的。

而坏的一方面就是数码产品渐渐的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虽然它们快捷、方便,但是渐渐的,人们不再愿意行动,不愿意与社会交流,反而更愿意坐在沙发上当拇指一族,而手机的危害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依旧很难改变人们的这种习惯,长期使用会影响大脑,因为你在使用过程中基本都是要先传输信息到大脑中、然后才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回答,长此以往下去,手机的高强度辐射会给大脑带来许多伤害,有精神症状也有潜伏症状,危害不会马上显示出来的,但这也不能全怪手机,谁叫那些制造商隐藏的太好了呢?
总之危险始终伴随着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所以在面对旧手机回收一事,应当也是要将其放在首位,合理的将旧手机回收,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