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作者:沈琦
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21期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微信平台的信息把关。
对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进行探究,将有助于分析微信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微信;把关模式;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018-02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传播学者怀特最早提出了新闻领域的“把关”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在报道新闻时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编辑按照自己的标准和价值选择信息,充当“守门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被打破,传统“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微信是2011 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微信平台信息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把关模式,是新媒体平台中信息把关的典型。
1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
微信平台信息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实时交流、朋友圈信息传播和公众平台信息传播。
由于微信用户的实时交流具有私密性,属于人际传播范畴,“把关人”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本文不对这一信息传递渠道进行讨论。
1.1 朋友圈信息传播的把关模式
朋友圈是微信在2012 年4 月19 日更新4.0 版本时上线的一个插件。
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各种链接。
微信好友之间可以互相点赞或评论。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每个微信用户既是朋友圈信息的受众,又是朋友圈信息的发布者,微信用户自己就是“把关人”。
在微信用户发布朋友圈信息时,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标准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个性化特征。
在信息被发布到朋友圈后,仅对微信用户的好友可见。
这些信息的把关人就是微信用户的好友,而筛选信息的标准更多地则是兴趣和相关性。
传统媒体会对朋友圈中转发量巨大,又有一定新闻性和公共性的信息进行整理报道,此时的把关人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信息筛选的标准符合传统“把关人”理论。
对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把关模式进行简化,如图1 所示。
1.2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把关模式
微信于2012 年8 月正式推出公众平台,分为订阅号与服务号。
服务号主要以商业用途为主,新闻信息主要由订阅号发出,因此本文对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把关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订阅号。
认证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新闻信息在把关模式上与传统媒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微信用户和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在公众号推送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把关作用。
微信用户对符合自己阅读兴趣,认为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二次传播,也可以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举报不符合传播规范的信息。
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运营团队在核实后可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违规侵权、恶意营销的信息进行删除。
认证媒体发布的信息在微信平台传播的把关模式可以简化为图2 所示。
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另一大运营主体为自媒体,即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账号。
自媒体的开通没有门槛限制,因此运营者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多样化特征。
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订阅号的信息把关主要由发布者、订阅者和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完成。
发布者首先对信息的传播价值进行判断,经过发布者把关后的信息被推送到订阅者的手机上。
订阅者通过阅读信息内容对信息进行第二次把关。
符合订阅者兴趣、与订阅者相关度较高的信息会被订阅者转发到朋友圈,进入朋友圈信息传播把关模式。
订阅者可以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举报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的消息。
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核实后将删除相关消息,对订阅号实施功能禁用甚至封号等惩罚。
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在微信平台传播的把关模式可以简化为图3 所示。
2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的解构
2.1 把关主体
在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中,“把关人”是媒体从业人员,受众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流通呈现“媒体—受众”的单向度传播,传者和受者界限分明,把关人和受众身份明确。
而在微信的信息传播中,微信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传者受者界限相对模糊。
“把关人”角色具有多元化特征,既有认证媒体订阅号的专业编辑,又有自媒体订阅号的“草根”运营者,甚至每个微信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就在判断是否要将信息转发出去,每个微信用户也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在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和受众出现了身份上的重叠。
2.2 把关时间
在传统“把关人”理论中,“把关人”对信息的把关主要是在信息发布之前,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和媒体立场的信息进行拦截。
而在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中,对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和虚假侵权类文章的把关主要通过微信用户举报、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核查删除进行。
微信平台的信息把关是滞后性的。
2.3 把关标准
传统“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对信息进行把关时主要依据意识形态、媒体立场、公共利益和相关政策、制度。
把关标准相对标准、规范。
微信平台上对信息进行把关时,微信用户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兴趣和相关性,把关标准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自媒体订阅号的运营者在进行信息把关时相比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但规范化和专业化则不如传统媒体记者、编辑。
3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中,普通微信用户的把关是非常自主的,自媒体也在微信公众平台
找到了相对自由的生长土壤。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部分信息的封锁,让受众更多
地接触到新闻事实,在信息的接收和发布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这样的把关模式拓
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
微信平台信息的把关相对传统媒体更加自由灵活,普通用户只要有微信客户端就能转发信息,真正做到了即时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3.2 消极影响
微信平台的把关主体呈现多元化。
普通微信用户和部分的自媒体运营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把关标准主要依据个人价值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信平台无用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
充斥其中。
微信平台对虚假信息的审核和删除主要依靠用户举报。
由于微信用户的好友关系多为基于
通讯录的强关系,用户对多个好友转发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在受众举报前,信息可能已
经在微信平台大范围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种后置性的把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朋友
圈的私密性,谣言的澄清被大大滞后,这往往会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4):27-31.
[3]靖鸣,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