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单元教学目标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

《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

《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背影》 2课时《甜甜的泥土》 1课时《人琴俱亡》 2课时《我的母亲》 2课时《父母的心》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十一背影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感情深挚的美文,教学前先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亲情歌吟—父母的心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亲情歌吟—父母的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亲情歌吟—父母的心《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父母的心一、阅读全文,探讨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叙述了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别人的故事。

)2.故事中的父母送、换了几次孩子?当时这对父母各是什么表情?(四次。

送大儿子时“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时“无精打采”,用女儿换二儿子时“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时“痛哭失声”。

)3.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请说出理由。

(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但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

)二、阅读“那天傍晚,轮船已经航行在……”至“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 ,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对父母前后三次分别以什么借口要回孩子?是意在表现这对父母很会说话还是表现“爱”使得他们使出浑身解数?(①大儿子是家里的接班人,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次序也不对。

②二儿子很像去世的婆婆,把二儿子送走,感觉对不住婆婆也对不起当家的;而且二儿子已经五岁了,送走后一定会永远记着亲生父母,很可怜。

③因为她太小,把这么个无知的孩子送走,觉得当爹的冷酷无情。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意在表现“爱”使得他们使出浑身解数。

)2.财主夫人最后说:“就作为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所说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父母之心”是指对儿女真诚无私、不能割舍的爱。

)3.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结尾这家人最终过上好日子的交代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对父母对儿女不能割舍的爱,能化解任何困难。

)三、《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你认为本篇课文中的父母不愿把儿女给富人,是不是失策?(从理性上说是失策的、不明智的,但理性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本文要表现的是这对父母不愿骨肉分离的动人情感,不能脱离文本讨论其得失。

)四、同样表现父母之爱,本文和前两篇在写法上有很大不同,说说不同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同在本小说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

七年级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导学案

七年级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导学案

七年级第三单元亲情歌吟导学案一、单元目标1、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抒情等手法表现亲情。

3、提高阅读与写作中理解和表达亲情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了多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等。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亲情的丰富内涵和多样表现形式。

例如,《散步》通过一次寻常的家庭散步,展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亲情的温暖;《秋天的怀念》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病重期间对“我”的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则用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开始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但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可能对亲情主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表达上也较为欠缺技巧。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亲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亲情。

2、难点(1)帮助学生将对亲情的感受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表达。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鉴赏亲情主题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写作练习法安排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展示几张充满亲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亲情歌吟。

(二)课文学习1、《散步》(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品味细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亲情的细节描写,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通过分析这些细节,体会一家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

(3)探究主题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而理解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亲情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亲情歌吟》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亲情歌吟》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亲情歌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尚需提高。此外,他们对亲情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但在表达和抒发情感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亲情歌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亲情歌吟》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2.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提升写作能力。
4.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
5.教学评价:
a.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写作练习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b.成果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其情感表达、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
-设计意图: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撰写阅读心得,不少于300字。
3.家庭实践:与家人共同完成一项亲情活动,如:
-与父母共度一个愉快的周末,记录下美好的时光。
-帮助家人完成一项家务,体验家庭责任。
-与家人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增进亲情交流。
4.课堂反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亲情诗歌幼儿园教案

亲情诗歌幼儿园教案

亲情诗歌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能够:1.了解并理解亲情的概念;2.感知亲情的重要性;3.学习并朗读一首关于亲情的诗歌;4.通过亲子活动进一步加强亲情。

二、教学准备1.亲情相关的图片或道具;2.立体感强的亲情诗歌;3.适量的手工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首先引入亲情的概念,可通过以下问题开展讨论:•你们家里有谁是你最亲近的人?•亲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讨论,激发幼儿对亲情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参与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2.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朗读一首关于亲情的诗歌。

诗歌应选择内容简单、语言朴实的作品,以更好地引起幼儿的共鸣。

幼儿可以跟随教师的节奏朗读,或者分组进行齐读。

3. 亲情手工制作(3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制作表达亲情的手工作品,可以是贺卡、折纸、画画等。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交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情的感受。

4. 亲子交流(20分钟)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亲子交流环节。

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探讨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读、手工制作和亲子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和感受亲情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亲子交流环节,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对于今后的家庭教育,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本教案为幼儿园亲情诗歌教案,主要针对幼儿园学生群体,旨在通过诗歌和手工制作的形式培养幼儿对亲情的感知及表达能力。

七年级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三单元亲情歌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本单元所选诗歌和散文中所表达的亲情主题。

掌握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文学要素,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恩之情。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和散文中所蕴含的亲情内涵。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将对亲情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和散文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包括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温馨视频或展示一些亲情的图片,如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家人团聚的场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在你们心中,亲情是什么?”2、文本阅读与分析(1)诗歌部分选取本单元的几首代表性诗歌,如《游子吟》《乡愁》等。

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分析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来表达亲情的。

探讨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散文部分以《背影》为例,让学生默读散文。

分析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情。

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本单元作品中,哪一篇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亲情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爱?(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亲情歌吟6慈母情深第一课时课件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亲情歌吟6慈母情深第一课时课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识记生 字词。
2、理解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的情节特点。
3、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 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 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26年写《伊豆的舞女》 一举成名。1968年因小 说《雪国》、《千只 鹤》、《古都》获诺贝 尔文学奖。
文中那对父母在每次送、换、要回孩子时表情怎
样? 送、换、要的理由又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 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填写下表。
情节
表情
理由
送走长子时
孩子过好日子 继承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家业 一百元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无精打采
接班人 次序不对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失魂落魄
和婆婆太像了
要回女儿时
难为情 痛哭失声 太小 冷酷
爱的表达:
假如你要送感恩卡片给自己的父母, 你最想写些什么呢?
检查预习:
❖ 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诸位( zhū ) 感慨万千( kǎi ) 女佣( yōng ) 濑户内海( lài ) lán lǚ (褴褛 ) chóu xiè( 酬谢 )
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本文讲了一对穷夫妻最终拒 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 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展示积累
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反映父母 关爱子女的名言、谚语、诗歌、 故事等。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 吟》 2、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 谚语) 3、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4、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5、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 《诗经》

关于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亲情歌吟》评课稿

关于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亲情歌吟》评课稿

关于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亲情歌吟》评课稿一、前言《亲情歌吟》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位孩子对父母深深的感恩之情,表达了家庭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评课。

二、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表达出作者对亲情的思考。

-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从而更好地与家人和睦相处。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借助歌谣的形式表达情感的手法。

•培养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悟和思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亲情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主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 - 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一段简短的对话,询问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情。

-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一个与父母有关的感人故事或者互动经历。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亲情歌吟》,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教师可以采用个别指导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解答。

3. 情感体会(1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提问学生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 这首歌谣让你想到了什么?- 你在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 你对自己的父母有什么感悟?4. 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作者为什么选择使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情感? - 歌谣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帮助?5. 互动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互动交流: - 你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 - 你觉得你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故事?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亲情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用歌谣来表达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情感培养小班音乐教案:亲情之歌

情感培养小班音乐教案:亲情之歌

情感培养小班音乐教案:亲情之歌。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1.理解亲情的定义和重要性,了解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2.在音乐的帮助下,深化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感情;3.培养学生的音乐和感情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和集体振奋。

二、教学步骤1.导入: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今天的课题,激发其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2.音乐欣赏:播放一首关于亲情的歌曲,例如《家家亲》、《亲情的表达》等。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歌词中所表现的亲情主题,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受。

4.编曲: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音乐器材,组成小组编曲。

教师为他们提供鼓掌声、口哨声等合成音效,辅助他们完成编曲任务。

5.合唱:由学生们演奏合成后的乐曲,并辅以合唱。

教师在演唱过程中点评和指导,让学生们准确地理解歌词并投入歌曲表演。

6.表演:每个小组都将向大家展示他们的编曲作品,并用心演唱贯穿其中的亲情主题。

7.总结:归纳当天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表演的感受和疑惑,鼓励同学们珍惜亲情、发扬爱心。

三、师生互动1.教师在课程中时刻关注和引导学生们,在音乐编排和合唱表演的过程中,对他们及时帮助和修正。

2.学生们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编曲活动,并与小组成员互动配合,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

3.教师对于表演的评价和反馈需要公正客观,给学生们以正面的激励和支持。

四、教学效果分析1.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亲情的内涵和重要性,还通过合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并在小组中体验了团队合作和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2.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音乐编曲和表演的活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理念和实践技能,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点评充分发挥了其指导作用,帮助学生们从容应对教学任务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五、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加深了对亲情的认知和感悟,在音乐的启发下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互动,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其中得到了成长和启示。

亲情诗歌幼儿园教案

亲情诗歌幼儿园教案

亲情诗歌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听诗、诵读诗等活动,感受家庭中的温馨和亲情。

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庭的感情。

3.学生能够在和家人共处的时间中,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让幼儿感受家庭中的温馨和亲情。

2.教会幼儿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庭的感情。

3.让幼儿学会珍惜和感恩父母及其亲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家庭照片或与家庭有关联的物品,引出“家庭”主题。

2. 听诗
让幼儿们注意听老师诵读儿童诗歌《我爱我家》,并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3. 感受亲情
老师与幼儿们分享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瞬间,让幼儿们感受亲情的温暖。

4. 诵读诗歌
让幼儿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诗歌《家》,培养他们的感性识字能力。

5. 表达感情
分组让幼儿们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的感情,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

6. 总结
从家庭的重要性、珍惜家庭的时间等方面总结本次课程,并鼓励幼儿从日常小事中学会感恩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
1.通过观察幼儿的情感表达和课堂反馈等方式,评价幼儿在课上的学习
情况。

2.记录幼儿在绘画、手工等活动中的表现,并以此评价幼儿对家庭的理
解和喜爱程度。

3.以班级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发展为评价依据,制定下一步幼儿教育方案。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寓教于乐,通过诗歌、互动等方式让幼儿们感受到家庭的亲情温暖,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情感。

但本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课堂效率低下、课堂管理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第三单元亲情歌吟背影导学案

第三单元亲情歌吟背影导学案

第三单元亲情歌吟《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学习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相关资料1、作家作品《背影》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代表作品有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2、《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

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

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导学练习(一)自主练习1、正音练习:给下列的词注音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狼藉()妥帖()踌躇()颓唐()蹒跚()簌簌()拭干()举箸()游逛()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 .失业在家短时间停留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衰颓败落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细小而繁多(的事)(二)文学常识朱自清,字 ---------- ,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诗人、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7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教学设计(上)

7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教学设计(上)

7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教学设计(林凤妹编写)。

教学设计林凤妹编写【单元教学要点】1、母爱、父爱的朴实无华,伟大感人。

2、理解母爱、父爱行为中笨拙的举动、“小气”的现象。

3、《背影》《慈母情深》等写得动人的原因。

4、各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5、作家笔下的母爱、父爱故事各不一样,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感悟到的至爱亲情。

6、口头续编《父母的心》的故事,口头交流“感恩”话题,减少“口头禅”和破碎的表达。

5 背影(二)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母爱似火,父爱如山。

”作为母亲她会更直接更热烈地表达对子女的爱,而作为父亲则更内敛,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此如大山般深沉的父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着重强调以下字词:交卸.( xīè)狼籍.(jí)簌簌..( sùsù)琐屑.(xīè)蹒跚..(pán shān)差.(chāi)使(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紧扣“背影”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第二部分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第三部分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2、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背影”,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研习课文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课件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课件
父母小说 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 姐陆续病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代表作有 《伊豆的舞女》、《雪国》、《水 晶幻想》、《千羽鹤》等。作品风 格是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体会天下父母对子 女崇高的爱心。 3、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的写法。
检查预习:
字词过关
任意抽查,
你敢迎接挑战吗?
自主学习:
温馨提示
问题一:概括主要内容答题要点----什么人在什 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问题二:先找出送还孩子是父母的表现,再加 以分析。
问题三:从文中父母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阅读 感受入手。
聚焦目标一:
读课文,讲故事
这是发生在日本一艘轮 船上的故事,讲述了……
你一定积累了很多赞美 父爱母爱的诗歌、 谚语、 歌曲吧?说给大家听听吧!
格言、名句示例
1、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2、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3、父母的美德是儿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5、一父养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情为深(德 国谚语) 6、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 的、美好的感情(加莉娜)
聚焦目标二:
品细节,细体会
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 细细体会,这是怎样的一对父母。
眼含热泪
无精打采

失魂落魄
痛哭失声
聚焦目标三:
父母的心
换女儿
送长子
换次子
要女儿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更加曲折动人,更有利于充 分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更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亲情歌吟6慈母情深 优秀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亲情歌吟6慈母情深 优秀

6.慈母情深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俗语、诗句与故事。

(2)理解文意,概括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

2、预习要点(1)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俗语、诗句与故事。

(2)用批注阅读法赏析课文,理解文意,概括母亲形象。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3、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祈祷.()jié()ào( )不驯怂.()恿.()()疮褐.()色虎视眈眈.()疲惫.()攥.()(2)同学们,将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写在下面。

名言:警句:诗句:俗语:贤母教子的故事:(3)本文写的两件事分别是:和。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母亲为“我”做的两件事。

母亲替“我”讨回被警察没收的小人书;母亲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给“我”钱买书。

2、问题展示(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俗语、诗句与故事。

(学生把相关内容补充到学案上)(2)快速浏览课文第55—85自然段,思考讨论文中的我向母亲要钱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工人们工作的环境及工作的情形,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答:(3)请找出第二个故事里连续出现的几处动人的情节转折和升华。

答:(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答:(5)你最想给母亲说的话是什么?请马上写下来。

答:3、课文总结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

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

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4、拓展交流用“母爱是……”句式续写三个句子组成排比句。

母爱是游子临行前密密缝织的针线,母爱是,,。

亲情的歌曲幼儿园教案

亲情的歌曲幼儿园教案

亲情的歌曲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建立家庭意识和珍爱亲情的观念;2.学会唱《亲亲的妈妈》、《爸爸去哪儿》等亲情歌曲;3.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亲情歌曲欣赏及歌词学习;2.歌曲节奏演唱;3.合唱及配合动作;4.亲情主题手工制作。

教学准备:1.亲情歌曲唱片或音频;2.歌曲歌词卡片;3.手工材料及工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开场与热身教师播放《亲亲的妈妈》歌曲,让幼儿听一遍,然后再以简单的方式指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舞动动作。

2. 学习歌曲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同时贴出歌词卡片帮助幼儿学唱。

教师需要注意发音准确性及音高掌控。

3. 练习幼儿练习唱歌,并带上动作。

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按照自己能够掌握的节奏来唱歌。

4. 互动教师与幼儿互动,提出问题讨论:这首歌曲是为了谁写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妈妈的辛苦?等等。

教师提供思路,引导幼儿探究家庭亲情。

第二课时1. 开场与热身播放《爸爸去哪儿》歌曲,让幼儿听一遍,然后再以动作跟随音乐节奏舞动。

2. 学习歌曲教师向幼儿传递歌曲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3. 练习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唱歌,并添加手势动作。

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进行比赛,比看哪一组唱的最好。

4. 互动教师利用歌曲内容展开互动,让幼儿了解他们喜欢和爱护的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幼儿会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温暖。

第三课时1. 开场与热身教师播放歌曲《爱的供养》,引导幼儿倾听这首传达心意的音乐。

2. 手工制作提供幼儿一些手工材料及工具,并帮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爱的手牵手”等亲情主题的手工作品。

3. 互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完成的作品,以及内容背后的意义。

幼儿可以将手工作品送给家人,表达对亲情的珍惜和关爱。

总结:通过学习亲情歌曲和亲子互动,幼儿可以发现家庭是显得格外重要的地方,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亲情的力量和价值。

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亲情的真正意义,引导幼儿增强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亲人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亲情歌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要点】1、母爱、父爱的朴实无华,伟大感人。

2、理解母爱、父爱行为中笨拙的举动、“小气”的现象。

3、《背影》《慈母情深》等写得动人的原因。

4、各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5、作家笔下的母爱、父爱故事各不一样,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感悟到的至爱亲情。

6、口头续编《父母的心》的故事,口头交流“感恩”话题,减少“口头禅”和破碎的表达。

5 背影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

(二)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三)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要求:(一)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问题。

(二)本文是否感动了你,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做好阅读批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母爱似火,父爱如山。

”作为母亲她会更直接更热烈地表达对子女的爱,而作为父亲则更内敛,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此如大山般深沉的父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着重强调以下字词:交卸(xīâ)狼籍(jí )簌簌(sùsù)琐屑(xīâ )蹒跚(pán shān)差(chāi)使(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紧扣“背影”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第二部分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第三部分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2、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背影”,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研习课文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做阅读批注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交流阅读批注,教师作补充:1、“最”的含义、作用?点出本文的叙写中心;引人思考。

2、“满院狼籍”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当时的家境不好。

3、父亲说“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否表现父亲的乐观?明确:父亲安慰儿子的话,并不是表现父亲的乐观。

4、本段的作用?讨论,明确:点出叙写的中心,交代写背影的背景,为写背影做铺垫。

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第2—4段,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做好阅读批注。

)1、叙述父亲送“我”上火车,作者用了三个“终于”和几个“定”,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终于”?“讲定”“拣定”能否改为“讲好”“挑拣”?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三个“终于”和三个“定”(决定、讲定、拣定),充分表现了父亲反复掂量、瞻前顾后的拳拳之心。

如果把“讲定”改为“讲好”,特别是把“拣定”改为“挑拣”,没了这个“定”,这个“拳拳之心”的情态及其反复掂量的行为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这么显豁地感觉到。

2、三个“嘱”和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总结: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

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二)研读课文第5段,感受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回答。

1、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a。

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b。

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c。

动作。

找出动作描写的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归纳:从衣着、走路姿态和动作方面对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进行刻画,从这黑色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2、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

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3、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4)“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归纳: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三)讨论第七节。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弄清词义: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琐屑2、两个“惦记”说明了什么?总结:对前途无望,对社会绝望。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更触动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情感,以至于流下了伤心之泪,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四)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关爱,那儿子对父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的,表现在哪?明确:关注、思念。

以抒情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在:1、对父亲背影的关注:滲透在四次的背影描写中。

2、以自责、懊悔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心里暗笑他迂”……3、流泪:全文描述了作者三次流泪,a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B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C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之泪。

作用: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讨论,交流:为什么背影会如此感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因为背影是父亲对儿子至爱的化身,体现了父亲对而子深深的爱。

(六)拓展延伸,谈谈感受。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的小事,但是它选择最佳角度去命题立意,道出的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比如一大早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出门时千叮万嘱……你是否用心体会过,去感悟过?现在就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

(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背影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衣着黑色---沉重刻画背影姿势蹒跚---年迈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动作攀爬—-艰难(表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6 慈母情深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体会亲情无价。

(二)初步了解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三)初步感受迭宕情节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慈母情深,体会亲情无价。

教学难点:(一)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二)感受迭宕情节的魅力。

预习要求:(一)通过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二)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1、老师深情诵读英国诗人玛格利特·魏德玛的《妈妈的牵挂》片断。

她是我们的守望人,冬天在窗边,夏天在门旁,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

她从不会忘记,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因此,我确信,无论我们在哪里,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

诗中的她就是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2、学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

2、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1)讨回小人书。

(2)向母亲要钱买书。

(三)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个故事)。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归纳:1、母亲为什么要如此坚定地帮我要回小人书?明确:因为小人书是我巨大的财富,失去它我就觉得“破产了”,我绝望得不想活,而母亲她爱我,要维护孩子利益。

2、警察为什么会叫一辆小车把我们送到家门口?明确:(1)本来,对于孩子来说,小人书已经是生命了,可是在和警察对抗的情况下,孩子觉得可能不得不认输了。

但是,并不把小人书当作生命的母亲却比孩子坚定。

因为,小人书固然是由于在自己孩子的心目中重要,才在她的心目中重要,但是,一旦进入当下的情境,小人书在自己就多了一份含义:做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她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挺身而出,代替孩子说了许多好话,可是无效;于是她就不再罗嗦,不再说任何话。

这表现她很自尊,她不再求人,不因为疼爱孩子就委曲自己,作可怜相。

她惟一的抗争姿态就是坚定地静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