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赐秦良玉诗四首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祯皇帝赐秦良玉诗四首
浅 析
茅舍
崇祯三年(1630年),石柱土司、宣抚使秦良玉亲率白杆兵驻守榆关(今三海关)。

皇太极攻榆关不下,便率十万辫子军绕道喜峰口入关,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等四城,围困京畿,明廷大震。

秦良玉得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即刻率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门外屯兵。

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万有余,但都畏惧满洲兵的勇武,无人带头出战。

秦良玉的“白杆兵”人数虽然仅数千,但一直为满洲兵所忌惮。

昔日浑河血战,让大辫子们再也忘不了这些身材矮小、手持白杆兵的土兵。

因此,在“白杆兵”的呐喊冲杀中,满洲兵自是发怵,最终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京畿之围得解。

解北京之围后,崇祯皇帝非常感慨,特意在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旌其功:
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凭将箕帚扫蝥弧。

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凭将箕帚后三字原文为“扫胡虏”,秦良玉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避祸,把原文三个字挖去。

四首诗的基本意思:
第一首:
“学就西川八阵图”:是崇祯赞美秦良玉军的事能才干,说她掌握了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八阵图的要旨,并能够灵活运用在实战中,屡战屡胜。

“鸳鸯袖里握兵符”:鸳鸯袖,代指女装;兵符,古代将军指挥军队的符印。

这一句是崇祯皇帝称赞秦良玉,以一女性执掌兵权。

“由来巾帼甘心受”:意思为秦良玉北上勤王,是秦良玉自己主动请缨,愿意承受为国家、民族大义牺牲一切的决心。

“何必将军是丈夫”:意思是将军为什么一定要男人呢?女人也可以做将军的。

这是崇祯在看到那些男性将领个个观望不前的感慨!
第二首:
“蜀锦征袍自裁成”:蜀锦,中国四大丝绸之一,这里代指白杆兵的军衣、战袍。

崇祯赞叹秦良玉及白杆兵连战袍也是自己制作的,也凸显了秦良玉“出家财济饷”的史实。

“桃花马上请长缨”: 桃花马,毛色白中有红点的名马。

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 元.张可久《水仙子·次韵还京乐》曲:“桃花马柞木鞍,娇客长安。

”这一句,是崇祯皇帝称赞高贵的秦良玉骑着名贵的桃花马,主动请缨勤王,抵抗满清铁骑。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两句是崇祯皇帝讽刺那些堂堂六尺须眉男子(明代一尺为33公分,六尺相当于198公分左右),竟然连个女人都不及,在国家危难时刻都自顾不暇,观望不前。

“奇”这里应该解释为“腐朽得出奇。


第三首: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是说秦良玉昼夜间程,万里勤王,饿了就在马
上随便吃点东西,困了就在路边休息,饥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还把脸上沾上的鲜血当胭脂。

虽然战争异常艰辛,但秦良玉却有誓把满清赶回通古斯的雄心壮志!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秦良玉是用杰出的军事才能了打胜仗,凯旋归来的,而不是像汉朝利用和亲来达到和平的目的。

第四首:
“凭将箕帚扫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蝥弧,原意为旗帜、旌旗,这里代指清兵。

意思是秦良玉把满清当做垃圾,用手中那把无形的、巨大的扫帚和撮箕,把满清铁骑全部扫出北京城,全城军民欢歌笑语,庆祝胜利!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麟阁,古代帝王为表彰大臣功勋而为其作画或悬挂画像的地方,供后人瞻拜。

整句的意思,是表达崇祯皇帝在十分肯定秦良玉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著功勋的同时,还表示将在麟阁上第一个把秦良玉的画像画上去,永远供养。

崇祯皇帝这四首诗,从不同角度反复吟诵、褒扬秦良玉忠贞爱国的精神。

作为一个皇帝对臣子这样看重,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人们对崇祯皇帝给秦良玉赐诗的平台,一直误读为是崇祯皇帝在一个有台阶的地方接见秦良玉,这就大错特错咯。

平台,又名云台,是紫禁城建极殿(今保和殿)居中向后,从两旁左右门进入类似御书房的内廷,明朝特设的一个国家咨政的重要场所,称为平台。

平台召对,是明朝的一种政治制度。

明朝万历中期以后,宦官魏忠贤乱政,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就没有平台召对了。

崇祯皇帝即位后,又重新恢复了平台召对,但他一生也只召对了袁崇焕(五次)、秦良玉(两次)两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