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5%(6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52例),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疗效,不仅没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补气运脾汤;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心脏被病毒侵袭之后而引发的心脏炎症性病变,一旦患者发生气短、心悸等临床表现,那么就意味着患者很有可能已经转变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也就更加困难。
本研究选择我院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治疗疗效较为显著,详细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
研究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2.13±4.21)岁,病程14~180天,平均病程(56.31±5.17)天,其中心电图异常患者共27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患者共29例、X线检测异常患者共12例;对照组男24例,女44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3.07±4.18)岁,病程16~180天,平均病程(58.41±5.38)天,其中心电图异常患者共31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患者共18例、X线检测异常患者共19例。
两组患者均经过病毒性心肌炎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已排除精神疾病、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等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进行治疗,予以能量合剂,经静脉滴注每次100 U辅酶A+20 mg 三磷酸腺昔+3.0维生素C进行治疗,1次/d,一共治疗30天。
1.2.2 研究组
采用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补气运脾汤加味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为:黄芪30 g、丹参30 g、党参20 g、白芍15 g、茯苓15 g、當归15 g、板蓝根15 g、灸甘草12 g、白术12 g、半夏10 g、砂仁10 g、陈皮10 g。
若患者有四肢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需增强黄芪剂量,并增加龙眼肉与太子参;若患者有咽喉疼痛、发热等表现,需增加麦冬与沙参;若患者有烦躁不安、多汗盗汗等表现,需增加龙骨与牡蛎;若患者有心烦意乱、失眠等表现,需增加百合和郁金;若患者有手足发凉、冷汗多等表现,需去掉党参增加附子与人参;若患者与唇甲发紫、舌部瘀斑等表现,需增加红花与桃仁。
以上药方均采用开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服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新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治疗标准进行评价,标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消失,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已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渐有所提高,目前临床还没有明确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但或许与病毒影响患者心肌组织导致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下降,以及病毒溶解心肌细胞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
西医治疗慢性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对感染病毒以及心肌炎症进行针对性治疗,通过能量补充虽然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中医将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归于心悸、胸痹等范畴,认为其与血行不畅、肝失疏泄等因素有着一定联系,故而采用补气运脾汤进行治疗,本方中的灸甘草、黄芪等药物有充血脉易心气的作用;丹参、当归等药物有补血、活血的作用;茯苓、白术等药物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板蓝根有解除余毒的作用;半夏、陈皮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正方合用,能够起到补气健脾、养心活血的作用,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来加减药物,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治疗疗效。
本研究选择我院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西药治疗和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运用补气运脾汤加味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席忠新,乔树人.长程黄芪口服液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6):629-630.
[2] 杨颖,白晓秋,田源,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02-303.
[3] 刘志平,张晶,陈会君,等.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2):22-24.
[4] 王艳华,樊蓉,陈会君,等.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3):152-154.
[5] 金友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2):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