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规范及要求-征求意见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规范及要求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中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方法,指导和规范中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成果,提高中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质量,为全省中低产林改造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根据有关中低产林改造的政策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二)范围
1、本规范所指中低产林,在地类上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不包括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林种上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起源上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不包括原始林。
2、自然保护区(林木)、原始天然林、特殊灌木林、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公益林地、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林地,不纳入改造范围。
3、禁止对公益林实施皆伐改造。
(三)原则
1、坚持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
2、坚持政府引导、主体明确、群众自愿、多渠道筹资的原则;
3、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
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靠科技、集约经营的原则;
5、坚持科学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
6、坚持按项目管理、严格审批的原则;
7、坚持规范操作、注重环境保护的原则。
(四)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西南西北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Y/T 1174-95);
5、《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意见》;
6、《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试行)》。
7、州(市)、县(区、市)人民政府或州(市)、县(区、市)林业局的委托书。
8、省、州、县人民政府关于中低产林改造的计划文件
9、相关技术标准等。
(五)作业设计成果构成
规划成果包括作业设计说明书、设计表、设计图及附件。
(六)作业设计程序
1、收集以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森林经营方案、林业发展规划、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动植物资源、土壤、技术经济指标等林业专项调查成果;
2、编制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
3、依据任务量确定改造范围,并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初步确定中低产林改造地块;
4、根据相关规程对初步确定的改造地块现地进行小班调查设计;
5、根据调查设计结果,最后确定改造小班,设计改造方式方法;
6、内业计算、统计,编制作业设计说明书,绘制作业设计图、表;
7、成果材料送审。
二、作业设计调查
(一)区划
1、区划系统:县(森工局)—乡(镇、林场)—作业区—小班四级。
2、中低产林更替改造一次连片作业小班最大面积不得超过20hm2。
3、小班区划条件:根据作业区内林地的权属、地类、亚林种、优势树种{组}、起源、龄组、郁闭度(灌木林覆盖度)、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因子的不同区划小班。
尽量利用明显自然地形(箐沟、山脊等)做小班界线。
在作业区内自北向南、从东向西的顺序统一编小班号。
(二)调查内容
1、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为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
2、小班因子:包括面积、起源、亚林种、优势树种(组)、年龄、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断面积、每公顷蓄积量、下木、地被物和土壤。
3、林木生长量:包括林木树高年均生长量和蓄积年均生长量。
4、天然更新情况。
5、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6、作业设施。
(三)调查精度要求
1、面积调查(测量、勾绘)精度要求95%以上;
2、蓄积量调查精度要求90%以上;
3、
4、
5、。
(四)调查方法
1、林种: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
2、权属:以县人民政府核发的林权证或由县人民政府出具的林权证明为依据确定林权。
3、小班面积:根据小班区划条件区划小班,采用地形图(卫片、
航片)勾绘或实测的方法进行调查。
对有明显地形地物控制的小班,现地直接在地形图(卫片、航片)上勾绘;
对无明显地形地物点控制的小班,采用罗盘仪导线测量;
对难以控制的拐点,借助GPS定位仪辅助定位;
采用“方格网法”、“求积仪”或计算机求算面积,以公顷(hm2 )为单位,保留2位小数。
小班界线外的林木在胸高部位面向改造小班用红油漆作“×”标记。
4、小班蓄积量调查:对于林相相对整齐的小班,采用典型标准地或样带调查小班蓄积量;对于林相不整齐或林木较少的小班应采用全林每木检尺法调查小班蓄积量。
(1)样带标准地实测法
①根据小班形状、林分特点和地形条件,布设与等高线成45°交角的数条平行带状标准地,贯穿全小班,样带宽20m、长50m~150m,≤1hm2以下1条,1.01~5 hm22条,5 hm2以上3条。
②样带用罗盘仪定向,测绳(皮尺)量距,坡度≥5°开始改平,采用边线法或中线法测量。
③样带内分树种确定林木材质等级,按径阶进行每木检尺,在边线上的林木按测线方向左取右舍。
④在样带内分径级测定优势树种的树高不少于15株,各径阶测高株数按以中间径阶为中界,5、4、3、2、1、及最大、最小原则测
设,保证每个捡测径阶都能测到,绘制树高曲线确定小班优势树种的平均高。
次要树种在样带内选择3-5株中央木测定树高,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次要树种平均高。
⑤蓄积量采用形高公式计算,用样带内各树种的平均胸径(采用样木平均断面积反算)、平均高计算(或查表)形高值,形高值与每公顷断面积的乘积为各树种每公顷蓄积。
⑥树高以米(m)为单位、胸径以厘米(cm)为单位,均取1位小数,每公顷(hm2)蓄积以立方米(m3)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
(2)典型标准地实测法
①典型标准地面积为20m×30m至30m×40m,随机布设在小班内,分别小班面积设臵1~3块,≤1hm2以下1块,1.01~5 hm22块,
5 hm2以上3块。
②典型标准地用罗盘仪测角,测绳(皮尺)量距,坡度≥5°开始改平。
③在每个典型标准地内按径阶进行每木检尺,采用测高仪实测优势树种平均木树高3-5株,次要树种平均木树高1-3株,查数年轮、轮生枝、砍口法或生长锥调查优势树种年龄。
④根据小班内实测的所有样地各树种年龄、树高、胸径、断面积,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小班各树种的平均年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每公顷断面积,用形高公式计算小班各树种每公顷蓄积量。
(3)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法
采用该法调查时,首先在伐区基本图上将调查小班绘在透明纸
上,确定角规观测点数,为便于现地定点,可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在图上布点。
① 确定角规观测点数:观测点数按小班面积大小参考下式计算确定。
A n =.K
式中:n ——角规观测点数
A ——小班面积(hm 2)
K ——常数(可取5-7)。
② 布点:将确定的角规观测点数,布设在调查小班内,其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样地间距:
样地在地面上的间距按下式计算:
n
A L 10000⨯= 式中:L ——样地间距(m )
A ——小班面积(hm 2)
n ——角规观测点数。
根据布点图的比例尺,将样地间距换算成布点图上的样点间距:
m
L l 1100⨯= (cm ) 式中:m
1——布点图的比例尺。
布点后,从地形图上找出一个明显地物标,求出该明显地物标与引线点的磁方位角,尔后在现地用罗盘仪定向,测绳量距,确定各样点的位臵。
在样点上进行角规控制检尺,角规控制检尺须绕测两次,两次观测值误差不得超过1/10。
该法适用于林内通视良好,引线方
便的林分,在一般情况下,工作效率较高,但蓄积精度不稳定,株数测定往往达不到精度要求。
因而在采育伐作业的小班内,下木多、通视不良、引线困难时不宜采用。
(4)全林每木检尺调查法
①在小班内按径阶进行全林每木检尺,评定每株林木的材质等级,分树种按径级进行记载。
②每个树种各径级选择生长正常的3—5株(不足3株的全测)林木实测树高和胸径,并测量最大树高,树高测量以米(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胸径以厘米(c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建立各个树种的树高与胸径的回归方程(H=a+bD)或绘制树高曲线图。
③计算林木蓄积量时,分树种按径阶用形高值乘断面积计算蓄积量,形高值保留3位小数。
④分树种按径阶统计小班株数、蓄积,并汇总全小班株数、蓄积量,株数、蓄积量取整数。
5、起源:对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调查记载起源,分人工、天然和飞播三种。
6、郁闭度:目测调查小班郁闭度,取两位小数。
7、树种组成:以各树种的断面积,用十分法记载,组成系数最大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
8、平均胸径:先分别树种,用小班内已检尺的样木计算,以厘米(cm)为单位,取整数,计算公式:
D=(∑d2/n)1/2
式中:D——平均胸径
d——样木胸径
n——样木株数。
小班平均胸径用各树种平均胸径,按组成系数加权计算。
9、平均树高:用小班各树种平均胸径采用回归方程计算小班各树种平均树高或从树高曲线图上查平均树高,以米(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
小班平均树高用各树种平均高,按组成系数加权计算。
10、平均年龄:外业调查时确定小班树种的平均年龄和龄组,小班综合时以优势树种的年龄为小班平均年龄。
11、下木、地被物
调查下木、地被物的种类、盖度、高度及分布情况。
要求调查记载的下木、地被物不低于3种(不足3种的按实有数调查),盖度按百分比记载,保留1位小数,高度以米(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详见小班调查卡片)。
12、小班土壤
(1)土壤剖面的设臵
在小班内分上、中、下三个部位设臵(地势平缓的小班可均匀设臵)典型土壤剖面进行调查,设臵的土壤剖面数量不少于3个。
(2)土壤调查
调查土壤名称(记到亚类),按土壤发生层分层详细记载厚度、颜色、质地、湿度、结构、紧密度、石砾含量、侵入体、新生体,厚
度以厘米(cm)为单位,取整数。
13、地形地势
在地形图上查取小班的海拔、地貌、坡位、坡向,现地实测(或地形图量测)小班的平均坡度。
海拔要求记录区间,可通过地形图查阅或用海拔仪、GPS等量测小班的海拔区间,要求以米(m)为单位,取整数。
14、林木生长量调查
用作业小班现状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按下列两个公式分别计算树高年生长量和蓄积年生长量。
树高年生长量=平均树高(m)/平均年龄
蓄积年生长量=小班蓄积量(m3)/小班面积(hm2)/平均年龄
15、天然更新调查
在小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臵2-3个面积为0.01公顷的样园或样方进行天然更新调查。
调查记载幼苗、幼树的树种、株数、胸径(地径)、平均高及生长、分布情况。
16、重点保护野生树种调查
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对改造小班范围内的重点保护野生树种进行调查,调查其种类、分布、数量和生境,注明保护级别,已达检尺的乔木树种,逐株测量胸径、树高,采集GPS坐标,计算蓄积量,并在图上标示位臵、提出保护措施。
17、灌木林地调查
调查其优势树种、覆盖度、地被物、土壤、地形地势、天然更
新、重点保护野生树种,散生木调查同林分调查。
18、作业设施调查
对中低产林改造的苗圃、林道、料场、工棚、楞场等根据有关规定和业主的要求进行现场调查。
三、作业设计
(一)改造地块现状评价与确定
按照认定的中低产林评判标准,通过对拟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现状的评价,确定中低产林类型、改造方式及技术要求,凡不符合中低产林标准的小班一律不准纳入中低产林改造。
(二)改造作业方式现场设计
1、将确定为中低产林改造的小班,由设计人员和经营单位指派的技术人员,依据中低产林改造的目的,现场逐个小班确定改造方式方法、采伐树种、采伐株数、伐根高度、材种规格、采伐量和保留树种、保留株数、保留蓄积量。
2、根据中低产林改造区各小班的地理位臵、地形地势及林木采伐量,确定集材方式,布设集材道、楞场、料场、工棚及运材道路。
3、技术人员按设计的采伐强度(株数、蓄积),对采伐木或保留木作标志。
(三)更新(造林)设计
更新造林设计亦采用现场设计方法,包括林地清理、整地、造林树种、苗木规格及每亩用苗量(用种量)、造林时间、造林方式、造林方法、密度及幼林抚育方式、次数、年限、管护措施等。
1、造林树种选择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按培育目的以及自然条件选择造林树种。
造林树种应选用速生、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如新引进树种,须经过引种试验,时间要求一个轮伐期以上,并通过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方能用于造林。
2、树种混交比例设计
按照选择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立地条件设计混交树种,确定混交比和混交方式。
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和人工模拟自然混交。
3、林地清理设计
提出林地清理的时间和要求。
根据中低产林改造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需要,确定林地清理方式方法(如全面清理、块状清理、带状清理)、规格要求等。
4、整地设计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性状和中低产林改造所需劳动力的供需情况及中低产林改造资金保障情况等,确定整地时间。
按造林树种确定整地方式和规格,并应尽可能考虑保留原有植被,减少因整地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5、苗木设计
根据初步计算的更新(造林)需苗量,结合经营单位苗圃建设情况,确定育苗方式、育苗地点、育苗面积,规定苗龄、苗高、地径、根系发达程度、木质化程度及出圃时间。
明确种源及种子质量,要求
良种壮苗,达到Ⅰ、Ⅱ级苗的方可用于造林。
(1)苗圃地的确定
根据年度造林的需苗量,确定苗圃的规模。
业主有固定苗圃,能满足年度更新(造林)需苗量的,不再进行新的苗圃设计。
业主没有固定苗圃或固定苗圃不能满足年度更新(造林)的,需要设计临时苗圃。
(2)临时苗圃地选择标准
地形开阔、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半阳坡;土层深厚、质地结构良好、肥沃、以沙壤土为宜;给排水条件好;本着便于苗圃管理、便于苗木运输、便于造林的原则,按造林地就近选择。
(3)苗圃地的设计要求
①根据年度需苗量及单位面积出苗量计算苗圃面积;
②苗床宽1m,长度视地形地势确定;
③视水源情况设计给排水沟或给排水管;
④因育苗需要的工棚、围栏,要进行工棚、围栏设计;
⑤计算材料需要量。
6、造林设计
确定造林方法、造林密度、造林时间,明确造林质量要求,计算每亩用苗量、用种量及用工量、施肥量。
7、幼林抚育设计
确定抚育年限、年抚育次数、抚育时间及抚育内容(松土、除草、
平茬、浇水、施肥等)。
(四)采伐作业设施
1、林道布设
根据中低产林改造小班的分布情况,结合当地的交通、地形地势及木材采运量,考虑林道布设,确定起迄点、里程、等级、路面结构、估算投资等。
2、料场布设
业主所在地建有贮木场,并能满足中低产林改造采伐木材贮存的,不再新建料场,但要说明贮木场的位臵、贮存量,并将其位臵标记在设计图上。
业主没有贮木场或现有的贮木场不能满足中低产林改造采伐木材贮存要求的,要选择交通方便、便于经营、便于管理的地点,现地确定料场的位臵、占地面积、贮存量、估算投资等,并将其标记在设计图上。
3、工棚布设
根据中低产林改造项目的需工量,结合各工序的用工量、地理位臵,本着照顾面广,兼容性大,便于生产、生活和管理的原则,合理布设工棚,现场确定位臵、占地面积、估算投资等,并将其标记在设计图上。
4、楞场布设
根据改造小班的地形,本着便于集材和木材装卸、方便运输的原则和实际需要布设楞场,确定楞场位臵、占地面积、估算投资等,并
将其标记在设计图上。
(五)技术措施
通过实地调查与中低产林评判后,针对不同的中低产林类型、成因和经营培育方向,以小班或林带为经营单元,确定适宜的经营培育方向、改造方式及具体技术措施。
除上述森林经营、造林等方面的常规技术要求外,在设计和实施中还应根据改造类型、方式及环境,考虑以下技术措施:
1、树种调整重新配臵的作业要求;
2、水土严重流失区的集流蓄水、强化入渗的作业要求;
3、水土严重流失区、风沙区的乔灌草配臵技术、固土固沙技术的要求;
4、病虫害发生区的林木及环境有害生物源处理技术的作业要求;
5、长期水土流失,土地肥力贫瘠改良技术的作业要求;
6、非木质林产品中低产林的品种更换、嫁接、复壮等技术的作业要求。
(六)保护措施
中低产林改造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对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并应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而导致的生物污染;
2、尽量控制对现有植被的破坏,采取的作业措施应避免或减少新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防止改造过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作用和影
响;
3、严格控制病虫危害源的传播途径,进入改造区的种植材料要做好检疫,改造区的病虫危害木及残余物要及时进行隔离和处理,经检疫符合有关标准后方可流出改造区;
4、林地坡度大于25度的中低产林,改造中宜采用带状、块状的林地清理方式,以尽量减少改造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5、改造过程中不宜全面清林和炼山。
(七)收集技术经济指标。
如业主现有技术经济指标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按附件1“技术经济指标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四、作业设计成果
(一)作业设计说明书
1、说明书文本格式如下:
(1)封面:
标题:××县(市、区、局)中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正下方标注设计年度,年度在括弧内)
落款: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或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分院完成时间:×年×月
资质证书号:右上角(全院统一使用林资证字甲A012号资质,如使用其它资质,需得到院长批准)
(2)规划资质
(3)院责任人名单(院长、联系本分院或分管本室的副院长、
总工,分院完成的还应落分院长、业务副院长和总工)
(4)作业设计完成单位及人员名单
(5)行政区划图
(6)前言
(7)目录
(8)正文
(9)附表
(10)附图
(11)附件
2、作业设计说明书正文编写提纲及要求
说明书文本格式如下:
1 项目提要:包括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主管单位、业主及法人、技术依托单位、改造规模、布局和改造时间、改造方式、改造采伐蓄积量、改造的产品、培育树种和造林方式、资金筹措、改造费用概算及盈亏情况。
2 基本情况
主要反映改造区域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
3 作业设计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1)作业区区划
(2)调查方法
(3)调查结果
(4)改造地块的现状与评价
(5)中低产林成因分析
4 采伐作业设计
(1)采伐原则
(2)作业区安排与确认
(3)采伐方式、对象、采伐面积、强度、株数、蓄积量、出材量、材种、伐区清理、病虫害处理及其它技术措施要求(确定到小班)(4)保留林带和对照监测标准地的设臵
(5)采伐时间
(6)产品设计
(7)采伐工艺设计,包括:伐木、打枝、造材、伐区清理、集材、装车、运输
(8)作业设施设计
5 营造林作业设计
(1)立地条件概述
(2)树种选择
(3)规模与布局
(4)造林技术设计
包括造林方式、林地清理方式、整地规格及时间、苗木规格、栽植技术及时间、抚育管理、经营措施等。
(5)苗木供需设计:包括种苗需求量、种子来源、苗圃地选择、育苗技术等。
(6)其它工程设计:包括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附属设施等。
6 投资概算
(1)用工量概算(落实到小班)
(2)改造费用概算(落实到小班)
(3)收支概算及物资消耗量计算(落实到小班)
7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确定到小班)
8 保障措施
包括施工组织、政策、资金筹措、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措施。
(二)附图
1、中低产林改造作业区森林资源现状图(林相图)
比例尺1:5000~1:10000,反映区划、林种、树种等资源现状。
2、中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图
比例尺1:5000~1:10000,反映行政单位、作业区、小班界线,注记作业区号、小班号、改造类型、更新(造林)树种、改造年度、改造面积、林道、料场、楞场、工棚等。
注记可采用图上注记或图表相结合的注记方法。
3、主要设计图式、色标、注记要求
按《林业地图图式》要求,各种界线、点线符号、注记要清晰,线条粗细均匀,着墨饱满,无断线。
(三)附表
1、中低产林小班现状调查与改造设计表
2、中低产林改造小班作业设计一览表
(1)中低产林改造采伐作业一览表
①用预备作业调查或收集到的资料和技术经济指标,按附表中统计表1的内容编制中低产林改造采伐作业一览表;
②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到小班。
小班面积以hm2为单位,保留4位小数。
小班蓄积量以m3为单位,取整数,每公顷蓄积量取1位小数。
株数以株为单位,取整数。
郁闭度保留2位小数。
平均树高以m为单位,平均胸径以cm为单位,均取1位小数。
(2)中低产林改造更新(造林)作业一览表
①用预备作业调查和收集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按附表中统计表2的内容编制中低产林改造更新(造林)作业区一览表;
②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到小班。
小班面积以hm2为单位,保留4位小数。
小班蓄积量以m3为单位,取整数,每公顷蓄积量取1位小数。
株数以株为单位,取整数。
郁闭度保留2位小数。
平均树高以m为单位,平均胸径以cm为单位,均取1位小数。
(3)作业设施一览表
①用调查收集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按附表中统计表3的内容编制作业施一览表;
②以乡为编表统计单位,分作业区统计。
林道长度以km为单位,取小数后一位。
料场、楞场、工棚以m2为单位,取整数。
造价以元为单位,取整数。
用工量以工日为单位,取整数。
(4)蓄积量、采伐量、出材量统计表
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4的内容编制。
(5)采伐用工量统计表
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5的内容编制。
(6)造林树种、面积统计表
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6的内容编制。
(7)需种、需苗量统计表
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7的内容编制。
(8)造林用工量统计表
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8的内容编制。
3、中低产林改造投资概算表
(1)中低产林改造经费概算表
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9的内容编制。
(2)中低产林改造收支盈亏表
①以乡(镇、林场)为统计单位编表,下列到作业区,分业主按附表中统计表10的内容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