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 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某某避难
场所建设项目
1. 2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1. 3 项目业主项目业主:
某某民政局法人代表:
地址:某某某地镇
1. 4 编制依据
1.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2. 《国家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08〕22 号)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4. 国家发改委等 5 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 2008] 2952 号);
5.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
6. 四川省发改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修订本)的通知〉》(川发改投资[ 2009] 280 号);
7. 四川省民政厅等 5 部门《关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民发[ 2009] 220 号);
8. 某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9.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国家计委办投资[ 2002] 15 号;
10. 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 4 研究范围本报告着重对项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
背景和必要性、
建设需求和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按照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定额估算项目投资,根据国家的财税制度和有关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对项目进行财务效益分析、评价,并提出结论性意见,供建设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

1. 5 项目背景及由来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
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 5. 12 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评估,四川省某某被评估为重灾区,名列全国 51 个极重和重灾县(区)第 14 位。

此次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

全区 25 个乡镇、214 个村、1465 个组、5. 1 万户、20. 7 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重灾人口 17. 7 万人,占总人口的 85. 5%。

全区因灾伤亡2746 人(死亡20 人、受伤2726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7. 48 亿余元。

为避免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失去更多亲人,建设避难场所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民生考虑的重要工程,列入了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建立抗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是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必然要求。

为提高某某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发改委等5 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 2008] 2952 号)和省委“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和“加快重建步伐,提前完成任务”的总体要求,结合某某地震灾后恢
复重建实际,某某民政局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1. 6 项目概况
1. 6. 1 项目建设地址本项目拟建于某某某地镇清风村二、
三组(现新建某地
中学校内)场址地势平坦,地块比较规则,目前项目场址周
边环境良好,交通便利。

1. 6. 2 建设内容及规模
(1)修建应急指挥中心及避难室、应急物质储备室等用
房 1 幢,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

(2)应急避难广场(将已新建的某地中学操场作为应
急避难广场,面积 35000 平方米,不作本项目投资估算)。

(3)建设紧急停车场(300 个车位,在学校内安排)
(4)配置应急设施设备
(5)附属工程:
1. 6. 3 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期 8 个月。

即 2011 年 5 月至 2011 年 12 月。

1. 6. 4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 900 万元。

资金来源为中央灾后重
建避难所专项资金。

1. 7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以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
政为民,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
筹规划、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沂源提供安全保障。

1. 8 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1)、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近期设置避难场所应以安全安置居民为主,远期将县城总体规划加入安全县城理念,预先考虑提供给居民安全的、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险空间。

(2)、因地制宜的原则。

灾害发生后,结合人群紧急疏散的需求,将公园、绿地等场所赋予避险的功能,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增加少量设施,改善应急避难功能。

(3)、平灾结合的原则。

指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等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4)、均衡布局的原则。

即就近原则,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使居民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5)、安全易建的原则。

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物品、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6)、快速畅通的原则。

依据场地的分布和道路现状,划定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和应急疏散通道。

1. 9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9.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每年全球都有数以万计的人
们,受到地震、飓风、洪
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失去他们的住所,在露天度过灾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由于没有受到及时的庇护和救助,更多的生命消失在本不该让其陨落的时刻。

而在21 世纪的今天,除自然灾害外,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战争等人为灾害更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而台湾地震, 四川文川地震, 海地地震, 智利地震, 都显示了人类需要一个应付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某市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为避免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失去更多亲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民生考虑的重要工程,列入了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建立抗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是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必然要求。

1. 9.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提高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
减轻灾害损失,最
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防震减灾法》、国家发改委等 5 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
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 2008] 2952 号)和省委“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和“加快重建步伐,提
前完成任务”的总体要求,四川省民政厅等 5 部门印发《关
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避难场所建设的指
导意见》(川民发[ 2009] 220 号)。

因此,本项目中央对地
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提供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可行。

该项目重建所需的河沙、水泥、卵石等建材可以就近取材,某市本地建材公司即可完全提供。

项目建设条件具备。

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
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人民群众的
向心力和凝聚力。

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的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项目建成后,能使数
万人受益。

项目建设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1. 10 结论
实施某某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是全面贯彻实施党中央、
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四川省委、
省政府《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重
要举措。

项目建设,可尽快地为某地城区提供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场所,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动某某灾后恢复重建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本项目建设条件具备,方案可行,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批准实施。

建设业主应抓紧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建设准备和资金落实,做好建设方案规划设计工作,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 1 项目背景
2. 1. 1 应急避难场所的由来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
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
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
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由于灾后一段时间内灾
区的生活环境极其混乱,人们无法实现平日里看来极为简单
的活动,所以为了能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并且有保障的
地点作为临时住所,各个国家积极的想办法,做预案,以实
现这一想法。

日本在应对灾害的能力尤为突出。

日本是一个
饱受自然灾害的国度,自然因素决定它必须要加强国家应对
灾害的能力,日本是最早有规划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国家
之一。

不仅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而且每年还定期
组织本国居民进行应急避难演习,加强了国民应急意识。


时还统一了全日本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使每一个本国居民
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灾害发生后,根据标志可以很快地找到最
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时下世界各地到处都是在开建避难所。

2. 1. 2 应急避场所建设法规依据
2004 年 9 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 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按照国务院要求,为进一步增强城市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省会城市和百万
人口以上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要加强与各地政府的沟通,在 1 —2 年内,先在有条件的城市完成1 —2 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试点工作,随后在辖区范围内逐步推进。

2. 1. 3“5. 12”汶川特大地震背景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 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5. 12 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评估,四川省某某被评估为重灾区,名列全国 51 个极重和重灾县(区)第 14 位。

此次大地震给
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

全区 25 个乡镇、214 个村、1465 个组、5. 1 万户、20. 7 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重灾人口 17. 7 万人,占总人口的 85. 5%。

全区因灾伤亡2746 人(死亡20 人、受伤2726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7. 48 亿余元。

在 5. 12 特大地震发生后,某某现有应急避难场所最多临时安置1000 人,且配套设施不完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建立抗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是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
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必然要求。

到2010 年 6 月止,我国已有 68 个大中城市建设了避难场所。

2.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2. 1项目建设是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每年全球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受到地震、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失去他们的住所,在露天度过灾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由于没有受到及时的庇护和救助,更多的生命消失在本不该让其陨落的时刻。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除自然灾害外,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战争等人为灾害更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8 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遭遇的最大一次地质灾害,惨烈的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和切肤之痛,至今仍历历在目,也给我们人类在应对突发危机的问题上敲响了警钟。

面对无法预测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再手足无措,无以应对,应站在关注民生,尊重生命的高度上,大力开展以防灾自救,应急避险为主要内容的民防知识教育,同时加快避难场所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某地城区是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城区狭窄,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加之城市建设规划落后,万一真有突发危机发生,则人们出逃极为不便,无处藏身。

为此,加快完善某地城区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加快建设符合我市实际的避难场所,实是今后减灾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2. 2. 2项目建设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它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能够加强大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处理灾害事件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程。

加强和促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是地震部门为政府增强应急意识,为加强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的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项目建成后,能使数万人受益。

2. 1. 3项目建设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12”特大地震给四川等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我国13 亿人都为之悲痛欲绝,全世界都为之动容。

对于广大灾区,尽快开展灾后重建,恢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因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自然、科学重建。

2008,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联合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规划指出,要抓紧治理各种灾害,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各类灾害防治、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使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基本恢复,重大次生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得到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规划明确了灾害风险治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等。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业主单位基本情况
3. 1 某某基本概况某某位于四川省北部,川、陕、甘三省交
界处,有史以
来,某地素有“川北门户”、“军事重镇”、“秦蜀锁钥”之称,自古以来为兵家常争之地。

某地是四川的北大门,地
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形成三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天然优势,具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聚合的良好条件。

宝成铁路纵贯全境,108 国道和即将动工的广宁高速公路上联汉中平原,下接“天府之国”,是贯通大西南、大西北的交通命脉,构成经济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全区幅员面积 1620. 5 平方公里,辖 6 镇、19 乡、214 村、1466 个村民小组,5 个居委会。

总人口为 20. 7 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 12269 人,农村人口 195571 万人。

某某土地瘠薄,全区共有耕地 23 万亩,另有林地 102. 2 万亩。

某某土地总面积为 161810 公顷,其中农用地 15148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3. 62%;建设用地 44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74%,未利用地 589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 64%。

城区建成区面积 1. 5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2 万人左右。

3. 2 某某民政局基本概况
某某民政局始建于 1988 年,现有职工 23 人,其中党员16 人,内设5 股1 室,康管办和2 小二级机构,即办公室、救灾救济股、优抚安置股、政权福利与民间组织管理股、社会事务与区划地名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股、老龄办、殡改服务站。

承担着全区 25 个乡镇民政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落实。

主要职能职责:
1、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民政部门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研究拟订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2、负责救灾救济工作,掌握、汇报灾情,接收、管理、发放救灾款物,安排群众生活,检查监督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指导灾区生产自救;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指导乡村开展社会互助工作;承担区内外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和分配发放工作;承担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工作;搞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工作。

3、主管拥军优属、优待抚恤和烈士褒扬工作,负责烈士纪念建筑物的管理;负责全区双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接收安置协调工作。

4、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村( 居) 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工作,依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负责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拟订社区工作及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推动社区建设。

负责全国社会福利企业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工作。

负责全区社会福利彩票发行及福利基金的管理使用工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5、负责全区地名管理工作,监督社会各行业依法使用标准地名,管理地名档案。

负责乡镇、村行政区域划分工作,负责乡镇、村的设立、撤销、更名和界线变更的审核报批手
续;负责区、乡镇行政界线争议的调查和调处;向区府和市级提出仲裁建议。

6、负责全区性社团的登记和年度检查;
拟订财务管理
办法;审查监督和管理社团活动,查处社团组织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负责社团行政复议工作。

负责区直单位民办非企业的登记和年度检查;拟定有关财务管理办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7 负责《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和《收养法》的贯彻实施,承办国内婚姻和涉港、澳,台胞婚姻登记管理和报批手续,倡导婚姻习俗玫革,查处违法婚姻,指导妇女儿童保护工作。

开展社会慈善工作。

8、负责推行殡葬改革。

9、负责民政事业财务工作,指导、检查、监督民政事业费的使用和管理。

10、负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

第四章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
4. 1 场址选择
4. 1. 1 选址地点本项目拟建于某某某地镇清风村二、
三组(现新建某地
中学校内)场址地势平坦,地块比较规则,目前项目场址周边环境良好,交通便利。

4. 1. 2 场址选择的原因
( 1 )依据《地震避难场所选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 2008)要求配置;
(2)四川省民政厅等 5 部门《关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民发[ 2009] 220 号)的规定,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依托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
群聚集的地区;
(3)新建的某地中学操场是目前某某最大的空旷场地,
面积达到 45000 平方米,同时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灾后
恢复重建的操场,能容纳某地城区 20%以上人口紧急避难需要。

4. 2 建设条件
4. 2. 1 自然条件某某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
温在15℃左右,
年平均气温分布是由南至北逐渐降低。

年均降雨量 900—1100
毫米,多集中在 7- 9 月,无霜期 235 天,具有春迟、夏短、
秋长、冬冷的气候特点。

森林覆盖率为59. 8%。

自然条件对
建筑施工有利。

4. 2. 2 地质条件某某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地势东部高,
北部次之,
呈梯级向西南延伸,形成东部高原区、北部大山区、西南浅丘、河谷、中山区交错的特殊地貌。

境内山峰属秦岭山脉南、
米仓山脉西、龙门山脉尾,属典型的地台与地槽间的地质过
度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4. 2. 3 社会经济条件
某某是秦岭南麓蜀道起点上第一个县级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辖 6 镇 19 乡 214 个村 5 个居委会 1465 个村民小组,2010 年末全区共有总户数 62135 户,总人口 205003 人,其
中农业人口 189396 人,非农业人口 15607 人。

幅员面积1618. 102 平方公里。

2010 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实
现 182427 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8899 元。

2010 年财政总
收入 133173 万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6118 万元;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249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 3775 元。

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 164385 万元,其中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50475 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 290626 万元。

灾后恢复重建全区累计开工灾后重建项目637 个,竣工 611 个,完成投资 97. 15 亿元,占总规划的 98. 3%
4. 2. 4 交通运输条件一是主骨架公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了以某地
城区为中心,以GZ40 和国道G108 线为南——北向主动脉,
以 7 条跨省、跨县公路和区内县公路为骨架支线,以乡村公路为脉络纵横交织、衔接相邻地区公路的交通公路运输网络。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自 2004 年通乡油路建设开始,全区上下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潮,某某农村公路建
设可以说是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全区通油路水泥路的乡镇
达到 22 个,占乡镇总数的 90%,到今年底;通村公路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