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家庭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两方面展开。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是社会化的原始起点。

家庭环境中诸如家庭的社会地位、内部结构、情感氛围及教养方式无疑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重大影响。

标签:社会化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个性特征社会角色
人一出生就开始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贯穿几乎贯穿每个人的始终。

家庭作为我们最初走进的基本社会单位,无疑对我们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一、家庭中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中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也就是家庭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的社会地位。

社会通常按照人们的经济状况、权力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无疑也贴上了如此的标签。

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教育、就业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人的社会化。

第二,家庭的内部结构。

生活在两代以上的同堂家庭和只有两代人的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又是有区别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研究表明,在六岁以前的儿童期社会化中,家庭结构就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处于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点还是很大的。

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

下一代足够理智的话,会折中选择合理的成分。

下一代如果本身不够成熟,或是完全照搬上一代的为人处事方式,或是彻底诋毁上一代的为人处事方式,这无疑都会对下一代人的社会化起到阻碍作用。

其次,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家庭里,人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角色。

人们最初获得某种角色的认知和相应的规范,然后在实践中运用,不断地调整对角色的认知。

人们承担多重角色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处于混乱状态,但这种混乱状态会促使人去区分和辨别如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

这无疑有助于人们处理社会上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第三,家庭的情感氛围。

就在我们还不能对外界做出实质性的反应时,我们就初步朦胧地意识到我们所在家庭的情感氛围。

我初步把我们所在的家庭氛围分为两种:理智型和感觉型。

家庭氛围的营造刚开始主要是依靠父母,慢慢地依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父母是偏理智型的人的话,父母教导孩子更多的可能是
人情世故和社会人生。

这样培养的孩子可能会偏成熟,较早地开始了社会化进程。

父母是偏感觉的话,父母更多地可能依靠日常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情境,像话家常一样地跟你提起。

这样的孩子可能以为社会也如此,不会过多地追究谁是谁非。

第四,家庭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养的方式。

家庭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孩子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二、家庭环境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中存在很多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初步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家庭环境对人的社会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身与客观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等。

自我意识对于个体接受社会影响具有一种选择效应,它关系着个体社会化的态度和行为。

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倾向,即较快或较易地认识或接受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相一致的事物。

自我意识表明了人对自身思想与行为的觉察,也表明了人对自己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觉察。

因此它能使个体在生活中知道自己干什么、干得如何,并通过外在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行为随时给予修正。

家庭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自我意识有影响,尤其是儿童阶段。

2.个性特征的初现
个性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它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的情操、兴趣、需要、动机、能力、气质与性格等的总称。

个性基本形成一般在17 岁左右,但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则在幼儿阶段。

幼儿最初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加上他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使得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容易在他们的幼小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

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好与坏,将影响到儿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家庭的内部结构,尤其是上一代人对这种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家庭成员的兴趣、性格等及营造的情感氛围对孩子的兴趣、性格等也有重要影响。

父母可以适当地对孩子的兴趣、性格等方面进行引导,这无疑有利于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形成。

作为环境影响和教育结果的这些心理因素(如兴趣、性格等)产生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

这些主观条件和外在条件可以共
同为个体进一步社会化提供动力,促使个体自觉发展与完善。

3.社会角色的觉醒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中,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并按规范执行的行为。

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规范。

正如前面所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的学习和获得的过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潜移默化着有关社会角色的教育。

使子女逐渐知道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父母总是对子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期待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要取得某角色所应付出的辛劳。

这有利于激励孩子在未来成功地扮演某种社会角色。

而且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社会角色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注意培养孩子的言谈举止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是作为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个性化的一面;社会角色是作为社会化过程中人的社会化的一面。

由此,家庭环境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

作者简介:元彦芳,女,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人,1986年4月生,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