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游泳池池水水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岗市游泳池池水水质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1T11:18:21.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4期供稿作者:褚立鹤王冬雪[导读] 游泳馆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公共场所,其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鹤岗市游泳池池水水质分析
褚立鹤王冬雪 (鹤岗市卫生监督所黑龙江鹤岗 154101)
【中图分类号】R1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096-01
游泳馆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公共场所,其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如游泳池水消毒不符合国家卫生表最。
随着池水污染加重,水中微生物数量和病微生物都有增加的可能性,可直接威胁游泳这的身体健康。
为做好游泳管得到卫生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7年分4个季度对鹤岗市内三家游泳管水质卫生监测经过进行了分析。
为今后我市有游泳管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检测内容与方法
(1)池水检测的理化及细菌指标,水温 PH 浑浊度透明度尿素游离余氧,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2)方法:温度余氧用温度计。
余氧比色计现场记数。
其余项目采1000则游泳池水回实验后按游泳池用水水质检验方法进行理化。
细菌学检验。
一 GB9667—1996游泳池卫生标准为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该游泳池池水浑浊度、透明度、耗氧量和水温4项指标均达到游泳池水质卫生标准。
PH有1份水样不合格。
可能与外界环境.游泳人数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游离余氧的测定结果范围为0.2-0.6mg Lˉ15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5.6%尿素的测定结果有4份不合格,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鉴定结果有4份交于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尿素,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超标率均为44.4%,尿素和细菌学指标超标的样本数低于标准的游离样本数相同,从表中可见当样品的游离余氧<0.3mgLˉ1时。
其细菌学指标则不符合游泳池水质卫生标准要求。
3 讨论
(1)泳池的卫生不合格。
可以通过游泳池水传播流行性咽炎. 流行性出血结膜炎传性软疣等疾病,因而保证游泳池的卫生合格是非常重要的,游离余氧浓度是检测游泳池水消毒效果的主要指标,水中游离余氧不合格时,对池水中细菌不能达到完全杀灭作用,因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标。
据调查导致和加氧量不足的原因主样有两种:一是游泳管不能按要求加氧,二是游泳人数骤增,游泳管不能及时加氧。
污染相对增加而加氧量则没有增加。
(2)从监测结果看尿素超标时,游离氧含量则底于0.3mgLˉ 1 可能是游泳人数增加,造成带如池中的汗液,尿液等污染物增加,而加氧量没有相应加大。
另外有可能尿素与氯结合形成氯氧而降低游离余氧的效毒效果,引起细菌指标超标。
说明游泳池的消毒设施应齐全,不仅要有淋浴通道,浸脚消毒池,消毒池的余氧量应不小于0.5mg. Lˉ1l才能起到消毒效果(3)游离余氧过底达不到完全杀灭池水中细菌的作用,但余氧过高不仅会对人的眼结膜产生刺激,易使毛发脱色,而目逸散到空气中的大量氧.氯甲烷氧乙烷等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池水中氧的含量(4)游泳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和防止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传播/(5)应加强对游泳馆的监督监测频次,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惯犯宣传游泳场所的卫生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游泳者健康体检,质求游泳者也应健康证入场。
附表1 游泳池水质卫生学指标三年检测结果
指标第一次地二次第三次第一次地二次第三次第一次地二次第三次
水温 24 26 22 26 24 26 25 23 24
PH 7.2 6.8 9.0 8.2 6.9 8.4 6.7 8.2 8.0
浑浊度 4 3 4 4 4 3 5 4 3
尿素 3.0 6.4 2.5 3.5 7.2 6.4 2.7 1.8 5.6
游离余氧 0.4 0.5 0.5 0.4 0.2 0.2 0.6 0.4 0.2
细菌总数 6400 2400 40 140 1700 1400 20 100 1200
总大肠菌群 3 4 3 7 4 22 31 3 7
参考文献
[1] 张宏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注解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2] 于艳玲,顾卉,孟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4-195.
[3] 刘世海,〈〈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 R35-99.
[4] 姚志麒,〈〈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9-85.
[5] 王丽葵,李健平,安宏,〈〈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3 P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