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三高中地理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高三高中地理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坪”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局部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
【2】利用智能手机软件测算图中某段公路平均坡度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 C.GPS、GIS D.RS、GIS 【3】下列各村通往M乡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
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
2.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特大城市2000、2005、2010年各年龄段人口数量。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代表2000、2005、2010年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2】导致该市2000~2010年青壮年人口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职业需求C.生育政策D.交通通信
3.下图示意2008年我国甲、乙两省份各县域制造业就业人数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乙省相比,甲省
A.经济水平较低B.对外交通较便捷
C.土地面积较小D.工业总产值较高
【2】近年来,发生在甲、乙两省之间的产业转移
A.促进甲省城市化进程B.导致甲省人口外迁增加
C.加大乙省的环境压力D.缩小乙省南北经济差距
4.若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C,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物接触后即刻冻结的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1月24日~30日垂直方向的气温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日期中最可能出现冻雨的是
A.25日B.27日C.29日D.30日
【2】影响该时段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反气旋C.暖锋D.准静止锋
5.地处深山峡谷的尤坎镇(北纬59°53′)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镜(如图)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
【2】该地长期整日见不到太阳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极夜区B.地形的阻挡C.海拔高度低D.多阴雨天气
【3】巨镜位于广场的
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
二、综合题
1.(37分)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
W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与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
表X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
(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9分)
(3)与新疆比,分析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
(12分)
(4)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0分)
2.下右图示意左图中MN断面冬、夏季的海水盐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b两幅图中示意夏季的一幅,并分析判断的理由。
(9分)
(2)简述甲半岛东部发展海珍品养殖的有利条件。
(6分)
3.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称为高温,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
下图示意我国2013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该月高温酷暑对甲、乙两区造成的损失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简述高温酷暑的主要危害。
(6分)
4.下图示意某特大城市2002~2008年降水pH平均值和酸雨频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市在图示时段内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9分)
(2)简述防治酸雨可采取的措施。
(6分)
福建高三高中地理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坪”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局部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
【答案】D
【解析】据等高线知识可以判断①②③处等高线相对较密集,说明地势起伏较大,不能称之为“坪”;④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起伏小最可能含有“坪”,故本题选D。
【2】利用智能手机软件测算图中某段公路平均坡度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 C.GPS、GIS D.RS、GIS
【答案】C
【解析】利用智能手机软件测算图中某段公路平均坡度,要先确定某段公路,需用到GPS技术,再把这段公路测
得的学习通过GIS技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故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GIS,本题选C。
【3】下列各村通往M乡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
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判断某条线路穿过等高线的条数,一般说穿过的等高线条数越多,起伏越大,反之,越小,通过读图可知①村到M乡穿过的等高线条数最多,故本题选A。
【考点】等高线、地形剖面图、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特大城市2000、2005、2010年各年龄段人口数量。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代表2000、2005、2010年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
【答案】C
【解析】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当我国人口基数大,短时间内,新出生的人数依然在增加,故本题选C。
【2】导致该市2000~2010年青壮年人口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职业需求C.生育政策D.交通通信
【答案】B
【解析】该市2000~2010年青壮年人口不断增加,不可能是自然环境所致,排除A;我国意志坚定不移的贯彻执
行计划生育政策,也不可能使该市在短短10年内增加这么多人口,排除C,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人口增加影响较小,排除D,本题选B。
【考点】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
3.下图示意2008年我国甲、乙两省份各县域制造业就业人数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乙省相比,甲省
A.经济水平较低B.对外交通较便捷
C.土地面积较小D.工业总产值较高
【答案】A
【解析】据轮廓判断甲是安徽省,乙是江苏省,则经济发展水平江苏高于安徽,A正确;对外交通更便捷的应是江苏省,故B错;土地面积安徽大与江苏,C错;江苏工业较安徽发达,所以工业总产值江苏高于安徽,D错,故本题选A。
【2】近年来,发生在甲、乙两省之间的产业转移
A.促进甲省城市化进程B.导致甲省人口外迁增加
C.加大乙省的环境压力D.缩小乙省南北经济差距
【答案】A
【解析】近年来,乙省将产业转移到甲省,使得甲省工业化发展,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因此A正确;甲省承接乙
省产业导致甲省外迁人口减少,B错;乙省把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甲省,有利于集中精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减轻了乙省的环境压力,C错;甲、乙两省之间的产业转移,甲省发展落后的产业,乙省发展先进的产业,其附加值不同,所以,很难缩小乙省南北经济差距,故本题选A。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转移
4.若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C,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物接触后即刻冻结的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
某地1月24日~30日垂直方向的气温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日期中最可能出现冻雨的是
A.25日B.27日C.29日D.30日
【答案】B
【解析】27日垂直方向最低气温-80C~-100C,最高气温20C~40C,气温变化最大,因此,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物接触后最有可能形成冻雨,故选B。
【2】影响该时段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反气旋C.暖锋D.准静止锋
【答案】D
【解析】从24到30 日,垂直方向上中间有暖气团和冷气团存在,说明此处在这段时间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
锋面,所以是准静止锋。
故选D。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
5.地处深山峡谷的尤坎镇(北纬59°53′)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
镜(如图)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
【答案】C
【解析】每年9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起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说明此时太阳光线被山地阻挡,这一日起,太阳直射点越来越远,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所以这一天后,就见不到太阳了,直到第二年3月,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附近,人们才能见到久违的太阳,所以,大约有6个月见不到太阳,故本题选C。
【2】该地长期整日见不到太阳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极夜区B.地形的阻挡C.海拔高度低D.多阴雨天气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该地地处深山峡谷(北纬59°53′),纬度没有达到出现极夜的范围,故A排除;海拔高度低、多阴雨天气也不是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地处深山峡谷,地形阻挡了太阳光线所致,故本题选B。
【3】巨镜位于广场的
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
【答案】D
【解析】该地位于北半球,太阳光线从偏南的位置射来,所以,要把太阳光线反射到该镇,只能把巨镜放置在广场的北侧,故本题选D。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综合题
1.(37分)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
W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与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
表X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
(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9分)
(3)与新疆比,分析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
(12分)
(4)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0分)
【答案】(1)特点: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分)
依据:河流干流主要由(西)北流向(东)南。
(3分)
(2)与N市以下河段相比,以上河段: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3分)降水较多;(3分)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3分)(若无比较,每点给2分)
(3)与新疆比,甲河流域:降水较多;(2分)水源丰富;(2分)黑土广布,土壤肥沃;(2分)风沙危害少;(2分)工农业基础好;(2分)近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方便,利于农产品运输。
(2分)
(4)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2分)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2分)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2分)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2分)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2分)
【解析】
(1)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主要分析该地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这一点往往可以由河流的流向决定。
因此,本题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理由是河流干流主要由(西)北流向(东)南。
(2)判断河流水量来源可以根据支流数量降水量的多少纬度的高低等因素来分析,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与N市以下河段相比,以上河段: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3)比较两个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要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的列举比较,与新疆
比,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是甲河流域:降水较多;水源丰富;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风沙危害少;工农业基础好;近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方便,利于农产品运输。
(4)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主要有能够给该国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区位因素、流域的综合开发
2.下右图示意左图中MN断面冬、夏季的海水盐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b两幅图中示意夏季的一幅,并分析判断的理由。
(9分)
(2)简述甲半岛东部发展海珍品养殖的有利条件。
(6分)
【答案】(1)图a。
(3分)
理由:夏季的盐度低于冬季。
(2分)渤海海域较封闭且水浅,盐度受陆地径流的影响较显著;(2分)沿岸(地
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雨多,冬季降雨少,夏季入海径流量较冬季多,(2分)使夏季的盐度低于冬季。
(2)①海岸线长,浅海面积广;②市场需求量大;③海陆交通便利;④海域开阔,水质条件较好;⑤技术力量强。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与水温、径流注入、海域的封闭状况等有关,据图可知a图的盐度小于b 图,且盐度变化a大于b,说明a图有径流注入,起到稀释作用,导致盐度减小,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所以,此时河流径流量较大,注入海洋,使海水盐度减小,故图a表示夏季。
(2)发展海珍品养殖既要有适宜发展养殖的自然条件,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故综合分析甲半岛东部发展
海珍品养殖的有利条件有海岸线长,浅海面积广;海域开阔,水质条件较好;市场需求量大;海陆交通便利;技术力量强。
【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洋开发。
3.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称为高温,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
下图示意我国2013年7月高温日
数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该月高温酷暑对甲、乙两区造成的损失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简述高温酷暑的主要危害。
(6分)
【答案】(1)乙区大于甲区。
(3分)
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2分)人口、城市较密集;(2分)经济较发达,资产
密度较大。
(2分)
(2)①酷暑威胁人体健康;②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③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④增加城市和森林火
险威胁;⑤加剧光化学污染等。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解析】(1)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
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人口、城市较密集、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较大,因此,造成的损失乙区大于甲区。
(2)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高温酷暑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酷暑威胁人体健康;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增加城市和森林火险威胁;加剧光化学污染等。
【考点】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
4.下图示意某特大城市2002~2008年降水pH平均值和酸雨频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市在图示时段内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9分)
(2)简述防治酸雨可采取的措施。
(6分)
【答案】(1)特征:酸雨频率上升;降水pH平均值下降(酸性增强)。
(3分)
原因:工业发展(2分)、人口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如汽车拥有量上升等)(2分)造成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2分)。
(2)措施:①加强环境立法、执法和监测的力度;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公众的参与意识;
③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
④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
⑤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该市在图示时段内酸雨频率呈上升趋势,而PH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2)为了治理酸雨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加强环境立法、执法和监测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公众的参与意识;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等。
【考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