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术评介?
论2O世纪2O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储着武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近代史研究不被时人看重,但却有
不少近代史着述出版.到1928年,通过对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由斯而发,罗家伦明确提出了要科学
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启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近代史着述的特点作出总结,
知人论世.可以窥见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着述;史学史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2—0120—09 OnthestudyofmodernChin~historyin1920s
CHUZhu—WU
(InstituteofHistoriograph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hestudyofmodemChinesehistorytookallabnormalphenomenonin1920s.Attha ttime.peoplethoughtthatit
isnotimportanttOstudymodemhistory.ButtherealetoomanywritingsofmodemChineseto bepublished.SomeoneMvestarted toanngethemodemChinesehistoricalmaterialsuntil1928.Itisanewturn—point,LuoJia—lunmaintainedclearlythatWe muststudymodemChinesehistoryscientifically,Formhistoriographyviewpoint,wecoulds eethestateofstudyofmodemChinese
historyin1920sby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sofwritingsofmodemChinesehistory.
Keywords:studyofmodemChiesehistory;writingofmodemhistory;historiography 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20世纪大浪淘沙式的学术
洗礼,到今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有学者指出:"中
国近代史是2o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
今天中国历史学科中发展最快,壤发达的一个分支学
科."①这个评论是公允的.总结百年来中国近代史
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目
前学者对此有过很多论述②,但主要还是集中在3O年
代以后,对20年代甚至之前的近代史研究状况论述相
对较少.本文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近代史着述这
个角度作初步分析,力图说明2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
不为时人看重,但却有不少近代史教科书出版,近代史
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但到1928年,有学
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化费
气力从事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提出要科学地研究
中国近代史,由斯而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局
面,罗家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是这方面
的总结之作.从史学史的角度分析20年代的近代史
l20
着述,近代史着述者在进化史观指导下,认识到中国近
代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近代史的历史分期,基本上
勾勒出近代史发展的历程,但侧重点主要在政治史方
面.这些学术努力为以后的近代史研究开创了一个好
①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
社2005年版,第l页.
②可参见较近的论文有: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
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近代史研究)2oo2
年第2期;欧阳军喜:《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
成》,《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龚书铎,董贵
成:《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东南学术)2000年
第3期;张海鹏:《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和
方法评析》,《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张海鹏: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
史研究》2005年第l期.专着有:张海鹏,龚云:
《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论2O世纪2O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局面,但这些着述也有不足之处.

,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畸形发展及其原因
I,20年代近代史着述概况
1923年,梁启超在谈到晚明学者关注和研究明代
史事时,有感而发地说:"史事总是时代越近越重要.
考证古史,虽不失为学问之一种,但以史学自任的人,
对于和自己时代最接近的史事,资料较多,询访质证亦方便,不以其时做成几部宏博翔实的书以贻后人,致使后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史迹永远在迷离徜恍中,又不知
要费多少无谓之考证才能得其真相,那么,真算史学家对不起人了.我想将来一部'清史'——尤其是关于晚
清部分,真不知作何交代?直到现在,我所知道的,像
还没有人认这问题重要,把这件事引为己任."①梁启
超的话说的很真诚的.l0年后,《清华周刊》上有一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料》的文章,在译者附言中,有人再次道白:"近代史中的史实,离开我们的时代最近,与
我们的关系最密切;就理论上而言,似应最受我们的重视.但是我国的史学界,却嗜古成癖,注意上古史而忽
视近代史.我并不反对研究古史;我对于古史方面作
研究的学者,很钦佩他们勤苦的工作和丰穰的收获.
不过,就整个史学界而言,这只是一种畸形的现象.我
以为,今后的吾国史学界必将以较多的精力,化在近世史的研究上面."②这话与粱启超说的如出一辙.这
时期有人认识到了近代史的重要性,但关注和研究近代史的人却很少,以至于有人在当时的《清华周刊》上呼吁,希望史学家把较多的精力花在近代史研究上.
总之,近代史的重要和人们对近代史研究的忽视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近代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罗家伦指出:"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在看重
这种研究的很少——当然,带有营业性的中国近代史出版品也很多,学术界却不能认为研究……"③.他不
仅指出了近代史研究并不受人看重,而且同时亦指出有不少近代史出版品的出版现象.清代史家章学诚在谈到历史着述的问题时,用"撰述"和"记注"两类作区分:"撰述"就是史家运用别识心裁,包括自己思想观点的学术着作;"记注"是史家按照一定的记事原则记录
和汇集的原始文献材料④.梁启超,罗家伦等学者,即
认为近代史研究必须是专家的"撰述"或"记注"工作,
并不认为近代史出版品也是近代史研究.本文窃取其意,认为这些出版品属于广义上的近代史着述,尽管这些出版品不是"撰述"的着作,甚至连"记注"也称不上, 大多数都是编辑的教科书,在当时人看来没有多大的意义.但经过了时代的发展,这些着述留存至今天,还
是部分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值
得去研究.所以说,当时的出版品及论文仍是近代史
研究学术发展重要的思想史或史学史材料,我们不妨把他们统称为"近代史着述".
根据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传记考古
地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记载和北京师范大
学图书馆所藏的教科书统计,在20年代出版的近代史
着述就有9种之多.(参见下表)
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初版时间
新着中国近百年史李泰菜商务印书馆,1924
中国最近世史盂世杰北京文化学社,1925—1926
中国近世史陆光宇北京文化学社,1926
中国近代历史讲义阎人俊编上海沪江大学历史政治系,1926 评注近代史读本印水心编上海世界书局,1926
中国近百年史纲要高博彦天津华秦印书馆,1927
中国近百年史夏德仪编鳊者刊.1928
近百年本国史沈味之上海世界书局,1929
中国最近百年史颜昌晓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
集》第l7册,上海中华书局,第84—85页.
②CyrusH.peake着,作民译:《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
料》,《清华周刊》第39卷,第l1,l2期,1933年5
月.
③罗家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国立
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集.第
l4期,1928年1月31日.
④章学诚着,叶瑛棱注:《文中通义校注》内篇一《书
教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
l2l
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20年代的近代史着述,今天已很难准确地弄清楚
有多少,估计会在l0部以上①.从目前能见到的资
料,李泰菜的《新着中国近百年史》是较早的一部.在
史料的编辑上,有左舜生编的《中国近百年史资料(上, 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7月版).另外,还有一
些论述近代史研究方面的论文.
2,20年代近代史研究畸形状况之原因分析
20年代近代史研究呈一种畸形的状态,主要是说:
时人对近代史研究不重视;但却有不少被认为不是"研究"的近代史着述出版.理解2o年代的近代史研究状
况也须从这两点出发.
梁启超及《清华周刊》译者附言里,说到当时人注
意考证古史,有的甚至到了"嗜古成癖"的地步.从近
代史学史发展历程来看,20年代史学发展的主流表现为用科学方法考证古史上."1920,1930年代史学界有
三件大事,第一是以胡适为主的整理国故运动,第二是继之而起的古史辨运动,第三是中央研究院创立之后, 以历史语言研究所及与它相关的一群学者的活动."②先说整理国故运动.1919年1月,北大的学生傅斯年,
罗家伦等人创办《新潮》杂志,与此同时,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了国故社,并于3月份创办了《国故》月刊,双方以此为阵地,就"国故"问题展开论辩."在20世纪
2o年代初前后,对国故的阐释和争论,以及随之出现的'整理国故'运动,开始发展蔓延开去,引起了社会各
界,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广泛关注."③尽管人们对
国故理解不同,但主要是指中国过去的历史及其文化. 再说古史辨运动.自20年代起,顾颉刚和胡适,钱玄
同等学者就开始古书辨伪工作.顾颉刚在考辨古书的
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历史,普通都知道有五千年(依了
纬书所说已有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年了),但把伪史和依据了伪书而成立的伪史除去,实在只有二千年,只算打了一个'对折'!想到这里,不由得激起我的推翻伪史
的壮志."④于是对古书的辨伪发展到对古史的辨伪,
进而形成了着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引起了学
术界的极大震动,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1926
年,顾颉刚把这些讨论的文字汇集起来,编成了《古史辨》第一册,该书出版后,对上古史引起了更大的争沦.
最后谈到国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1928年,国民政府
成立国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下设物理,化学,
地质,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等多个研究所.傅斯年领导
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用科
学的方法整理史料,初期工作放在考古学,语言学方
面.无沦是整理国故,古史辨运动,还是历史语言研究
所的一些工作,都没有把近代史研究提高到很重要的
地位.史学发展的主流决定了2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
究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
l22
在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学科体制不断地完
善,各种学科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样,中国近代史开始
进入到学校的教学中.1906年,在学部制定的《优级师
范选科简章》的《历史地理本科主课科目》中,规定历史在第一学年上"中国历代史","中国近世史"⑤.1913
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的《本科第一部里》规定第一学年历史要上"本国史"(上古,中古,近古),第二学年上本国史(近世,现代),外国史(东亚各
国史,西洋古代史).192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新
学制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国的历史课中,中国近代史
列入其中.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也进入到了
大学学堂,一些着名的学校如北大,清华都有"中国近
世史"方面的课程⑦.为了满足近代史教学的需要,有
人开始编辑这方面的教材.李泰菜的《新着中国近百
年史》是他大学教学时的讲义⑧.盂世杰指出:"中国
最近世史为本国史中最切要之一部分;自新学制颁行以来,各高级中学,多设专科:着者不敏,愿供一得,就
正达者."⑨高博彦也指出:"民国十五年秋,任救南开
中学,高级一年,中国近世史一科,原教本为同学盂成
字所编《中国最近世史》一书.嗣以钟点减少,不能按期援毕;乃就成宇书中大意,删繁就简,提要钩立,辑为
①李泰菜《新着中国近百年史》就曾引用过杨栋林的《中国近世史》(《新着中国近百年史》,第204页), 可见在李之前尚有中国近代史着述问世.高博彦
《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也提到孟成宇《中国近世史》,说"学校仍拟采用是编为教拳,而以成宇原书
为必备参考书".(高博彦:《中国近百年史纲要?
编辑原起代序》)但这些着述我们今天有的已经无
法看到,有的即使能见到,也不一定全.这是必须
加以注意的.
②罗志田主编:(2o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张越:《五四时期中国史坛的学术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④顾颉刚:《古史辨》第l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⑤⑥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706,73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⑦可参阅欧阳军喜:《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⑧李泰菜:《新着中国近百年史》,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⑨盂世杰:《中国近世史?编辑大意》,北京文化学社
1925年版.
论20世纪2O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此编."①印水tl,等编的《评注近代史读本》,在封面上就题"新学制中等学校适用"②.这些都表明随着近代学制的发展,编辑了不少近代史教材,促进了近代史的教学.另外,一些出版机构为了牟利,出版近代史方面
的教科书,商务印书馆,文化学社是这方面的典型.

方面是研究的淡薄,另一方面是教学的需要,于
是形成了近代史研究两途发展的趋势,形成了近代史研究畸形发展的状况.
二,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提出
2O世纪2(】年代后期,随着明清内阁档案整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最初十年问,出现了大批史料——殷商甲骨,汉晋简牍,敦煌写卷文书和壁画以及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与近代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是明清内阁档案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民国十年以后,罗振玉得内阁大库档案于北平楮肆.因发表史料丛刊,国立北京大
学亟请将余档拨归整理,共数千麻袋,档案之为人注意自此始.十三年,故宫开放,存书存档,全部公诸国人,
十余年来.广搜博采,陆续发现,资料增加,奚止百倍,
园地之广美,盖无逾此者矣.惜耕耘人少收获尚有待耳."③"在中国,……一九一一年的政治革命.辛亥
革命的结果,使得满清帝室的档案,开放于世.满清帝
室的倾覆,和清宫作博物与图书馆,使令学者得到空前丰富的历史资料,用批判的精神来使用这些材料,将来
很可以得到一副详细精确的近世中国的图景.其详细
和详确的程度,恐远非中国悠久历史中其他各朝代史
所可比拟."④这些学者都认识到明清档案对近代史
研究的重要作用,但对明清档案的系统整理和研究经
历了一段发展过程.
1926年,傅斯年回国后,被中山大学聘为文史科主
任.1928年,傅斯年与顾颉刚等人创办了中山大学"语
言历史研究所".该所于1927年7,8月间开始筹备, 1928年1月正式成立,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
下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个学会,主任初期为傅斯年,后来为顾颉刚等,出版有《民俗周刊》及《国立巾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⑤.1927年11月1臼. 在《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发刊词中,傅斯年说:
现在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设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给予我们以研究工作,我们对于这个机关抱有很大的
希望.我们要打破以前学术界上的一切偶像,屏除以
前学术界上的一切成见!我们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
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的遗址中去发掘,到各种人间社会采风问俗,建设许多的新学问!我们要使中国的语
言学者和历史学者的造诣达到现代学术界上的水平线上,和全世界的学者通力合作!这一种刊物是达到我
们希望的先导,我们祝颂他的生命的逐渐发展,他们的成就逐渐增高!⑥
他们创办刊物的宗旨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资
料,建立科学的历史学,语言学;研究工作主要在调查
方言,发掘古遗址及采集民俗,至此仍没有把整理明清内阁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出来.但傅斯年强调
整理史料的思想影响到了语言历史研究所的工作,促
进了近代史史料的整理.1928年1月,罗家伦在《国立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上发表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计划》,主要意思就是整理近代史史料.这份计
划是1926年9月8日罗家伦写给顾颉刚的信.(1926 年,顾颉刚已"忍痛离开北大到厦大",后因厦大再出变故,不得不离开,到中大后与傅斯年一起创办语言历史
研究所.)⑦罗家伦说:"弟之研究,非有大宗经费搜集
材料不行.厦大诸公如能从这方面赞助,受益者不仅
弟之研究,而为将来之学术界(即将来研究之人).弟
于中国近代史留心以来,不敢谓有研究,但于材料方面
略知其所在及性质(大都指欧美方面).深感此时如不
搜集,则多过一年即困难一年."⑧罗家伦曾提出要设
立一个"中国近代历史博物图书馆",专门收集近代史
史料.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知道靠个人很难做到,而
要等到政府来办的话,简直就是"河清无日",不知道要
到什么时候.所以,他向顾颉刚提出让厦大来负责这
件事,说:"此事规模可大可小,纯视经济的规定.如大
规模进行,则当分图书及器物两部.但弟意以为事前
①高博彦:《中国近百年史纲要?编辑原起代序》,天
津华泰印书馆1928年版.
②印水心编:《评注近代史读本》,上海世界书局1926 年版.
③萧一山:《近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志林》第3 期,国立东北大学编印,1942年】月,第8页.
④Cyr1.iSH.peake着,作民译:《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料》,《清华周刊》第39卷,第l1,l2期,1933年5
月.
⑤梁山,李坚,张克谟:《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6页.
⑧《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l
集.第1期,1927年11月1日,收入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l3页.
⑦可参阅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7一l35
页.
⑧罗家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计划》,《国立第一中
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集,第l4期, 1928年1月31日
123
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不必张扬,最好先连任何名义都不立,先筹一笔固定独
立的经费(名义可附属国图书馆或研究院),委定一个
固定的人或固定的委员会,专门先从搜集图书着手."①罗家伦还就收集史料的种类和方法提出了六
条意见:
(一)可以设法购得的原苯材料.(如我此次所得
的林文忠亲笔所批档案.)
(二)不可购得而可照相或钞写的.(如伦敦巴黎
等大图书馆所藏之重要中国史料,如洪杨文件,詈善日
记等.中国方面材料,如清官所藏秘密文件,亦当速钞
速照.以免孤本丧失的危险.)
(三)尚可得的绝版西文书籍关于中国史料者. (如"-3年耶稣会士论中国事的书信,讲鸦片战争的(Nemsis)等书,如不急买,将来更难买.)
(四)随时购买新出的西文书籍关于中国史料者.
(如前德国颈子联军大将瓦德喜所出回想录DenkwuerdigkeitendesGrafenVOBWaldersee等,为研究庚
子一役史事之决不可少的书籍.)
(五)尚可得到,但是已绝版的中文书籍关于中国
之史料者.(钞奉附买.)
(六)随时购买新出的中国文的史料.
据此,罗家伦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划进行下去,十
年之后在近代史史料收集和整理上定会"大有可观";
但罗家伦的这个想法在厦大并没有实现.1926年9
月,他的计划书已经完成,那么表明在这之前,在近代
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罗家伦已有了初步的想法,但
苦于政治变迁和经济条件,根本无法实施.而1928年
1月,语言历史研究所将罗家伦的计划书在《周刊》上发表出来,那就表明语言历史研究所认同罗家伦整理近
代史料和研究近代史,也说明语言历史研究所在傅斯
年等人创办之后,提出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在近
代史料整理上也起到了实际效果.尽管这份计划书在1926年甚至之前就已经形成,但它起到实际效果还是
要到1928年1月的公开发表为标志,由斯而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同年,语言历史研究所就没立了征集近代史料委
员会,委托陈功甫负责这项工作⑧.他就征集近代史
料发表了《意见书》认为:
吾国开化之早虽为世界所公认,而进化之钝,亦
为中外所同讥.……盖最近百余年问之历史,实吾国
历史上变迁最剧之一段,而近代史之研究,所以尤为今
日刻不容缓之举也.特在此百余年问,事变繁复.记载
无准,征集史料,其事较难,
为此,陈功甫提出从普通政治,国际交涉,秘密社
党,革命运动,政党,社会生计六个方面来收集和整理
史料.并说:"以上六点,对于中国近代史之史料,虽未
l24
敢云备,然于荦荦大端,常无其遗漏,此外专门史料,连类推采,其事自易."陈功甫指出要进行史料的征集
和整理,须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

,扩大委员会组织.……二,请求公共机关援助.……三,广征国人援助.除以上三手续外,至枝中
图书馆藏书,亦拟细事调查;举凡有关于是类之记录, 全数移置本会,以供参校之用.
陈功甫认为,通过这些征集和整理工作,大约一年后,像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秘密社党史, 中国政党史,中国国民党史,中国近代生计史,中国近代风俗史等一部分或大部分都会取得很大的成绩,关键就看自己努力程度如何了.
从罗家伦的计划书到陈功甫的意见书,都强调要
从事近代史史料的征集和整理,但一为个人之研究计划,一为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从深度来看,陈功甫关注的面更广,提出的措施也更深入,论述的问题也较集中,是罗家伦计划书的进一步发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也从事了史料
的征集工作.据傅斯年1928年度报告称:"史料学组
此组由研究院陈寅恪在北平组织之.……陈君拟先利用在北平可得之史料,整理清代史中数重要问题.自去年10月,即从事于此.又明清内阁大库档案落入私人手者,亦于此时开始接洽购回."⑦之所以要整理明清内阁档案,是因为"研究历史上的各项问题,因史料上的关系,……以明清档案为研究近代史的对象".但"本所成立之初,即思利用可逢着之原史料为研究对象.而此项档案(即原史料)在史学上极为珍贵,若不
及时设法整理保存,随时均有湮灭散佚.……其时本
所远在广州,对此巨量档案之处置,尚未计及.及十八年五月,本所由广州迁至北平,始预备接收李氏所藏北平,天津两处之档案,并勘得历史博物馆午门西翼楼为堆存整理之所.……9月底由研究员傅斯年编辑员徐中舒设计,……为初步整理."⑧整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并将整理的档案予以发表,则到30年代了.
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①②罗家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计划》,《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集.第14 期,1928年1月31日.
③①⑤⑥陈功甫:《征集近代史料意见书》,《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集,第34期, 1928年6月20日.
⑦《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十七年度报告》,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6卷,第l3页.
⑧《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十八年度报告》,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6卷,第59页
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言研究所,都强调要征集和整理近代史史料,这样很好地推动了近代史研究.有人就评论说:"中国现已由一班现代式学者兴起.这一班人是受过批评的历史研究的技术训练,他们和西方作同样工作者共同开始探究这庞大的档案,欲欲改写晚明及清代的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以图适应新时代的趣味和标准."①由此可见,近代史研究的这种畸形状况在逐渐得到改变.
这种对史料的整理工作,就像陈功甫所说"虽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