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
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是
整理的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
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
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
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
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
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
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
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
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
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
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
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
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
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
楚。
”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从小就喜爱菊花。
唐代风俗,在重阳节这天,亲友相约登高,饮酒赏菊。
黄巢的爷爷因为自家满园菊花盛开,便在园
中摆下家宴,邀子侄们一起来赏菊。
酒过三巡,老爷爷一时兴起,提议
以菊花为题,大伙儿联句赋诗。
谁知轮到他联句时,竟一时想不出佳句来。
坐在爷爷身旁的黄巢等得不耐烦了,就抢先脱口吟道:“堪与百花
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
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
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
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
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
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
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
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
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
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
福特看过照片后惊讶不已,他不得不对面前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随
即他便签了一张美元的支票交给艾丽丝,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
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
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
天下的物,
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
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
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
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
有一个良知。
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
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
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
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
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
”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
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
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
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
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
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
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
经是海底。
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
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
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
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
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
的境界。
”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
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
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
但是,想要
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四川仪陇人。
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任过滇军营长、团长、旅长。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参与领导四川沪州、顺庆起义和南昌起义,曾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
1928年同陈毅等发动了湘南起义,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
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部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后改称华北分会)书记。
这一跳,让安格拉找回了自信。
她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实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平缓心情,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
谁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政,后来竟然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就是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
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学雷锋、做好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管是谁,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救急的事情,都应该伸手相救。
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且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雷锋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的伟大在于平凡,他的平凡更显得伟大。
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雷锋能做到的事,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也应该能做到。
所以学习雷锋精神,不仅仅是青少年和共青团的事,也应该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首先要做到的!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