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害的种类及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病害的种类及预防
蜜蜂病害的种类和引发的原因
引发蜜蜂病害的原因很多。
有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所引发的病害,如蜜蜂囊状幼虫病、麻痹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副伤寒、白垩病、结石病和抱子虫病等;有由寄生虫(包括螭类)所引发的病害,如大小蜂螭、壁虱病、肉蝇病、地胆病和蜂虱等。
以上这些由生物因子所引发的病害,属于传染性病害。
另外,还有由不良环境因素、饲料品质不良和毒物等非生物因子所引发的病害,如枣花病、卷翅病、甘露蜜中毒和农药中毒等,这些属于非传染性病害。
蜜蜂病害的症状类型
由于引发蜜蜂病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表此刻各类病害的症状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呆滞和激动蜜蜂患病以后,大多数都表现为麻痹和行动呆滞,对外界刺激反映迟缓,有时还伴随有不断地哆嗦等现象。
如蜜蜂麻痹病、败血病、副伤寒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蜜蜂患病以后,开始并非表现呆滞,相反却表现为显著的激动和不安,到后期则表现出肌肉抽搐、痉挛而死。
如蜜蜂的地胆病和农药中毒等,就属这种类型。
形状的改变某些病常使蜜蜂的形状、大小与健康蜜蜂均有显著的不同。
如患壁虱病的蜜蜂,常两翅错位,形成“K”字形;患副伤寒和甘露蜜中毒的蜜蜂,腹部常变得异样膨大;而蒙受蜂螭为害的蜜蜂,新羽化 1
出房的幼蜂常变得瘦小或残缺不全等。
色泽的改变蜜蜂患病以后其体色通常都要有所改变,一般都是变黑或尾尖变黑。
如患麻痹病的蜜蜂,常绒毛脱光,身体的颜色变成黑色油光;患抱子虫病的蜜蜂,一般是尾尖变黑,体色变成棕色等。
不正常的生理反映某些病害常使蜜蜂的某些生理性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症状。
如患麻痹病、壁虱病、孢子虫病和副伤寒等病害的蜜蜂,常使其代谢性能失调,产生下痢现象。
另外,患麻痹病的蜜蜂,还由于病毒在神经节里增殖而引发神经的损伤,而使蜜蜂产生严重的哆嗦现象等。
死亡后的改变当蜜蜂患某种病死亡以后,其尸身常常表现出某种病害所固有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诊断上又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例如患黄曲霉病死亡的幼虫尸身,常变硬,变成一块坚硬如石的东西;而患囊状幼虫病死亡的蜜蜂幼虫尸身,干枯以后常扭曲上翘,变成如“龙船”一样的硬皮;患败血病死亡的蜜蜂,常头、胸、翅、腿断裂等,形成败血病的典型症状。
蜜蜂病害的病程转变
当一种病原物侵入蜜蜂机体以后,到引发发病(即感染进程的完成),往往需要通过病原物和寄主之间一系列的深刻转变。
这个进程,在病理学上叫做“病程”。
在一种蜜蜂病害的发展进程上,往往要通过如下几个阶段。
病原物的侵入当病原微生物与蜜蜂机体接触后,往往寻觅蜜蜂机体的某些薄弱部位,如口、表皮、气门或节间膜等处侵入体内。
而这种侵入途径,又
常常是因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有着固定的侵入部位,如大多数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常常经口和肠道而侵入机体内;大多数的真菌,则常常通过蜜蜂的表皮而侵入体内;而一些寄生性的螭类,则往往又是通过气门而进入体内的。
同时,病原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也与其侵入的途径大体一致,例如一些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由口侵入的微生物,常常是通过口和肛门而排出体外;一些由真菌等由表皮侵入的微生物仍由其菌丝穿出体表,再形成抱子,而进行重复感染。
病原物的增殖当病原物侵入蜜蜂机体以后,可否增殖扩展,成立起稳定的寄生关系,除与病原物的致病力和寄主的抗病力(免疫力)有关之外,还与那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环境因素在病害的病程中,虽然只是间接的关系,可是无论对于病原物的侵入或是侵入后可否进行增殖,以至整个寄生关系的成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许多病原微生物的繁衍,都要求有其最适的温湿度范围,若是当这些大体的条件不能取得知足时,整个病程的进展将随之而中断。
例如,由黄曲霉菌引发的结石病,只有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因为这种真菌的抱子只有在高温(30℃以上)和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时才能萌生。
寄生关系的成立和临床症状的出现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通过侵入——定殖——寄生关系的成立——临床症状的出现。
这整个进程叫做病害的“潜育期”。
这种潜育期的长短,除决定于病原物固有的特性之外,
还取决于那时的外界温湿度条件。
例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潜育期一股为 4 天〜6天,而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潜育期则为2天〜3天等。
病害流行条件的组成
动物的流行病学和昆虫的流行病学,从广义上说是一致的。
所不同者,在昆虫流行病学中,其患病个体数和死亡个体数,大体上是一致的。
因此,一般都是以总虫口中死亡的比率来表示病害的严重程度。
因为在昆虫病害中,患病个体都是要死亡的,很少能治愈。
可是,当某种蜜蜂病害发生以后,可否造成流行,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方面的条件。
病原物数量的积累当某种传染病发生后,要由一个或几个发病点(又叫发病中心)扩大成为一种流行病害,就必需具有足够的病原数量才能实现。
而病原数量的积累,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患病个体的积累。
因此,在蜂场上应常常注意清除死蜂、蜡屑残渣和消毒等。
这对于阻止病害流行条件的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蜜蜂个体的染病性在通常情况下,某些病原物可使某些个体染病,但不必然会造成流行。
可是在染病个体密度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当某种病害传入一个新地域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流行。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是以选育抗病品种的方式来控制流行病害的发生。
有适合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各类病原物的侵入、增殖和重复感
染等,都有着它最适合的外界环境条件。
当这种条件能够取得知足时,病害就易于传播和流行。
例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常流行于早春,蜂群群势较弱、气温较低的条件下;而美洲幼虫腐臭病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蜂群繁衍旺盛、气温较高的条件下。
所以,环境条件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着病害的传播和流行,也影响着蜜蜂本身的健康状况和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从上可以看出,一种病害组成流行,常常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
因此,咱们要控制病害的流行,必需尽各类可能,打破这些条件的组成。
如常常注意蜂场的卫生,清除死蜂和创造有利于蜜蜂生活的条件,这是病害防治的基础。
蜜蜂病害的预防和医治
按照蜜蜂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预防和医治上,必需注意如下几点。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要注意蜂场的卫生,蜂箱内要常常打扫,维持蜂箱内的清洁卫生。
其次,蜂箱蜂具要注意消毒。
在每一年春天蜂群陈列以后和晚秋蜂群进入越冬以前,对所有的蜂箱蜂具和场地都要进行一次完全的消毒处置。
另外,还要常常注意蜂群的健康状况。
若发现有蜂群患病应当即进行隔离医治,以避免传播蔓延。
对其他蜂群也应普遍进行预防性给药医治1次〜2次。
采取综合医治办法由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就决定了在病害的防治上也必需采取综合的办法,才能5
收到好的效果。
综合办法的实施,首先就是要将药物防治与消毒办法结合起来;其次,就是要把药物防治与增强饲养管理办法结合起来;另外,还要注意选育抗病品种。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防治。
必需对症下药在蜂病防治上对症下药是提高药效的关键。
不然,不但不会收到好的医治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因为不同药剂的药理作用是不相同的。
例如磺胺和抗生素药物,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适用于细菌性病害的医治;而黄色素、依米丁和灭滴灵,只适用于原生动物所引发的病害的医治等。
另外,除要注意对症下药之外,对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方式的不同也应予以重视。
如磺胺和抗生素类药物,主如果起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衍作用的;对于那些附着在蜂箱和巢脾上的微生物的芽孢或休眠体,只能用甲醛等消毒剂来杀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