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黄桂梅 张敏强
3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摘要
为探讨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以东莞市555名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相关密切;人际关系、网友自我表露行为以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是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 人际关系 自我表露 网络成瘾分类号 B849
1 问题的提出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是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失序症[1]
,是指个体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2]。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以及安全性,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自我
表露的重要途径[3]。
自我表露(self -discloure )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经历等个人信息
表露给目标个体的行为[4]。
随着网络自我表露行为的增加,青少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为有所减少。
在现实社会能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能在现实中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个体由于害怕在现实交往中受挫,从而选择网络这一安全隐蔽的途径进行自我表露。
网络成瘾者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积极地寻求社会
支持,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回避行为[5]
,更有学者提出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
的重要原因[6]。
鉴于对青少年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以及网络成瘾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研究,为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以及教育辅导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率先提出了网友自我表露行为,对中学生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表露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东莞市两所中学12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式,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
效问卷555份,问卷有效率达92.5%。
其中,男生259人,女生284人,缺失值为12;初一142人,初二149人,高一124人,高二130人,缺失值为10。
2.2 研究工具2.2.1 人际关系问卷
研究采用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测试问卷对中学生人际关系进行测量,该问卷为自我评定问卷,
包括15个项目[7]
,8道正向题与7道反向题,正向题持肯定态度的记2分,否定记1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善于建立人际关系;得分越低说明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越低。
2.2.2 自我表露问卷与网友自我表露问卷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是邹泓与蒋索共同编制,经探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身体发育、兴趣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学校经历和观点态度等7个方面,问卷共有36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别以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三者作为表露对象,采用5点记分法。
分数越高,自我表露水平越高。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一致性信度在0.79-0.92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容效度、结构效度以及效标关联
效度[6]。
鉴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的冲击,网友也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主要表露对象,研究以网友为表露对象,结合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36个项目,编制成中学生网友自我表露问卷。
经调查,发现网友自我表露问卷的7个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在
3通讯作者:张敏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心理统计测量与人才测评。
E -mail :zhangmq1117@ 。
《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4期(总第106期)
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
N o.4,2009(Serial N o.106)
0.78-0.88之间。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友自我表露36个项目的7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有项目的标准化载荷都在0.58以上,模型拟合指数为χ2Πdf=2.99(χ2=1714.92,df=573),NNFI= 0.97,CFI=0.97,RMSEA=0.06。
2.2.3 网络成瘾量表
网络成瘾量表(IAT)共包含20个项目,是Y oung对其早期参照DSM-IV中赌博成瘾鉴别标准编制成的8个项目的网络成瘾筛查量表进行修订而得,问卷一致性信度为0.85,再测信度为0.81[8],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量表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分为1-5分。
Y oung认为得分在20-49分者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得分在50-79分为准成瘾者,也就是具有成瘾倾向,得分在80分以上者为严重网络成瘾者。
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任课心理学教师,测试时间为60分钟。
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的分析工具是LISRE L8.53。
3 结果
3.1 网络成瘾基本情况
表1 网络成瘾倾向(n=516)
分数段人数比例
20-49分27352.9%
50-79分23245.0%
80分以上11 2.1%
如表1所示,对网络成瘾量表的分析表明,在剔除缺失值后的516名中学生中,得分在80分以上的严重网络成瘾者有11人,检出率为2.1%。
得分在50 -79分的准成瘾者有232人,检出率为45.0%。
对不同性别与不同网龄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男生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女生(t=3.732,p<0.00),不同网龄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数存在显著差异(F=3.276,p<0.05),多重比较发现,网龄在一年以下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低于网龄在三年以上的青少年,网龄在一到三年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低于网龄在五年以上的青少年,对于中学生而言,网络成瘾分数随着网龄的增加而上升。
3.2 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表2 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项目1234
1.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1
2.网友自我表露问卷0.0061
3.自我表露原问卷0.129330.401331
4.网络成瘾倾向-0.186330.160330.0021
对中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表露以及网络成瘾倾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对生活中直接接触的最要好的朋友以及普通同学的自我表露行为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网友自我表露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
网络成瘾倾向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网友自我表露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3 人际关系、自我表露对网络成瘾影响的回归分析
表3 人际关系、自我表露对网络成瘾影响的回归分析
进入方程的变量顺序多元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t值△R2F值标准化回归系数
1.人际关系0.2290.053- 4.725330.0532
2.397-0.225
2.网友自我表露0.2840.081
3.969330.02817.7190.196
3.同性朋友自我表露0.3020.091- 2.11630.01013.408-0.104
为了进一步考察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以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网友自我表露、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自我表露、最要好的异性朋友自我表露、普通同学自我表露5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网络成瘾倾向为因变量,使用逐步回归法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研究发现,共有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人际关系、网友自我表露以及同性朋友自我表露,经分析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9]。
其中人际关系与同性朋友自我表露显著地负向预测网络成瘾,网友自我表露则显著地正向预测网络成瘾。
4 讨论
综上可见,有2.1%的中学生存在严重的网络
・
4
9
・《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4期(总第106期)
成瘾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帮助其进行专业的心理矫正;而45.0%的中学生具有网络成瘾倾向,也就是说网络已经开始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学习,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其引导以及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在中学生中准网络成瘾者以及严重网络成瘾者高达47.1%,说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中学心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对而言,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与部分学者的网络成瘾研究结果相吻合[10][11],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生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中寻求新异刺激。
网络世界充斥着大量的娱乐资源,如交友、网络游戏以及影视图片等,对男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而女生相较男生更为注重现实中社会关系与情感的建立。
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网龄的增加,网络成瘾分数有上升的趋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中学生接触网络世界之初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免其随着网龄的增加而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对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以及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也显示,网友自我表露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表露行为有着密切的正向关系,这说明自我表露行为是个体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对于不同对象的自我表露行为之间存在着一致性。
在现实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与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自我表露行为高的个体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较强。
建立人际关系能力高的个体,网络成瘾倾向相对较低。
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个体对于网络成瘾的抵抗力更高,说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
中学生的同性朋友是其主要的表露对象,增加对同性朋友的自我表露可以减少网络成瘾的出现。
而对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而言,网友成为其重要的倾诉对象,教育工作者应当鼓励中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自我表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缓解对网络的依赖。
参考文献
1 Y 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8,1(3):237-244
2 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 -2):243-247
3 佘瑞琴.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与其自我表露.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2):52-55
4 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心理学报,2008,40(2):184-192
5 彭阳,周世杰.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5(4):418-419,439
6 Weitzman,G eri Dawn.Family and individual function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21(4):65-69
7 王宇加.社会心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0-121
8 易海燕,陈锦,杜晓新.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内容偏好及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6,(11):68-73
9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01-109
10 李瑛,许渭生,游旭群.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7,(1):84-92
11 刘玉媛.长沙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
422-423
・
5
9
・
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Π黄桂梅 张敏强
A Study on the R elationship of I nterpersonal R elationship ,
Self -disclosure and I 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Guimei 1
ZHANG Minqiang
1
(1.Applied Psychology Research Center ,S 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1)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 ong interpers onal relationship ,self -
disclosur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dis ord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survey is conducted in which questionnaires are administered to 555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D ongguan.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am ong interpers onal relationship ,self -disclosur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dis order.Interpers 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 -disclosure to cyber -friends as well as friends of the same sex can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dis order.K ey w ords
interpers onal relationship self -disclosure Internet addiction dis order
(责任编校:张冲)
・69・《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4期(总第1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