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爰教坤独倉Huaxia jiaoshi jiaoyu
"三位一体”构建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文/重庆市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聂巧鸿
为实现国培计划“重心下移,着眼常态”这一目标,梁平区在国培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用好
专业团队、构建研修资源、优化培训工作流程等
“三位一体”方式,引领支持乡村学校校本研修,
构建起了有效的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支
持服务体系。

一、主要做法
(一)用好一批区级专家团队—
—服务校本按照“遴选-送培-认定-选用-评价-淘汰”的流程,在全区遴选了258名能上课、能诊断、
能培训、能研发“四能”优秀学科教师,构建了
本土乡村教师培训专家资源库,为此实施了“三
大保障”。

1.业务培训保障。

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
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市区级培训者培训等多种
渠道,对遴选出的本土专家全覆盖派出去参加各
级培训。

按照教师培训师的标准进行系统培训,
着重提升他们的课程研究能力、课程实施能力、50小学语文指导教师谭春玲为学员解读文本教学指导能力、培训策划能力、参与式培训与体验式培训能力,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升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2.落实津贴保障。

区内指导教师每天跟班指导发放400元津贴补助,上示范课,作微讲座再发300元课时津贴。

若国培专项经费不够,用区培经费补充。

凡承担指导任务的专家团队成员,可自主参加2次市级及以上部门举办的学科研修活动,由教师进修校报销其相关费用。

3.激励机制保障。

建立学员与导师捆绑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区级培训团队成员与学员的同生共长。

在培训前,项目办给指导教师颁发聘书,让他们享有与培训学员等额的继教学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课堂展示、案例展示等所获奖励,给予指导老师对应的等级指导奖;项目实施完毕,对指导教师进行满意度测评,让学员打分量化,其测评结果将计入指导老师考核结果,然后综合加分评优。

(二)开发M乡村教师参资源---支持校本
1•集中开发。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紧扣“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项目负责人及专家团队成员分模块、分专题开发示范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展示性课程和反思性课程。

项目办物化成果,形成课程资源,编印成册,下发到乡村学校,供他们借鉴使用。

2.众筹生成。

建立起“送给谁一为什么送一送什么一谁去送一怎么送一送得怎样”“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围绕提高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以乡村教师的学习为中心,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焦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学员一起
师德修养
问题诊断
示范教学
课标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确定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效果分析
理论成果展示
乡村教师论坛
课堂教学展示
培训总结
培训升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训学员现场说课
众创、众包、众筹共建出立体化、多元化、开放化的送教下乡培训课程体系。

2019年1月,课题组将研究成果编印成集,由云南出版集团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课程体系建构》一书。

(三)生成一种培训工作流程—
—指导校本
1.宏观设计化繁为简。

将项目实施的一切安排、方法、要求制作成《培训工作手册》,无论是项目学校、培训学员、管理教师、指导教师,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任务和时间节点,并有明确的工作要求。

拿到安排表,所有参与人员都会提前协调好自己的相关工作和做好准备,避免了工学矛盾,总体设计化繁为简。

2.动作分解化难为易。

每个环节,项目办都制作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并设计成菜单,指导老师和学员按规定动作完成任务,达到标准。

指导教师、参训学员根据操作路线图清楚自己每个环节应该完成的规定动作是什么,标准是什么,达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

3.总结提升化零为整。

为了真正让培训生成有价值的资源,各级各类人员按要求进行成果物化。

项目办:系统重整培训档案,收集培训资源建立资源库,研发培训课程。

项目学校:总结校本研修经验,制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上传课堂实录。

指导教师:示范课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案例,
梁平培训中心聂巧鸿为学员作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讲座梳理课例研究方法,学员能力提升分析报告。

学员:
梳理培训过程学到的新的教学理念、优秀课例及
原理、教材处理方法、教学方法、研修方法等经验,
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总结提升系统化,实现化
零为整的效果。

二、实施成效
“三位一体”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既为全区
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坚实保障,也实现了教师专
业发展从注重数量到内涵提升的华丽转型。

(一)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注重研训一体,
以赛促训,充分锻炼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过集中指导、到校指导、分片指导的方式,努力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到校指导25所学校、对49
所中小学开展专项调研、对50多所学校250余名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磨。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
现场竞技竞赛,荣获市级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
19人次、三等奖12人次。

组织区级论文评选活动
245篇获评,开展好家长征文活动718篇获评,组
织各中小学参加重庆市第十四届基础教育论文大
赛824篇获评。

(二)催化了校本研修转型。

在网络与校本
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整校申报、整体推进
的方式进行。

项目办遴选城区优秀示范校为校本
研修核心团队,以该校为点,分别与8-10个乡镇
学校,建立教师常态化学习共同体,通过任务驱
动、示范指导、成果导向等方式,开展“技术助力,
解决教学难点问题”的主题培训,通过线上交流、
线下互动的方式对其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研
活动进行辐射带动,构建“以点画圆,强校牵手”
的校本研修常态机制。

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的主
题意识不断增强,研究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共有
立项在研课题国家级12项、市级13项、区级60项。

(三)提高了教师社会声望。

在送教过程中,
我们通过各类媒体专题采访及宣传报道,加大教育
系统人才队伍宣传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当年全区教师教书育人群众满意度达到92.3%,全区
教育系统获评重庆市最美教师5人、最美校长1人、
市级优秀班主任2人,获批市级教育改革专家委员
会委员]人、市级骨干校长2人。

.
B
a
y
u
ruling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