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册要点难点 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一面
知识小屋
语言积累
1.字词全解
要求会认的字
词语解释
地窖(dì 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hè rán):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ào huǐ):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mǎng zhuàng):鲁莽。
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chóu chú):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mó suō):用手抚摩。
颓唐(tuí táng):精神不振作。
憎恶(zēng wù):憎恨,厌恶。
恭敬(gōng jìng):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虐待(nüè dài):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2.近、反义词
近义词:懊悔——后悔莽撞——鲁莽摩挲——抚摩憎恶——憎恨
反义词:踌躇——果断颓唐——振作憎恶——热爱虐待——优待
3.难句解析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我”是一个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爱护文学青年的人。
在内山书店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我们心有灵犀,一见如故。
“我”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说话都是结结巴巴的。
“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强烈地表达出“我”见到鲁迅先生的激动、幸福的感情。
“我向四周望了望”,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
“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我”有意控制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这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篇章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时,他帮“我”推荐书并送书给“我”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人微。
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情。
方法快递
疑难探究
疑难: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为何以“一面”为题?
探究:作者与鲁迅先生见到的这一面,给人印象深刻: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先生对劳苦大众尤其是文学青年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来激励自己的斗志。
所以,课文以“一面”为题,是要说明这“一面”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阅读感悟
从文中的描写来看,鲁迅先生非常关心爱护青年。
当时的革命青年黄源在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在鲁迅先生身边,感受最深的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对青年的爱护、帮助和指导。
鲁迅先生把他一生很大一部分的精力献给了青年。
他亲自接待的来访青年就有五百多个;给他来信的就有上千人。
他每天用一两个小时来给青年写信、看稿。
我们只要看看《鲁迅日记》,就可看到鲁迅先生一天要写五六封信。
他亲笔的回信现已收集到的就有一千三百多封,八十多万字。
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关心青年呢?因为他是把青年看做革命的未来,把培养革命的新生力量看做是自己的一项光荣职责。
时空链接
关于《毁灭》和《铁流》: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
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
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