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素芭》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节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素芭是个怎样的女孩?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 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 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 迅
对她说些什么呢?
字
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一句
话。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
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 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 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 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 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
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 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 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 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 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 都是极大的创痛。
二、合作探究
1、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 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 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 是深深的悲剧意味。你认为哪一种解读更准确?
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 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 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 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 受歧视。
帕勒达帕
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
而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 为“素”。
……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里的孩子 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 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 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 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
明确:
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 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了 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的身价的标志,没有人 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而含蓄的最后一节, 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 读得却沉重无比。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泰戈 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女性被 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 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 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 的语言。……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 广阔的语言世界。
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 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一个置身于炎热的阳光之 下,一个静坐在一棵大树的绿阴底下。
这是一幅绝妙的风景,远离尘嚣的村庄,一切无比美 好,无比温暖。
• 5、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 我。
泰 戈 尔 ( 印 度 )
走近泰翁
20世纪初 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 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 剥削,使古老的文明之邦陷入 贫穷、愚昧之中。为唤醒这个 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 ----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圣雄”甘地,一位是印度近代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伟大的 诗人、小说家。著有 《吉檀迦利》、《飞 鸟集》、《新月集》 等。1913年,以宗教 抒情诗集《吉檀迦利》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亚洲第一位获此殊 荣的作家。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 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情节挈领
章节 1 素芭身世 2 生活环境 3 亲密朋友 4 帕斯达帕 5 父母之命 6 被逼远嫁
教学目标
• 1.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艺 术效果。
•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 3.理解作者刻画素芭这一美丽聪慧和善良纯 洁的妇女形象的悲剧意义。
• 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 过群星了。
• 2.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 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4、道路虽然拥挤,却是寂寞的,因为它是 不被爱的。
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
综观文本,请你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一 下素芭是一个怎样的姑娘,且说出依据。
• 1.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 2.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 3.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 4.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朋 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侧面烘托表现人物形象,乐景写哀情。孤独的素芭一个人 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 交流。
朋友身旁的素芭
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
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奴役的但是素芭却 和它们有着浓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 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 神、拥抱、爱抚。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
善良的哑女,但由于自身的缺陷 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 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 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 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 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 情绪。
你
想
跟
素
芭
说
些
什
么 五、想象练习
? 200
那么,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
父母眼里的素芭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父亲巴尼康托更爱自己的小女儿素芭,而母亲却把她视为自 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始终沮丧不堪。 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时 候也没有对她说。
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 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 据说在印度嫁女儿是要给男方家里送彩礼的。没 有钱的人家是嫁不出去女儿的。所以女孩子生下来 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印 度男人在娶老婆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一大笔财产, 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奴隶。他们还可以随时休掉自己 的妻子。
• 以前的印度也会发生男人把自己的老婆放火烧死, 或者杀死,以便能够不断再娶老婆,再得财产的事 情。法律对此类事情经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女人则要在男人死去的时候陪葬。这个习俗甚至 十年前还发生在印度的一些偏远地方。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 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 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 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
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 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 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 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 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考官”眼里的素芭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儿似的,新郎官觉得,她有善 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 停。……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这样,对 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品足了。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 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素芭的心灵
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 着,众人若把她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 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 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 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 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 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 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 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 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 不知凝视着什么; 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 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茫。
•
•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 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 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 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 话的妻子。”
• 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 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 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 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丰富的情感、敏感的心灵
素芭,一个美丽聪慧的哑 女。有一双清澈明净、会 说话的眼睛.
是什么原因让素芭的眼里有了这样的内容?请从下面场景中 进行分析和概括。
大自然里的素芭 朋友身旁的素芭 帕勒达帕 父母眼里的素芭 “考官”眼里的素芭
大自然里的素芭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渡船……仿 佛是世外桃源
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 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
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 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 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素芭,只有在大自然里,只有和动物 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快乐和温暖,在人 群里,她得到的只有伤害!素芭,眼 泪流到何时是个尽头!
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
宾德拉特·泰戈尔。
泰戈尔及其创作(1861~1941)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 人”的双重身分出现的。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 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 哲理意味; 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贴切而惊人的比喻 正面的工笔描绘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 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
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 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没完:“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你?”
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 劝导她,末了责骂她。但她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