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理论的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TRIZ理论的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为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升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从创新方法学习的角度,在分析TRIZ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应用TRIZ理论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标签:中职学生;TRIZ理论;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职教育与教学的崭新课题,也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够向学生传授并使之掌握一套相对系统科学的创新理论,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会大有帮助。

TRIZ理论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其他创新理论相比较,TRIZ理论更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运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中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一、TRIZ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1.内涵——创新有方可依。

TRIZ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其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创新问题的理论,是实现发明创造、创新设计的最有效方法。

该理论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提供了解决创新问题的系统方法。

掌握这些规律和方法,人们能较好地克服创新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发明问题具有可预见性。

TRIZ理论的出现,使得创新不再仅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而是有方可依的,可以像求解数学题一样有序可寻。

2.启示——创新能力培养有规可循。

TRIZ理论诠释的规律和原则告诉我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成为中职学生进行发明创新,将他们的灵感转化为发明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姜大源教授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强调获得方法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这些创新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就能在TRIZ的指引和带领下,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合理预测创新作品和创新成果的可行性。

他们就可以在学习这些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创新的能力,才能“在新的行动情境中,超越曾经被证明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去灵活运地、创造性地与新的未知打交道”,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中设置TRIZ理论,奠定学生创新基础
基于TRIZ理论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TRIZ 理论,让学生学习TRIZ理论创新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奠定创新的方法基础。

1.举办知识讲座,激发创新动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

目前,不少中职学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普遍缺乏自信心。

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更不可能去想办法进行发明创新。

从课本知识到创新作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好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他们不可能涉足的领域。

学校组织老师举办TRIZ理论创新知识讲座,并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讲学,邀请企业中的TRIZ理论工程师到学校传授实践经验。

通过知识讲座,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创新就在自己的周围,认识到创新并非“天才”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创新,从而增强中职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2.培训特色教师,创建教学队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2010年1月份,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选派老师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理论培训班”,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同时学习到了兄弟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方法和经验,以点带面,推动了我校创新教育与教学的开展。

3.开设相关课程,传授创新方法。

由掌握TRIZ理论的教师开设该选修课程,不局限于某个专业,全校学生都能选修,吸引所有有创新想法和兴趣的学生加入到创新的队伍中来。

TRIZ是高度综合的创新理论,要给中职生面面俱到地讲授理论和方法是不可能的,教学内容应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①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讲,他们对传统的文字符号的知识不感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讲授TRIZ创新理论和方法,利于学生消化吸收;②从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讲,他们的理论知识缺乏,在内容设置上要尽量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中融入TRIZ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TRIZ理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1.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意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逐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将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创造性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不断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行动体系课程。

教学内容融入创新知识,引导学生的用创新的方法去收集资讯、执行计划等,加大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视觉、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达到“做中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把事情做到更好、更精。

2.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用开放的观点、创新的精神去检查、评价,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评价环境。

第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可列举一些TRIZ中与专业有关的创新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中用TRIZ理论进行思考、讨论,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进行《传感器技术》的教学时,可以运用TRIZ理论的移植、组合、分割等创新原理将新的传感器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第二,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实际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

四、实践中运用TRIZ理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

1.组织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由学生组成,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在一起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我校电子专业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室”,机电专业准备筹建“机械爱好者摇篮”。

每一个学生组织和团队,都配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项:
一是要为第二课堂提供帮助和建议,指导他们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活动。

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适时地应用TRIZ创新理论指导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运用TRIZ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学习创新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提供平台,定期组织学生比赛,将创新作品进行展览。

参与的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鼓励,未参与的学生受到启发和带动,逐渐加入到创新的队伍中来。

2010年我校组织“学生优秀作品展”,全校学生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想点子、搞创新,本次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实际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企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2.指导创新大赛,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大赛是学生创新思维“练兵的沙场”,是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用TRIZ理论来指导学生构思、设计和制作创新作品,运用技术系统进化理论指导学生构思创意,借助40个创新原理帮助学生设计作品,发挥分离原理的作用来制作和调试创新作品,使作品最优化。

我校学生参加2009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创新大赛创新大赛,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三个优秀奖,学校获2009年“爱士杰杯”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学校称号。

TRIZ理论为创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

在中职学校中引入TRIZ等创新方法,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可通过课程中设置、教学中融入、实践中应用TRIZ理论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清亮.发明是这样诞生的—TRIZ理论全接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