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单元滚动测卷3含解析选修34110811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单元滚动测卷3含解析选
修3411081107
1、关于光的偏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就得到了偏振光
B.拍摄水面下的景物时,加偏振片可使像更清晰
C.所有的波都具有偏振现象
D.立体电影是应用光的偏振的一个实例
E.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光是偏振光,反射光不是偏振光
2、甲、乙两弹簧振子,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可知( )
A.甲速度为零时,乙加速度最大
B.甲加速度最小时,乙速度最小
C.1.25~1.5s 时间内,甲的回复力大小减小,乙的回复力大小增大
D.两个振子的振动频率之比:1:2f f =甲乙
E.两个振子的振幅之比为:2:1A A =甲乙
3、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全反射形成的
B .泊松亮斑的发现支持了光的波动说
C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红光代替黄光作为入射光可减小干涉条纹的间距
D .在潜水员看来,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一个倒立的圆锥里
E.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A 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
1.25Hz
B.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波的波长一定为20m
C.若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的尺寸一定比20m 大很多
D.从该时刻起,质点P 将比质点Q 先回到平衡位置
E.从该时刻起,质点Q 将比质点P 先回到平衡位置
5、在坐标原点的波源产生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200m/s v =,已知0t =时刻,波刚好传播到40x m =处,如图所示,在400x m =处有一接收器(图中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源开始振动时方向沿y 轴负方向
B.从0t =开始经0.15s ,40x m =处的质点运动的路程为0.6m
C.接收器在2t s =时才能接收到此波
D.若波源向x 轴正方向运动,接受器接收到波的频率可能为9Hz
E.若该波与另一列频率为5Hz 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相遇,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6、如图甲所示,在平静的水面下深h 处有一个点光源s ,它发出的两种不同颜色的a 光和b 光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有光线射出的圆形区域,该区域的中间为由ab 两种单色光所构成的复色光圆形区域周围为环状区域,且为a 光的颜色(见图乙)设b 光的折射率为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a光的波长比b光小
B. 水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小
C. 在水中,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大
D.
复色光圆形区域的面积为
2
21
b
h
S
n
π
=
-
E. 在同一装置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a光的干涉条纹比b光窄
7、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1.他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所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
B.可使周期测量得更加准确
C.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
D.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
2.他组装好单摆后在摆球自然悬垂的情况下,用毫米刻度尺从悬点量到摆球的最低端的长度L=0.9990m,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结果如图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mm,单摆摆长为________m。
3.下列振动图象真实地描述了对摆长约为1m的单摆进行周期测量的四种操作过程,图中横坐标原点表示计时开始,A、B、C均为30次全振动的图象,已知sin5°=0.087,sin15°=0.26,这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8、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振动的振幅为20cm。
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m和﹣5m,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已知t=0.5s时,P点第一次出现波谷。
试计算:
(i)这列波的传播速度多大;
(ⅱ)当Q点第二次出现波峰时,P点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1答案及解析:
答案:ABD
解析:
A、自然光透过偏振片后的光振动方向只沿着偏振片的透振方向,故自然光透过偏振片后变为偏振光,故A正确;
B、拍摄水面下的景物时,加偏振片可以防止反射光的干扰,使像更清晰,故B正确;
C、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故C错误
D、立体电影是应用光的偏振的理论设置的,故D正确;
E 、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调整入射角的大小,可以使得折射光和反射光都为偏振光,故E 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DE
解析:由甲、乙两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可知,甲运动到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时,乙刚好运动到平衡位置,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A 错误;甲运动到平衡位置(加速度最小)时,乙也运动到平衡位置,速度最大,B 错误;由F k x =可知,C 正确;根据甲、乙两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可知.甲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周期为 2.0s T =甲,乙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的周期 1.0s T =乙,两个振子的振动周期之比:=2:1T T 甲乙,根据周期与物率成反比关系.可知两个振子的振动频率:1:2f f =甲乙,D 正确;根据甲、乙两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可知,甲弹簧振子的振幅
10cm A =甲,乙弹簧振子的振幅5cm A =乙,两个振子的振幅之比为:2:1A A =甲乙,E 正确。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DE
解析:A 、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的折射形成的,故A 错误;
B 、泊松亮斑是光照射的很小的圆形障碍物上形成的,影子的中间出现一个亮斑,是光的衍射想象,故B 正确;
C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红光代替黄光后,波长变长,则导致干涉条纹的间距增大,故C 错误;
D 、水面上所有景物发出的光进入水中时经过折射,最大的折射角为全反射临界角。
光从空气折射进入人眼,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人眼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在潜水员看来,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一个顶角为临界角2倍的倒立的圆锥里;故D 正确.
E 、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根据c =nv ,可知,传播速度也不同,故E 正确.
故选BDE.
4答案及解析:
答案:ABE
解析:这列波的周期为0.8s,频率为1.25Hz,根据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知,两列波的频率必定相等,故A 正确;同种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相等,若两列波的频率相等,则波长必定相等,B 正确;根据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C 错误;此时刻质点A 向上振动,可以判断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进一步判断质点P 向下振动,D 错误,E 正确。
5答案及解析:
答案:ABE
解析:根据波动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可知,波源开始振动时方向沿y 轴负方向,选项A 正确. 根据波动图像可知波长20m λ=,振幅10A cm =.周期200.1200/m T s v m s
λ
===,从0t =开始经过0.15s (1.5个周期), 40x m =处的质点运动路程为六个振幅,即
60.10.6m m ⨯=,选项B 正确. 接收器在40040 1.8200
x t s s v ∆-=
==时就能够接收到此波,选项C 错误. 波源频率为110f Hz T ==,若波源向x 轴正方向运动,根据多普勒效应,接收器接收到波的频率大于10Hz ,选项D 错误.
根据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才能产生稳定干涉可知,若该波与另一列频率为5Hz 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相遇,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选项E 正确.
6答案及解析:
答案:BCD
解析:ABC .a 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圆形亮斑面积较大,知a 光的临界角较大,根据sinC=1/n ,知a 光的折射率较小,频率也小,再由v=c/n=λf,可知,在水中,a 光的传播速度比b 光大,a 光的波长比b 光大,故BC 正确,A 错误;
D .依据sinC=1/n
,结合几何关系,可知,1b n =而复色光圆形区域的面积为
2
221b h S r n ππ==-,故D 正确;E .a 光的折射率小,波长长,根据双缝干涉条纹与波长成正
比,可知相同条件下,a 光干涉条纹比b 光宽,故E 错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AC; 2.12.0; 0.9930; 3.A
解析:1.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夹牢摆线,增大了线与悬挂处的摩擦,保证摆长不变;改变摆长时用力拉不会将摆线拉断,方便调节摆长,故A 、C 正确.
2.用10分度游标卡尺,主尺读书为12mm,游标尺读数为0,则摆球的直径为 (12mm 00.1mm)12mm +⨯= .单摆摆长0.9930m 2
D l L =-=. 3.单摆的振动在摆角小于10时才能看成是简谐振动,在测量周期时计时起点应该选择在平衡位置(速度大、误差小).
根据摆角估算振幅1sin 50.9930m 0.0870.086m 8.6cm A l ==⨯≈=,A 、B 振幅合理. 1sin150.9930m 0.260.26m 26cm A l ==⨯≈=,C 、D 振幅不合理.A 中振动图象的计时起点在平衡位置是合理的,B 中振动图象的计时起点在正的最大位置是不合理的,A 正确.
8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这列波的传播速度为10m/s 。
②当Q 点第二次出现波峰时,P 点通过的路程为180cm 。
解析:
①由图可知,波长λ=4m ,质点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上。
由t =0.5s 时,P 点第一次出现波谷,可知3t 0.524T s T ==
+ 解得T =0.4s 波速λ10/V m s T
==。
②波从P 点传到Q 点用时,10.4x t s T v =
== Q 点从开始振动到第二次出现波峰用时,254
t T = P 点振动的总时间为:1294
t t t T +== 则P 通过的路程为94201804
S cm 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