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
其创作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鹿国治
20040426
中文摘要
父子关系是人类生活中最古老、最恒常的关系之一,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著都涉及父子关系问题,而其中的父子关系则往往表现为对立关系。

可以这样说,父子冲突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

在20世纪文学中,父子冲突主题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熟知的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就在自己一系列的作品中大量表现父子冲突,而且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结构和创作生涯都受到他和父亲之间关系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独特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民族出身所决定的与父亲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使卡夫卡把毕生的写作经历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认为父亲就象“上帝”,写作犹如“祈祷”。

他甚至向自己的父亲明确宣称:“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他还想给自己的全部作品题名为“逃出父亲范围的愿望”m。

卡夫卡对父亲的态度和他所创造的父亲形象都显得非常矛盾和复杂。

他的父亲既是具体的个人,又是他对外部世界的内心体验的载体。

同父亲形象具有令人敬畏和亲切和蔼的两面性一样,他本人对父亲也既有依恋、敬畏、顺从的一面,又有叛逆、谴责的一面。

卡夫卡正是在对父亲复杂多样的态度缠绕和驱动下.向人们揭示了某些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真理,同时也使人们从这一过程中窥见他那颗在以父亲为中心的强大权威下痛苦挣扎的心灵的搏动。

本文借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框架来分析卡夫卡本人及创作中的心理动因,指出父子冲突笼罩和影响了他一生的所有方面,尤其是他的创作a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他和父亲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造就了现在我们能了解到的卡炙卡,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父子冲突意义上的扩展。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借助于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情结”等理论,从卡夫卡的童年生活和幼时与父亲的关系入手,分析卡夫卡人格心理结构中的自卑/恐惧情结,指出这一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所有方面,并对它作了发生学分析,重点指出造成他自卑/恐惧情结的最初、最直接的来源正是父亲。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从卡夫卡的民族出身出发分析卡夫卡创作的犹太原型。

重点从占主导地位的父亲/上帝原型这一方面来阐述。

在犹太文化中,父亲常常等同于上帝,卡夫卡的上帝理念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因此,
父亲和上帝在他那里是统一的。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父子冲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矛盾,也是自古以来全犹太民族的矛盾,是犹太人由来已久的集体无意识在他身上的反映或折射,从而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原型在他一系列作品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指出父亲/上帝原型之源——古老的放逐/流浪原型.追溯到古代犹太文化典籍《圣经》,从而挖掘出父子冲突的宗教历史文化渊源,指出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已埋下了“父与子”冲突的种子。

《旧约》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创世记》。

就已透露出天父对人类的成见和入类对天父的背离。

父亲这一古老的原型意象存活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

卡夫卡在父亲面前表现出来的自卑/恐惧情节只是这一古老的集体无意识在他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卡夫卡作为人类的一员,他以父亲原型为载体,代表全人类,表达了对以父亲为代表的外部威权世界的种种体验,从而他及他的作品也就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卡夫卡父子冲突情结集体无意识原型
分类号:1516。

06
Abstraet
Relationshipbetweenfatherandson,8/1ancientandeverlastingaspectinpeople’slife,istreatedinmanyliteraryworks,ancientormodern,Chineseorabroad.Thoseworksusuallycoverthemeswithregardtoantithesis.Wedaresaythatconflictbetweenfatherandsonrunsthroughtheriverofhistory.Itisalsoapermanentthemeofliteraryworks.Intheliteratureof20mcentury,theconflictbetweenfatherandsonstillplaysaveryimportantrule.Thewell-knownmodernistwriterFranzKafkaalsodepictedtheconflictinhisworks.Hislifeexperience,psychologicalstructure,andwritingcareeraredeeplyinfluencedbyhisfather.Hiscomplicated
relationshiptohisfather,asaresultofhisindividualfamilylifeandnationality,associatedtheworkscloselywithhisfather.In恤elettertohisfatherhesaidthatallofhisworkswererelatedtohim.Healsotoldhisfatherth砒whatheexpressedwasjustwhathefailedtodobeforehim.Tohim,hisfatherwasjustlikeGod.Kafka’sattitudestohisfatherwercverycomplicatedandcontradicted.whichwasgivenanexcellentpresentationinhisnovels.Thatcausedtheimageshecreatedwerecomplicatedandcontradictedtoo.Tohim,hisfatherwasnotonlyaspecificindividualbutalsoaconcretecarrierofhisunderstandingtheworld.Hisfatherwassternandfrighteningaswellascordialandkind.Therefore,hisattitudestowardshisfatherinvolvedloveandrespectaswellasrebellionandcondemnation.Kafkagaveafullexpressionofthecomplicatedandcontradictedrelationshipbetweenhisfatherandhimselfinhisnovels.Bythiswayheshowedussometruthabouthistoryandreality.Andatthesametimewecanseehissufferingsoulstrugglingunderthepowerfulpatriarchy.
ThisarticlemainlyproducesanelaborateanalysisofthepersonalunconsciousandcollectiveunconsciousofKatkawithaidofJung’stheoryincombinationoftreatmentofKafka’spsychologyandpsychologicalcauseofhiswriting.Thearticledemonstratesthattheconflictbetweenhisfatherandhiminfluencednearlyeverythinginhislife,especiallyhiswriting.WeCallsaythatitisjusttheconflictthatmakesthegreatwriternowweknow.Allofhisworkswerewrittenonthebasisoftheconflict.
Thisarticlecanbedividedintothreeparts:
PartI:Katka,asawriter,andhiswritingdominatedbyhispersonalunconsciousarcdiscussedaccordingtohislifeofchildhood.AndInferiority/TerrorComplexinKatka’spsychologicalstructureareanalyzedatthesametime.What’smole,tIlecausesofthecomplexarealsoindicated.
causeofsuchcomplex.
Subsequently,wegettheconclusionthathisfatheristhe
Part11:KaVaandhiswritingcontrolledbythecollectiveunconsciousareanalyzed,AccordingtOhisnationality.Ka/ka’SJewisharchetypesammainlydemonstrated.ItemphasizesFather/Godarchetypeinhisnovelsandhowthearchetypeproducedisalsoexplained.IntheJewishculture,fatherisnearlyequaltoGod.Katka’SideaaboutGodwasmainlyfromhisprivateexperienceinhisfamily.SofatherandGodwereactuallythesametohim.Theconflictbetweenfatherandsonexistscommonlyinthecultureofhisnationality.Kaflm’SworksareactuallythereflectionofthecollectiveunconsciousofJew.
PartIII:Finally,weexplainthesourceofFather/GodArchetypeistheoldExiling/Roaming
canseethesourceoftheconflictbetweenArchetype.TracingbacktotheOldTestament,we
Fatherandson.Infact,theconflictemergedandexistedearlyinthechildhoodofhumanbeing.ThefirststoryintheOldTestamenttellsGod’sprejudiceagainsthumanandhuman’SobjectionagainstGod.Father/GodArchetypeispresentinthecollectiveunconsciousthroughoutalltimesandallnations.Kafka’sfeelingsofinferiorityandterrorbeforehisfatherwerejustaformofreflectionofthecollectiveunconscious.Kafl∞,asarepresentativeofhumanbeing,expressedhisfeelingsinmidstofthegreatpowerandtheworld。

Therebyhisworksarecarryingapermanentsignificance.
Words:FranzKatka;conflictbetweenfatherandson;complex;collectiveunconscious;
Key
archetype
CategoryNumber:1516.06
独创声明Y
59862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囊墨蔓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0毒年年月2石日签字日期:2。

争年争月彩日
“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
——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引言
一个懦弱的人,一个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把握的人,一个始终怀着自卑和恐惧心理,在权威面前既厌恶又诚惶诚恐,既试图摆脱又不无依恋的人,竟然在死后的几十年时间内征服了世界。

现在,每当人们谈论20世纪世界文学的时候,每当人们列举出20世纪最有成就、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学巨匠的时候。

几乎总要提到他的名字,他就是弗兰茨·卡夫卡。

他以为数不多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绪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之后的西方文坛涌现的各种文艺流派如法国的荒诞派、新小说派、存在主义文学,美国的黑色幽默,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等,无不受到他的强烈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许多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竟相探索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诠释他的创作思想的奥秘。

卡夫卡研究已经成为--f.-]独立的学科。

研究他的人来自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从天主教徒到马克思主义者。

研究方法不拘一格,既有社会学的,也有宗教神学的;有心理学的,也有传记学的:有哲学的,也有实证论的;有现象学的,也有语言学的……这使卡夫卡的作品更加多彩多姿,深逢难测。

荣格(Jung,1875—1961)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派,并将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用于文学研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艺观,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文艺思想上性意识的局限,把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开创了揭示人的心灵世界的全新领域,使人类对于自己的理性了解和认识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在荣格看来,个人无意识是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它来源于个人的后天经验,主要由情结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则是先天的,承继性的,是超越个体、时空和民族的,它的内容是原型;不管是由个体经验所得的个人无意识还是由人类历史经验所积淀的集体无意
识,归根结底,其基本内容都是人的无意识中的情感。

这种无意识情感正是文学艺术的渊源,而这也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

荣格说:“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毫无疑问也能够用于对文学的研究之中,因为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

一方面,我们可以指望用心理学研究来解释一切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揭示使人们具有艺术创造力的诸多因素。

”“在第一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试着对一项明确界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心理分析;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则必须将活生生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格来加以分析。

’’‘”
我们研究发现,不管卡夫卡本人的创作意图如何,他的创作心理和作品表现的心理蕴涵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不谋而合。

由此,本文借助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从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入手,剖析父子关系对他的生活、心理和创作的影响,从而窥视卡夫卡创作的内在心理动因并对其作品进行心理分析,从而从根源上找到解开卡夫卡作品意义之迷的钥匙。

一无所不在的自卑/恐惧情结
1.关于情结
在荣格看来。

弗洛伊德(以及阿德勒)发现的无意识其实是一种“个人无意识”。

“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将其称为‘个人无意识’。

”Ⅲ个人无意识包含所有一切不是有意识的精神内容或过程,其中还有所有一切在个入的生活中被遗忘、被压制、在阈下被感知、被想到和被感受的东西。

个人无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根据荣格的观点,个人无意识一度曾经是意识.某些辛辛苦苦学会的活动,通过反复不断的实践能够逐渐成为自动发生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人的意识活动经过反复实践可以成为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名为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

”蜘美国著名学者、荣格研究专家卡尔文·s·霍尔认为,荣格所谓的“情结”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簇簇心理丛,当人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面不能自拔。

由此可知,情结一经形成,就在感情上心理上凝成一种内驱力:消极的一面成为精神障碍,从而使人陷入精神分裂的状态;积极的一面则成为执着、迷狂等残酷的激情。

这种力量是强大而热烈的、持
久而深沉的,用之于创作是一种难以消磨的内在动力。

调查表明,作家、艺术家一般都有某种情结,如“童年情结”、“孤独情结”、“恐惧情结”等;作家、艺术家情结的强度、明晰度、作用力都高于常人,他们的情结大都转化为创作心理的一部分,外化于、寄托于作品,从而在作品中得到升华。

以此为根据,我们来分析卡夫卡的个人无意识心理中的自卑/恐惧情结。

2.卡夫卡心理与创作中的自卑/恐惧情结
自卑,是指由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人的自信心的缺乏。

自卑的实质,就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或自我价值的怀疑与否定。

作为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自卑心态的产生通常是与个体在生理上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是在其他方面存在的某种不足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定只有自身存在缺陷或不足的个体才会产生自卑心理。

在心理学家看来,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情绪状态。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1不仅如此,阿德勒的研究还表明,在儿童阶段,自卑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到成人的控制。

关于恐惧,它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基尔凯郭尔对恐惧下过这样的定义:
“当恐惧害怕它自己时,它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的关系。

它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它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

”基尔凯郭尔接着进一步解释说:“我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人想当上帝派遣的起诉者,如果他有这样的坚定意志,而且,他要起诉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那么,这个人就能理解我的话。

”…
在卡夫卡心灵世界的深处,就潜藏着这样的自卑,恐惧情结。

它们贯串卡夫卡的一生,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创作,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

弗兰茨·卡夫卡,这位于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的文学天才,这个生长在孤岛上的犹太小孩,这位“被抛入世界的陌生者”“这位“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相,以毁灭为自己加冕”的“现代主义文学之父”。

1,这位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孤独单身汉,生活给他带来太多的不幸。

在他整个一生中,被各种形式的不幸所追逐、包围、缠绕,他人、自己、工作、写作、爱情、噪声、病痛等都使他饱受折磨。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从小,他就是一个被
生活所“阉割”的孩子,一只翅膀萎缩的寒鸦,在生活面前,他陷于深深的自卑和恐惧中
难以自拔,他时刻感觉到赢弱、胆怯、恐惧、自卑。

他的创作,犹如一片暴露恐惧、检索自责、自惭形秽的无边的“流放地”,一个自我折磨、自我谴责的漩涡。

他童年即过早地经历了两个弟弟的早天,家庭生活中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成年后饱受结核病这一当时还是一种不治之症的折磨,经常高烧咯血,累治不愈,死神随时向他发出召唤,在爱情问题上也历尽波折,最终一个人走完孤独而凄惨的一生。

卡夫卡在生活中老是优柔寡断,在任何事情面前都缺乏自信,老是无端处于莫名的恐惧中。

在他的书信、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可以时时感到那种深深的自卑/恐惧情结,“我
的本质是恐惧”””,“我就是由恐惧组成的,它也许是我身上最好的东西”””,如果有意者将他留下的所有文字中“恐惧”“自卑”以及与之类似的如“惶恐”“不安…‘畏惧”“颤栗”“自惭形秽”等词汇作一个统计的话,那一定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据。

他心中存在着无所不在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大量事实证明,卡夫卡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出众,是老师所喜爱的优秀学生,学业成绩都在平均线以上,而且还获得过奖学金,老师们也很欣赏这个文静内向的学生,而卡夫卡本人却看不到这一点,他老缺乏自信心,以至于上学都成为他的一种负担,他老想逃到内心世界去,试图在内心世界中逃避因自信心不足而造成的对学习前景的恐惧。

他老认为自己“很少学习,什么也没学会……我所学到的东西是极其可怜的,基础是很不扎实的。

”04他老是担心学习成绩不好通不过考试“我以为,我永远过不了小学一年级这关的,咦,我通过了,甚至还受到了奖励;九年制中学的入学考试,我肯定了通不过了吧,咦,我居然通过了,那么,我在中学一年级肯定要留级无疑了,咦,我没有留级,我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升上去了,不过,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信心,相反,我始终确信……我现在愈是顺利,到头来结局必将愈是糟糕。

”嗍他甚至经常有这样的梦境,他梦见教授们突然聚集在一起,研究是否让他顺利升学这件事情。

他的这些想法和梦境绝对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他的自卑/恐惧情结的必然结果。

他对体育锻炼不敢问津;对自己的外表也没有任何信心。

尽管他长得“身材修长,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o”。

“我怕照镜子,因为镜子必然照出我的丑态。

”“”父母从商店给他购买了衣服,他敏感地以为原先直挺挺的衣服只是由于穿在他身上才成了皱皱巴巴的样子。

他希望结识朋友,他的这个愿望如此强烈,以至他都怀疑自己能不能交上朋友。

卡夫卡在生活中总是怀着莫名的恐惧。

在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当中,他总显得惶恐不安,手足无措。

这使他对人(也包括亲人在内),有一种病态的恐惧感。

即使在家中的女厨子面前,他也无法对自己的人格产生信心,甚至一个卖煤小贩的旁观,也要威胁到他的存在a他自己对此也认识得很清楚:“对人的恐惧我自来就有,不是对他们本身,而是对他们闯入我孱弱的天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我来说己不仅仅是这种惧怕的象征。

”m】他渴望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但lj缶到头又怀疑自己是否有运用这种自由的能力,是否还能从事一项真正的职业。

他生性并不懒怠,只是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好做。

“我对什么都没有把握,由于我每时每刻都需要一种对我的存在的新的认可,那些天经地义真正取决于我应为我独自所拥有的东西我却一无所有。

”“”他觉得自己实际上是个被剥夺了继承权的儿子,以至于对他最亲近的东西,对他自己的肉身也感到没有把握。

由此导致在爱情婚姻问题上,他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恋爱结婚,“我的健康仅仅勉强维持着我自身,而不能维持婚姻,更谈不上做父亲了”“”,尽管他本人把这个问题看得极重并从内心里非常渴望爱情和婚姻。

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多情种子,先后爱过好几个女子,曾和两位女子订过三次婚。

他认为,结婚是“最伟大的事,并赋予人以最可敬的独立性”o”并且,在他看来,“结婚、建立一个家庭、接受所有将要来的孩子,并在这个不安全的世界上维护他们的生命,甚至还对他们略JJl弓l导,这些依我看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㈨。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如此渴望婚姻,把结婚看作一个美妙的理想境地的人,却与未婚妻三度订婚又三度退婚,最终孑然一身度过一生。

他自己认为在婚姻问题上最根本的障碍是,“我精神上实际没有结婚的能力”,“这表现在,从我决心结婚的那瞬间开始,我就再也无法入睡了,脑袋日夜炽热,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我绝望得东倒西歪。

”乜11在谈到性生活时,他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也占了上风,由此导致了他不健康的性意识和性心理,在成长过程中,他痛恨自己的身体,他害怕肉体的亲近,他“惧怕相结合,惧怕相融合”鲫在卡夫卡的一生中,他对性始终持鄙夷、厌恶的态度,对他来说,性就是污秽的极至,是爱的对立面,“性交是对一切幸福的惩罚””,他对婚姻和性的这种态度也正是他恐惧情结和自卑情结的一种剧烈的表现形式。

他对自己的写作也一直没有信心。

他总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是胡乱写就的“涂鸦”,价值不高,并且老对它们持怀疑的态度,从来不愿将它们主动拿出来发表。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写完,对其它作品也是或不断删改,或亲自销毁。

他认为自己没有抓住最真实的感觉,他感到言不尽意,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毫无意义。

认为自己每时每刻写的都是不负责任
的东西,缠绕在他笔端的都是虚假的句子。

他不希望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比他活得长,他也不想保留已完成的作品。

当有人要用深褐色皮封面装订《变形记》、《判决》和《司炉》时,卡夫卡解释说:“我那粗制滥造的拙劣作品不值得用皮封面,这只不过是我全部黯梦的堆积。

完全没必要印刷出来,而应该把它们烧掉。

他们没有什么意义。

”“1他在世时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作品,都是在马克斯·布罗德——这位卡夫卡的终生挚友,犹太作家和评论家的强取硬讨下才得以发表的。

他还在留给马克斯·布罗德的遗嘱中反复强调,要马克斯在他死后烧掉他的作品。

他的这些做法,当然与他严肃的创作态度,以及他对自己作品艺术上的严格要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卑/恐惧情结在作怪。

3.自卑/恐惧情结的发生学分析
造成他的这种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同父亲特殊而复杂的关系。

正如马克斯-布洛德指出的;“卡夫卡的一生,都处在他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强烈的个性阴影之中。

”嘲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捷克犹太人屠夫之家,从小饱尝了生活的艰辛,遭受过大多数犹太人都遭受的苦难:贫穷,饥饿,流浪,屈辱。

痛苦。

年幼时全家挤在一个房间里睡觉,能吃上土豆竞令一家人喜出望外。

冬天常常农不蔽体,腿上的伤口好多年都愈合不了。

他刚七岁就去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工,做买卖,推着小车走街串巷。

十四岁时就挑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

经历了多年艰苦的奋斗,终于他从穷乡僻壤里闯了出来,白手起家,在布拉格做起了买卖,并跻身于犹太中产阶级行列,成为一个殷实的商人。

这位成功的犹太商人“强壮,健康,胃口好,有支配力,能说会道,自满自足,有优越感,有韧性,沉着果断,有鉴别人的能力,有一定的慷慨大度”嘧耵。

他因为靠个人奋斗而飞黄腾达,因而无限自信,经常固执地认为别人的看法是无稽之谈和偏执,而自己总是有理。

他脾气暴躁,专横,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特性。

他坐在他的靠背椅里主宰着他的世界:妻子、儿子、女儿、商号和商号里的职工(他称自己是职工们“付薪的敌人”)。

这样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老卡夫卡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要努力在经济上不断致富,在政治上跻身社会名流。

他以自己的这种犹太人中产阶级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来要求弗兰茨·卡夫卡,希望把小弗兰茨——他的三个儿子中唯一的幸存者,培养成一个坚强勇敢的男子汉,希望儿子牢记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难的生存斗争,并指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和商号,做一个体面、出人头地、受人尊重的人。

但他又是一个不谙教子之道的莽汉,他完全按自己的秉性去教育孩子,怒吼,大发雷霆,嘲笑,辱骂是他的惯用手法。


他根本不能理解卡夫卡这样一个满怀童心、想象丰富、生性敏感的艺术天才的行为,他对儿子的评价是以适应社会为标准的。

由于他所奉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从他的事业成功所获取的物质报偿方面得到了证明,因而他确认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应当遵循着他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经常对儿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志趣加以嘲笑,使用威权、发脾气和大喊大叫来对待儿子,不允许申辩和反抗。

“不许回嘴”是他常用的威胁话语,与此同时高高举起来作揍人状的手,是他惯用的姿势。

卡夫卡清楚地记得幼年时的一件事:一天夜里他呜呜咽咽吵着要喝水,但这并不是真的因为口渴,一半是为了怄气,一半是为了解闷。

父亲声色俱厉,几番呵斥未能凑效,便一把将小弗朗茨从被窝里拉出来,挟到阳台上,关上房门让他一个人穿着背心在那里站了很久。

这件事给卡夫卡留下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多年之后他还想到父亲随时会突然一脚将他踩在脚下,剁成齑粉。

老卡夫卡总认为自己一辈子含辛茹苦才让孩子们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

尽管他不要求孩子们报答,但认为孩子们应该知足知趣,怀着敬畏的心情理解他并对他有同情心。

然而,按照他的标准,小弗朗茨是冷酷古怪、忘恩负义的,因为儿子经常躲着他,从不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没有陪他去过教堂,对家庭没有什么感情,对商号里的事务充耳不闻。

因此老卡夫卡对儿子所做的任何事情——交友、学习、择业、写作、恋爱婚姻等等,总是百般责骂、嘲讽、诽谤、凌辱,丝毫不顾及儿子的情感和看法。

对于小弗朗茨来说,这样的父亲太坚强有力了,而他自己又太虚弱,完全消受不起父亲的淫威,他感到自己既不会思想也不会说话了。

父亲常常对他发出简短、但十分粗暴的命令,经常使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久而久之,他对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把握,“我只有手中捏着东西,只有嘴里咬着东西,或者只有马上就能抓得住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

”拉71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奴隶般的世界里,受着父亲单为他而发明的种种法律的约束,因此心灵倍受压抑。

可以这样说,老卡夫卡对儿子的粗暴态度是造成卡夫卡自卑/恐惧情结的最主要原因。

父亲自以为是,专横粗暴的态度在小弗兰茨身上引出自卑和恐惧的萌芽,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口,从而在他心理发展过程中投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卡夫卡曾坦白,他的作品都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是他梦幻般内心生活的表现,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对自己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

他无所不在的恐惧感和自卑感在其作品中也有大量表现。

在短篇小说《判决》中,父亲突然对儿子发出最严厉的指责,并宣判他溺死,这种不容分辩的权威态度,正是父亲形象在卡夫卡心目中的集中体现。

小说主人公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