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关键词输液反应原因防治策略
本文对3年来我院门急诊输液室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减少或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避免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医护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病人,均报护理部备案经住院观察,其中小儿占11例,成人占2例。
其中用Vitk1的有2例,丹参2例,病毒唑7例,庆大霉素2例,输液反应出现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寒颤、面唇发绀,末梢皮肤呈花斑状,四肢欠温暖,4例病人予停输液后,症状逐渐消失,9例病人予肌注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后上症渐消失,并相继出现高热。
其中1例有高热抽搐,4例予以输氧镇静及温水擦浴后症状消失,恢复到输液反应发生前状态。
2 原因分析
2.1 从病人年龄看,小儿占85%,成人占15%,说明小儿机体抵抗力较成人差,病人的个体差异是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之一。
2.2 从药物上看,存在某种药物相对聚集性,不排除药品质量问题所致的输液反应。
2.3 环境因素我科室是门诊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室设置在门诊部内,其医患人员流动较频繁,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空气净化设施发挥正常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也是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
2.4 操作者如操作者本身患有或者潜带某种病毒或特殊细菌,或在操作过程未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未仔细核对检查输液的各种药物、用品,使不合格的药物、用品投入使用,也可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
2.5 输液装置如一次输液管、注射器若未经严格灭菌处理,或进入市场前存在某些问题(如灭菌消毒),或因包装破损、产品过期等均可使致热源进入人体,出现输液反应。
本组病人可排除此原因。
3 防治对策
3.1 对护理人员及卫生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严格掌握消毒液的配制方法及有效浓度,强化感染知识教育,牢固树立院感防护意识,制订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如: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监测制度、无菌操作制度。
3.2 重视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日开窗3~4次,尽量减少人群流动,当日输液结束后用甲醛或乳酸薰蒸后密闭6~12小时,次日早晨输液前30分钟开窗使空气流通。
3.3 物体表面如桌、椅,每天输液结束后,用消毒液擦拭,被服每日更换,随脏随换,避免一块抹布多处抹的现象。
3.4 对小儿、老人输液采用固定分室输液方法,减少交叉感染。
3.5 护士洗手,可降低50%感染率,所以医务人员操作前后要彻底洗手(按6步进行,整个揉搓时间不少于15S),洗手后用清洁毛巾擦拭,毛巾每日消毒一次,并专用。
3.6 对输液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把好进货关、使用关、处理关,严禁自备物品带入,严禁使用过期、不合格、不配套、潮湿、破损、字迹模糊不清的用品;对发现安瓿有裂痕、药物有变色、沉淀、浑浊,瓶口有松动现象时,不得使用。
3.7 出现输液反应后,护士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同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处理,并向病人或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理解和合作,并积极查找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将余药连同输液装置一并送细菌培养及进行热源检查。
3.8 详细登记输液反应过程,如配药人、核对人、所用药物、注射器、输液器的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包括电话号码)、原发疾病、出现反应时间、症状、处理、结果及培养情况,以寻找共性,采取有效的
措施,减少或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大连.一次性灭菌医疗用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7(7):47.
[2]蒋婉英.控制门诊输液医院感染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03(9):79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