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16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016·宝山期末·9)雍正帝认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符合其意的是:
A.设伊犁将军 B.设台湾府 C.设军机处 D.设驻藏大臣2.(2016·长宁期末·12)《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3.(2016·长宁期末·13).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走向衰退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外来势力入侵中国 D.专制制度的阻碍
4.(2016·长宁期末·14)“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5.(2016·虹口期末·10)“他向利玛窦问了西方政教,便想赴欧洲亲自考察一番。
没有成行,那不是他的过错。
假如他真去了,又回来了,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模样呢?”文中的“他”指的是
A.汤若望 B.马可.波罗 C.沈括 D.徐光启
6. (2016·虹口期末·11)“(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材料中的“禁”之后导致了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7.(2016·黄浦期末·13)有学者提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
其中的“省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8、(2016·闵行期末·13)康熙皇帝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事件符合该史实的是
①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③平定回部叛乱④发兵台湾,设台湾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9.(2016·浦东新区期末·11)“西洋近代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无不在此时期传入;而欧洲人开始翻译中国经籍,研究中国儒学及一般文化之体系与演进,亦无不出现于此时。
”“此时期”始于
A.15世纪B.16世纪
C.17世纪D.18世纪
10.(2016·浦东新区期末·12)右图是17世纪法国人描绘的崇祯帝自
缢图。
从历史视角看,该图是
A.写实的,可作史料看待
B.想象的,没有历史价值
C.臆测的,没有历史依据
D.推想的,也有历史价值
11.(2016·普陀期末·14)有学者认为,“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
文化伦理革命”。
最能代表“革命”的是
A.《梦溪笔谈》 B.《四库全书》C.《几何原本》 D.文字狱
12. (2016·普陀期末·15)以下是对我国历史上某项内容的统计图,依据所学知识推测其纵坐标的名称和单位最有可能是
A.王朝疆域面积(百万平方公里)
B.海关税收总额(百万银元)
C.白银与纸币比率(%)
D.人均耕地数量(亩)
13. (2016·松江期末·11)造成右图中军费开支激增这一历
史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应付清军入关
B.抵御英国侵略
C.发兵攻占台湾
D.加强西藏治理
14.(2016·徐汇期末·12)下列各项政策中,属于清朝乾隆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5.(2016·杨浦期末·13)清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台湾府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以下每小题3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2016·徐汇期末·32)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3分项】:B 【1分项】:A D 【0分项】:C
2.(2016·虹口期末·3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江、浙学风速变,……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渐消沉了。
”其中“消沉”的主要原因是
A. 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
B. 清代书院官办,以廪饩(官府供给的粮食)收买士气
C. 江、浙一带经济状况继续繁荣滋长,士大夫也经商
D. 社会上足可培养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
【3分项】:A 【1分项】: B C 【0分项】:D
3.(2016·静安期末·31)清朝建立后,以最优荣的古帝王礼管理明十三陵,康熙帝更是多次亲率大臣祭奠明孝陵。
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
A.赢得遗民支持,改善满汉关系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大清政权
C.表明文化臣服,实现政权过渡D.淡化征服意识,表明文化认同
【3分项】:B 【1分项】: A D 【0分项】:C
二、非选择题
1.(2016·长宁期末·38)权力的转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1688年后,历史的钟摆才又摆了回来,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
此后历史就以这个心的重心为基点,开始向前发展。
——《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
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公权公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帝逊位诏书》(节选)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新的重心”是指什么?谈谈你对“历史的钟摆又摆了回来”这句话的理解。
(6分)
(1)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一方面,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资产阶级又重新掌握了政权;另一方面,基于英国的历史传统,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但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回摆,国王的权利被极大地限制,议会掌握了实权。
(4分)(2)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历史意义?(6分)(2)顺从情势发展和民心所向,以和平方式完成权力转移。
(2分)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改朝换代的轮回。
(4分)
2. (2016·金山期末·39)中西文明的嬗变(14分)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西方“自然力的征服”的标志是什么?(1分)
(1)标志:瓦特万能蒸汽机的发明;(1分)
(2)中西文明从1640年到1840年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本质差异?(2分)就中国而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差异:这一时期的西方向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断迈进;中国依旧处于传统的农耕文明阶段。
(2分)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思想禁锢。
(任答三点即可,3分)
(3)1840年后,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2分)为改变这种本质差异,晚清中国社会各阶层作出了哪些努力?(6分)
(3)局面: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2分)
努力:中国的官僚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2分);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力图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基础,中国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4分)
(单纯列举事件,只得1分,要紧扣题目要求,体现题目主旨,表述完整)
3. (2016·松江期末·38)数据中的中英历史(12分)
18世纪的中英对比图
——刘瑞中《18世纪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估计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问题:
(1)依据上图,对比中英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4分)
(1)水平1:比较完整概括材料信息。
(4分)
中国的国民收入总值远超英国。
中国的人均收入没有明显变化,英国的人均收入急剧上升,增长速度远超中国,
水平2:叙述不完整,表述不清晰。
(0-2分)
(2)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8分)
(2)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8分)
水平一:能够从多个视角完整叙述。
(6-8分)
视角:
中国因素英国因素
政治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经济重农抑商工业革命
文化文化专制启蒙运动
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示例:康乾盛世是中国社会在传统农耕文明框架内纵向维度的继续,绝非横向维度的主
流文明或发展方向。
从纵向来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改变,而且君
主专制制度之下潜伏着重重危机。
从横向来看,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相比较英国资本
主义现代民主制度已经落后与腐朽;经济上,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英国新
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则孕育着工业革命;文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阻碍社
会进步,而英国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引领思想解放潮流。
而面对日益明显的中
英差距和英国对外扩张的态势,中国统治者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朝贡外交,这使
中国丧失了最后了解并跟上英国的机会。
水平2:视角不全面,叙述不完整。
(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