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
小说应该教什么?似乎早有定论。

然而,随着现代小说观的逐渐成熟
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
值与教学内容也有了相应调整。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确立核心价值,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的新理念要求丰富这些传统的教学价值。

1.现代小说观:文体逻辑的发展和小说阅读教学价值的丰富
现代小说观是在现代叙事学、文体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响下,针对传统
小说中的三要素及其关系,提出的新的创作和解读小说的理念、思路、方
法和评价标准。

“小说文体是小说家运用语言的某种统一的方式、习惯和
风格”[1],运用这种方式、习惯和风格创作与解读小说的理路,被称为
小说的文体逻辑。

和传统小说观相比,现代小说观主要在四个方面发展了
小说的文体逻辑,并因此丰富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是情节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情节赏析的教学价值。

传统小说强调
“品析情节完整性”的教学价值,现代小说则多以生活中的某一“横断面”或“纵切面”为依托构织情节,“完整的事件被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片
段性的外部事变”[2]。

这一情节逻辑的改变,需要确立“在生活‘横断面’或‘纵切面’中探究情节逻辑”的教学价值。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在碎片化的故事中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别里科夫,阅读这篇小说时,就应确立“在看似零散的情节与故事中学会探究‘不散’的内在逻辑与意义”的教学价值。

二是人物塑造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人物读解的教学价值。

传统小说特别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人物塑造的逻辑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人物读解的教学价值多是学会把握“扁平人物”。

现代小说则强调人物情感的复杂性与性格的多面性,人物塑造的主要逻辑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人物的复杂性”,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作为人物情感的逻辑起点。

情感着迷点,是小说着力渲染的人物喜恶及其在情感上的某一特征,这一喜恶或特征构成了“圆形人物”的情感主线和性格的主色调;在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上,人物情感变化的逻辑成了情节展开的逻辑,“对于一个深刻的精致的情节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外部事件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幻”[3]。

人物塑造逻辑的这一变化,要求教师把读懂人物的深层情感和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重点。

三是场景描绘逻辑的发展要求丰富环境品析的教学价值。

传统的小说教学多把品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作为核心教学价值,现代小说为了体现“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4]的宗旨,在场景描写上既描摹现实,也通过梦境、幻觉等方式,在想象和虚构中创设无拘无束的超现实情景,让人物在其中“裸露自身的情感”。

这种现实与超现实叠加的场景描绘逻辑,要求把“读懂不同种类的场景对人物塑造的妙用”列入核心教学价值。

除情节、人物和场景需要增加核心教学价值外,在读解小说的方法上也需要丰富教学价值。

一是强调多元解读的教学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由一到多、由点到面”的解读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纵深解读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明了小说的语言形式、激活小说的深层语义、领悟小说的意义世界等能力;三是强调阅读者自我发现与建构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发现自我、展露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小说阅读教学的文体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对接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小说阅读教学,都强调小说的文体价值。

然而,小说阅读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局部,局部教学必须为整体的语文素养
发展服务,才能实现小说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

“语言”“思维”“文
化”“审美”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已被多数人认同。

因此,在
小说文体要素与这四大核心内容的对接中,确立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新时期小说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是在传统小说教学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中丰富教学价值。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注重赏析情节和语言、把握人物典型性格、品析环境
描写、解读小说主题等教学价值,这些可以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
核心素养整合起来,丰富现有教学价值。

如在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中,
《孔乙己》的核心价值多是“在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以及产生这一悲剧
的根源中学会有深度地读解人物”,这一核心价值可与“文化”和“审美”素养结合起来,形成更为丰富的教学价值,即了解和把握科举文化给士人
带来的伤害,同时学会品读和领悟文本的悲剧美。

另一方面是在现代小说观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中确立教学价值。


现代的小说阅读教学多要求学生在碎片化的场景中把握内在的生活逻辑,
这一要求可与“思维”素养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价值,即在培养学生整
体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情节深处。

现代小说注重塑造“圆形人物”,解读人物时可把“审美”素养结合起来,确立“在全面把
握人物情感、心理与性格的基础上,提高深度鉴赏小说人物能力”的教学
价值。

要实现文体价值与学科价值的统整,可采用“大框架,小作为”的策略,即从整体上建构传统小说、现代小说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性价值,
然后根据不同小说的特点,确立和实现最能体现该小说特点的教学价值,
这样就能在单篇小说的“小作为”中达成小说阅读教学的整合性价值。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
教学价值是内容选择的依据,根据上述确立教学价值的思路,本文仅
从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内容选择建议。

1.释放语言潜能,在文学语言和语言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伴随文体逻辑的发展和教学价值的丰富,现代小说语言的读解也引起
了广泛关注。

读解现代小说语言,释放语言潜能,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重
要内容。

小说语言是一种文学语言,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解读文学
语言的素养,是读解小说语言的重要内容。

2.到形式背后去,在深度解读与思维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现代小说一般不追求精美的形式,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形式背后的
内容。

要实现现代小说的教学价值,必须走到形式背后去,在深度解读与
思维素养的整合中确立教学内容。

第一步是在想象思维的训练中把握小说形象。

读解小说的过程,就是
在头脑中形成小说形象的过程,小说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场景形象,
愈是成功的小说,愈是需要通过想象来建构小说形象。

第三步是在关系分析中领悟小说传递的社会图景。

现代小说虽然截取
的是生活的“横断面”或“纵切面”,但其中的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的外在行为与内部动机等关系依然十分复杂。

正是这些复杂关系,才
传递出较为完整的社会图景与丰厚的社会内涵。

读解文本中的这些复杂关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孔乙己》就描绘了多种关系:孔乙
己内心的高傲与现实处境的艰难,孔乙己言行、装束与处境的错位,孔乙
己与众人,孔乙己和“我”,孔乙己与丁举人……多重关系构成了孔乙己
的社会生活图景,孔乙己就在这样复杂的关系中艰难地生活,无声无息地
死去。

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网,这一关系网向读者传递了怎样的信息等,
都是本文重要的教学内容。

3.破译生命密码,在生命形式与审美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艺术就是生命形式的表现”[7],小说亦如此。

小说文本中真正的
美必然闪烁着生命的光华。

现代小说为了描写复杂而鲜活的生命,突破了
传统小说的情节与场景。

要实现现代小说的教学价值,需要在生命形式与
审美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应主要在三对审美范畴中选择和确立。

三对审美范畴是
指小说审美中的虚与实、形与神、有与无,处理这三对关系的技巧和效果,构成了小说审美的基本内容。

小说中的“虚”是指艺术虚构,“实”是指
生活真实。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以实衬虚,以虚代实,虚实相间”,既是小说生命的基本样式,也是鉴赏小说生命之美的观念。

小说中的“形”主要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行为和小说的具体场景,“神”是指人物的情感、心理、性格和小说表达的意旨。

小说描绘生命的方式多以形写神、以
神统形、形神相融,这既是小说中“形”“神”的赏析标准,也是小说审
美的内容。

小说中的“有”,是指对人物或场景的直接描写;“无”是对
人物或场景的间接描写,需要通过想象来展现。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三
十回的夹批中写道:“作传妙处,全妙于写一边不写一边,却将不写一边
宛然在写一边时现出,奇妙不可以一端尽也。

”“写一边”即“有”,
“不写一边”即“无”,如《三国演义》中写孔明的出场时,不直写孔明,而写童子、友人、亲人对他的评价及其居住环境,如何以此读出孔明的形象,就成了小说品读的内容。

要在虚实、形神、有无的审美范畴中确立教
学内容,可将叙述视角的赏析结合起来,如《孔乙己》在“小伙计”的视角里展开,为描写孔乙己的生命形式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空间。

4.观照社会文化,在追本溯源与文化素养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5.
[2][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306.
[4]曹文轩.小说门.转引自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185.
[5][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6][7]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90,262.
[8][9]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