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4课 古代经济政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导学案新
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重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评价;海禁政策原因、影响
【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掌握农耕经济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特点与评价;认识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重要地位,勾画书中重点语句。

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

(总预习时间25分钟)
1.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2.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
后,竟无第二个郑和。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海外殖民
3.《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
“缺”)而不录”。

这说明该书
A.重视商业发展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二、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展示成果(18分钟)
探究一: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涉海居民私载海舡(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


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百年,此乃通商明验”。

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以马尼拉(菲律宾地区)为集散地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

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

——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
(1)材料一中,明代中国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出现什么倾向?从材料二看,这种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明代中期以后,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

(6分)
探究二: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5分)
二、总结本课知识结构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3.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④
4.《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5.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6.《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

这表明当时当地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7.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做配套练习册;看参考资料知识点播和高考真题)
【答案】
基础自测:1-4:CCCD;当堂检测:1-8:DCCDD AAB
探究一:
(1)海禁,限制海外贸易;并没有严格执行,民间对外贸易盛行。

(4分)
(2)原因:
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密切联系,
西班牙等国殖民扩张,掠夺大量金银。

中国:工商业繁荣,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商品行销欧洲;
由于自然经济和海禁政策导致进口很少,贸易顺差(出超)使金银流入(6分)
探究二:【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
再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