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阅读文本的“陌生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师阅读文本的“陌生感”
自从成为语文老师后,天天都在和阅读打交道。

备新课,上网搜寻资料,参考别人的教案设计,然后似乎很“自然”地把别人的优秀教案拿来上,便成了自己的课。

于是我在想,如今上网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这里面有没有负面影响呢?我想是有的,我们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

然而我又发现有的老师课越讲越熟,有如探囊取物,洋洋洒洒,甚至觉得只要是教过的课文,根本用不着再重新备课,直接按原来的教案上就可以了,省了不少的备课时间,孰不知这里更多的是录音和复读而已。

当我们已经习惯于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记背背说说……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化的教学了。

我觉得,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

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首先要脱离任何参考资料,自己独立钻研文本,即便已经对文章很熟悉,也要当作是第一次阅读文本来对待,这时“陌生感”就排上用场了。

所谓“陌生感”就是指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而言。

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怎么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
教材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但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印象和定式的美丽圈套,使我们故步自封,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了,而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

如果懒惰了,苟且了,低头了,你将逐渐深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一定要清空以前阅读他人的评论及自己以前的阅读体会,静下心来调动我们的想象力、感知力、判断力和欣赏力,再来细细品味原文,把熟悉的课文变成陌生的——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地。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云拨雾见红日,甚至发现一个崭新的连你自己都惊讶的不同世界。

想起在备《画杨桃》这一课时,第一遍我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读文本,凭着我自己的知识架构,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后来,我第二遍细细阅读本文,却发现这篇文章在构思上十分精巧,连标点符号也有十分巧妙地运用,如:
①妙用“反复”质疑。

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
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

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②妙以“标点”绘形。

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

“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

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

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

而“不......像。

”“像......五......角星。

”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

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③妙借“呼应”揭示主旨。

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
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强调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

不要用老眼光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这次备课让我想起了实习时我的启蒙老师说过的一番话:“要想深入的理解文本,读出自己的见解,必须抛开任何参考资料,就是一遍一遍的读文本,直到读通、读透为止。

”所以说,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陌生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大学时教我们接受美学理论的老师说过,“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

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

因此,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成长型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对每一篇课文,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具体体验当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

如面对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毕淑敏8岁时天真幼稚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其母亲和祖母,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鱼主人公依靠自己寻找灵魂的伟大精神……这恰好说明即使有多年教学经
历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个性,
读出自我,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散读去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出示范。

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新教师,我也要警惕自己落入印象和定式的美丽圈套中,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等平等交流,常教常新,永褒教学的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