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学美国大学录取的那些套路,你不知道怎么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留学美国大学录取的那些套路,你不知道怎么行!
像中国学生一样,美国孩子需要在考试中拿高分——他们的sat
与AP成绩(这两项考试被中国人称为“美国高考”)得要在年级前10%才有望被常春藤大学录取。
可除此之外,常春藤盟校还要求学生“全
面发展”。
于是,美国学生不但要备考SAT与AP,还要加入足球队与
辩论队,并在周末辅导穷困的黑人孤儿,或是为当地报纸撰稿。
为了
不打瞌睡,保持专注,美国的很多优等生都滥用药物。
为了获得满足
常春藤大学要求的分数,很多美国人都选择了作弊。
那么,美国大学的这种高压录取文化是如何生成的呢?常春藤盟
校当今的录取制度有何根据,又是从何演变而来的?这个切对中国学
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在其早期历史中,常春藤盟校本质上是一个城
郊俱乐部。
在那里,有钱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WASP)花四年时间打橄榄球、开派对,然后继承美
国政治、生意以及金融领域的职位——关于这个点,美国社会学家杰
罗姆·卡拉贝尔(JeromeKarabel)在其2005年出版的《宠儿: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招生秘史》(TheChosen:TheHiddenHistoryofAdmissionandExclusionatHarvard,Yale,andPrin ceton)一书中有做详述。
常春藤盟校意图取悦那些提供赞助的校友,
不过随着美国经济变得愈加职业化、技术官僚化、与精英政治化,常
春藤听从了教授们的呼声,开始提升学术标准并施行严格的入学考试。
在新的制度下,擅长数学的中产阶级犹太学生被录入常春藤,而
那些玩橄榄球、嗜酒成性的校友之子却被拒之门外——这让很多有钱
的校友们厌恶不已。
在校友的抗议之下,常春藤盟校被迫采取一种主
观且保密的招生流程——强调“男子气概与社交风度”(即打橄榄球
与开派对的水平),而非数学考试成绩。
学生简历、申请文章、招生
面试(“你喜不喜欢橄榄球?”)与老师推荐信(这个学生是否擅长
橄榄球?)都被引入招生流程当中,以抵消犹太人对学习的热爱。
如今的常春藤盟校,较之从前多元化得多,也国际化得多。
不过,那个原本用来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招生体制却依然存有。
为了理解这其
中的缘由,卡拉贝尔解释说,我们需要明白这个点:招生流程是常春
藤盟校的工具,用以自立为权利仲裁者。
原本,常春藤盟校是为新英
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之子所建。
而如今,常春藤录取女性与少
数民族,以寻找下一个希拉里·克林顿与贝拉克·奥巴马;随着中国
在世界的崛起,它们也开始录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
不过,在推广
自身品牌的同时,常春藤盟校也必须听从那些有权力的支助方:例如
校友赞助者,教授,以及体育教练。
卡拉贝尔写道,如今在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三所大学中,至少半数招生名额都预留给了校友子女、运动员、与少数民族。
(这也就是说,哈佛招生过程中并不是34000
名学生在争夺2000个学位,而是33000名学生在争夺1000个学位。
)
在过去三十年里,对常春藤盟校招生体制影响的因素是《美国新
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的全美大学排名。
在一方面,这个年度排名对于常春藤的市场营销来说可谓是天降福音——在
全美国、全世界,那些原本对长春藤毫无耳闻的优等生们,如今都将
自己的学术身份与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挂上了钩(自1983年《美
国新闻与世界报告》宣布哈佛是全美第一以来,申请哈佛的人数翻了
三倍)。
可在另一方面,常春藤既想通过录取校友子女、运动员与少
数名族来维护机构利益,又想通过录取学术方面资格的学生来推广国
际品牌——这两种欲望水火不容。
对于这个矛盾,常春藤找到了一个
双重解决方案——正是这个解决方法造就了今天的美国大学录取机制。
套路一
首先,正如美国记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Fallows)于2001
年9月刊登于《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的《提前决定录取
的喧哗》(TheEarly-DecisionRacket)一文中所说,常春藤采取了一
种“提前决定录取”政策,以维护自身的机构利益。
在“提前决定录取”中,学生早在11月份就要申请一所大学。
而如果到了12月学生
得知他被录取了,就必须去上这所大学。
几乎提前一年就承诺去上某
所大学,这对绝大部分17岁的高中生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除非他的父亲上了那所大学(校友子女)或者他是被那所大学积极招收的(运动员与少数民族)。
“提前决定录取”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的“收获率”(最终去上某所大学的学生占该校录取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这能够协助大学提升自身的排名,因为“收获率”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决定大学排名时最重要的两项标准之一(另一项是“选拔性”,即得到录取的学生人数占申请人总数的百分比)。
套路二
其次,因为“选拔性”在大学排名这场游戏中如此关键,常春藤招生官的工作从“大门守卫”变成了“拉拉队长”。
在《招生机密》(AdmissionConfidential)一书中,前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招生官蕾切尔·图尔(RachelToor)解释道,她的职责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申请:『我走访全国各地,把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煽动得一片狂热,好让他们来申请。
我告诉他们杜克大学的学术是多么的优秀,能让他们在社交方面多么的开心。
然后,到了4月,我们就拒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
』大学鼓励学生申请的目的是为了最后能够拒绝更多的人。
这样大学的录取率会降低,使大学看上去更具竞争力,这有助于提升大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排名位置。
几年前,美国新泽西州一名高中女生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大学:明知道不会录取我,就不要来招揽我》,抨击耶鲁、布朗、哥伦比亚、芝加哥大学等名校“忽悠”像很多像她这样成绩平平的高中生申请自己的大学以降低最后的录取率。
这个叫阿曼达(AmandaGraves)的女生,在文章里首先引用了常春藤联盟之一的耶鲁大学,入学办公室主任今年九月寄给她的信,信中赞扬她的学术成就,恳请她考虑申请耶鲁大学。
阿曼达说,自己学业成绩乏善可陈:未入围全国高中荣誉奖(NationalMeritCompetition),不是球队领导,没有实行任何科学研究,也没有选入全州乐队,高中学业成绩甚至连全校前25%都没达到。
阿曼达上网研究后发现,耶鲁大学一年仅招收1300多名学生,但却向8万学生发出这样的邀请信,2014年入学这个届,耶鲁的录取率
只有6.3%。
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资料显示,95%的耶鲁录取生,高中毕业成绩是前10%,是高中毕业班的前25%。
所以,作为美国大学的申请人,要想不成为众多大学录取率中的分母,就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为大学“美丽的谎言”所迷惑,对自身的水平水平和未来的专业目标有清醒的理解了解,在此基础上花功夫做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一些大学。
只有这样申请者才能在这场“大学的盛宴”中使自己的利益化,为自己找到理想的归宿。
而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申请大战中,如果你一没有体育特长,二没有毕业名校的父母,还能拿到那一封宝贵录取,那真的能够证明,你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