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页,共25页。
汉族(Hànz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
(shǎoshùmínzú)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
风行。
第八页,共25页。
北方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墓室壁画《采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Hànzú)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九页,共25页。
A
221年刘备称帝 B
,国号汉, 史称 蜀汉(Shǔ-Hàn) ,定都成都。
C
222年孙权称
王,国号吴, 定都建业。
第二页,共25页。


魏炎

灭建

蜀晋

263年 265年 280年
统一(tǒngyī)全国
第三页,共25页。
西
晋 (X ī Jì n) 31灭6年 亡
西晋统治(tǒngzhì)如此短 暂(的1)统原治因集团?耽于享乐,争权夺利;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胡床 方凳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 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 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 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交椅、绳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 缀(liánzhuì)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 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 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孝文帝
改革
589年
宋齐梁 陈
420年
南朝
420-589年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游牧民族
(胡人)
鲜卑
匈奴


中原
氐 农耕民族
(汉人)
文化(wénhuà)先进,不善 征战
第六页,共25页。
南北(nánběi)流行服饰--裤褶服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NánCháo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
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 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 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xísú)上的互相 影响。
①说汉语 (Hànyǔ)
《魏书(wèi shū)‧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 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 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 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2)八王之乱,严重(yánzhòng)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基础。 (3)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起兵反晋。
第四页,共25页。
在此前后的100年间(niánjiān),以黄河流域为 中心,15个由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陆续出现,加 上西南地区的一个政权,总称十六国。
第五页,共25页。
2.北方(běifāng)民族的内崇迁尚武力(wǔlì),文化落后
公元(gōngyuán)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 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平 城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dūchéng)由平城迁至洛阳?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十八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汉化措施
鲜卑(Xiānbēi)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Xiānbēi) 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Xiānbēi)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 为黄帝后裔。
此姓氏进入2013中 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八 场,为决胜词。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十二页,共25页。
北魏(BěiWèi)文成帝拓跋浚 (440年-465年)是南北朝 时期北魏(BěiWèi)第五位皇 帝。孝文帝的祖父。
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
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 探究 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 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lìshǐ)作 用
岳麓(yuè lù)版﹒七年 级上册
第五单元(dānyuán)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区域开发
第20课 北方的政权(zhèngquán)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一页,共25页。
图中A,B,C分别 是什么政权,由 谁建立(jiànlì) ,都城在哪里?
220年,曹丕自 称皇帝 (huángdì),国 号魏,定都洛阳 。
第十页,共25页。
你谈谈对“民族交融(jiāoróng)”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wénhuà)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 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第十一页,共25页。
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mínzú)大交融
第十三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公元386年,鲜卑 (Xiānbēi)人拓跋珪建立北 魏。公元(gōngyuán)439 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十四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北魏建立后,逐步由放牧(fàngmù)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仍 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 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 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十六页,共25页。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改革 (gǎigé):
官吏(guānlì)俸禄制,严惩 贪 均田污令
迁都(qiān d汉ū化)洛措阳施:易汉服、改汉
姓、说汉话、通婚姻、
第十七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十九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 (Hànyǔ)
②穿汉服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 ,窄领小袖,便于骑 射,汉服宽而长。
胡服俑 汉服俑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二十页,共25页。
《孝文帝出行 (chūxíng)图》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
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Hànyǔ)
(hànxìng)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
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 姓),改为单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汉化措 施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结汉亲
(Hànyǔ)
(hànxìng)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十五页,共25页。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 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岁即位(jí wèi),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 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qīngxiàng)于汉化 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缓和了社 会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社会 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进 程,为以后南北统一和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 (SānGuó)两晋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jiāoliú)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mínzú)交融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
统一全国的政权:
西晋
十六国
西
魏晋
263 265-316


280年灭 吴统一
东晋
317年
北朝
386-581年
东魏北齐(BěiQí)
北魏
577年
581年
386年建立
西魏(Xī 北Wè周i)(BěiZhōu)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