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生物阅卷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考生物阅卷感想
06届今年6月9日至6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高考生物阅卷工作,这里先简单谈一下网上阅卷的知识,大家都知道高考阅卷基本上实行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为依托,以实现考试评卷公平公正性原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阅卷方式。
答题卡通过高速扫描仪对考生的答题卡进行扫描生成图像文件存储在计算机里,对生成的图像文件通过软件程序自动进行切割,客观题由计算机自动阅卷,主观题由计算机将各题组数据随机生成发送给阅卷教师的计算机终端进行阅卷。
网上阅卷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将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科学的“多评制”,一卷二评、三评、甚至四评有助于阅卷教师更好地把握评分标准,提高阅卷质量;二是引入有效的错误控制机制,可以实时控制误差,可以更及时有效地监控教师的阅卷质量和阅卷进度,直观地了解每一位阅卷员,每一个阅卷小组的阅卷状况,每一个阅卷员的阅卷速度,合率,有效率等指标一清二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保证阅卷员掌握标准的一致性,确保对阅卷的管理力度。
再简要地说明阅卷情况。
生物试卷在武汉理工大进行,由武汉大学生物系主持工作,大概有100多人参加生物阅卷,其中高中生物教师共10人,来自全省各地,剩余的为武汉大学的生物系高年级的研究生和低年级的博士生,第一天上午进行学习是标准作案和评分细则,并进行试改。
然后通过试改情况,集中反映情况,再对答案进行讨论,确定得分点。
再进行正式评卷,我所评阅的是31题第二问,总分12分。
说一个数据大家了解一下,我的速度为25秒/题,研究生一般在9秒/题左右,我共改了1万1千多份试卷,多数在1万9千份左右(不加解释)。
由于阅卷速度快,所以考生书写时字应要工整清晰,字体不要写得太小太密,字距适当,答题行距不宜过密。
现在就06年高考生物试卷试题30题31题的4问进行分析及基本情况的评分细则来规范指导我们07届的教学及备考工作。
附高考试卷30题
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
用所提供的材料和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设计和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和用具:烟草幼苗、试管2支、蒸馏水、碳酸氢钠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日光灯(实验过程中温度和光照等条件适宜,氧气、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和无氧呼吸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⑴剪取两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碳酸氢钠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叶竹均浮在水面上。
⑵用真空泵抽走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空隙间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沉在试管底部。
⑶………
分析实验结果:
评分细刚及得分点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0 1.5 2 3 3.5 5
⑷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2分) 。
结果:碳酸氢钠稀溶液的叶片上浮(1.5分),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1.5分)。
⑸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箱中一段时间(2分) 。
结果:碳酸氢钠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1.5分),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部(1.5分)。
分析预测的结果:0 1 2 3 4 5 6
(1)光照下碳酸氢钠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2分) ,释放出来的氧气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增加(1分),叶片上浮。
而蒸馏水中缺乏二氧化碳和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2分),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1分),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碳酸氢钠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2分),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1分),放出的溶二氧化碳于碳酸氢钠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
蒸馏水中缺乏氧气,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2分) ,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1分),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在完全符合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自然满分。
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得分情况:
(一)试管标示问题。
(1)未指明两支试管装的何种溶液,仅用AB或1,2等字符代表者,但其它正确,如果处理部分正确给4分,但预测实验结果部分不给分。
(2)未指明两支试管装的是何种溶液,但是注明前者和后者,认可前者蒸馏水。
(3)将两支试管先放在暗处再放在光明处,只得标答中步骤(3)的分。
(4)将两支试管分别先光明及再进行分别暗处理,按⑶⑷的分给。
(二)有关实验步骤的问题在步骤⑶和步骤(4)中的预测结果在分析部分中出现,不必指明哪支试管解释,按预测实验结果6分照给,
(三)有关实验结果的问题:
⑴两支试管中叶片都上浮或下沉,给一半的分(1.5分)
⑵两试管中都下沉给3分,都不得上浮同样给3分。
本题体现考试大纲中实验与探究能力。
该题要求学生补充设计方案,并预测结果,设计方案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和预测基础上,因此,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理解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许多同学没有读清题意,本题目的平均分在5.8分左右。
再看31题:附题目及标答:
(31)从一个自然存在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目相等,每种体色果蝇雌雄各占一半。
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所有的果蝇均正常生活,性状分离合乎遗传基本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传递后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的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杂交方法是()。
(3)如果控制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的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 ) 种。
如果控制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种。
(4)现有两个杂交结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组合选多对果蝇。
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那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体这两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
(只写子一代性状表现和相应的推测结论)(4)①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③如果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 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蝇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黄色个体多于灰色
个体,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④如果把在杂交组合黄色雌雄× 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蝇全部表现为黄色,雌性全部表现灰色;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 黄色雄蝇中,子一代的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得分点为0, 3 ,6 ,9, 12(同样这个题目中只能出现这几个分数)标签可以归纳为以下表格,并给出相应的得分。
关键点性状描
述结论
1 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 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 灰色雌蝇× 黄色雄蝇/雄性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 黄色雌蝇×灰色雄蝇/雄性全部表现黄色,雌性全部表现灰色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在答题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能否给分及给分点为:
(1)“第一种杂交组合”等同于灰色雌蝇× 黄色雄蝇“第二种杂交组合”等同于黄色雌蝇× 灰色雄蝇。
颠倒不给分。
(2)确定显隐性关系时,子一代“全”为某种体色,则某体色为显性,该点不给分。
(3)体色性状为3:1时某种体色多为显性,不“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该点给分. (4)关键点1正确,关键点2对关键点1用“反之则”该点给分;关键点3正确,关键点4对关键点3用“反之则”该点不给分。
(5)有确定基因在X染色体上时,两个杂交组合图式结果列示雌蝇为同种体色,视为表述“雌性全部表现液体色” 。
(6)先提结论然后推导正确,按各点给分。
(7)图式表示,前提和结论正确按点给分。
(8)仅有图式无前提结论不给分。
(9)有正确图式但前提结论错误,不给分。
此题从考试大纲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的问题。
”和“实验与探究能力具有对一号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考核成绩,包括确认,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根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入手,以主干知识遗传和变异中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为命题点,综合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1题12分,平均分只有1.9分。
还是审题不清,答题不严密,出现多的之前,后没有对应,前后矛盾等方面。
最后,简单的说一下通过这次阅卷,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中应该过好知识关。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解析知识点层次,作到心中有数。
明确主干知识包含的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以及大纲要求的认识层次。
考题出现后,应对其知识背景清楚。
(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今年31题和31题的第四问,能力理念很强。
特别是获得信息的能
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适时的引导那些已具备基础能力的学生升华基础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并及时帮助解决。
对应试能力的训练,当然是各科的任务。
如答题中答案写错位置,或写在答题框外,分析原因,主要有:
(1)考生粗心大意。
(2)考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心理压力过大。
(3)考生的考试经验不足。
(4)考生的责任心不强,侥幸的认为答错了位置关系不大。
所以在平时的测试中,也应从实战出发杜绝凭印象,凭感觉答题,不能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错误姑息和迁就,对高考阅卷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