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6下《词两首》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两首》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认识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意会词的内容和境界,能把自己想象的情景写出来。

教课重难点:
认识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意会词的内容和境界,能把自己想象的情景写出来。

教课时间:
两课时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李清照的《夏季绝句》。

2、揭露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相关词的知识,知道《如梦令》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怀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遇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诵;注意标出句子停留,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谈谈词语的意思:
常记:常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悉心。

误入:错误地闯进。

3、谈谈每句话的意思。

4、沟通:
谈谈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方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
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

就像饮酒同样,一口喝掉不知滋味。

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滋味
来。

(板书:品)
这首词是写景仍是叙事?
古诗词怎么品出滋味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而后
静静地想一想此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边,我们就随词人一同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睁开想象,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指引学生议论,沟通。

(按游乐次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第一出示“溪亭日暮”图,指引学生想象。

(1)看到了如何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斜阳、云彩、飞鸟┅┅)你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光景连起来,描述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出示图片:夜晚,太阳
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彩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盖在斜阳的余辉中,全部都显得那么漂亮和清静,多么富裕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诵。

(3)赏识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一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
诗、赏景、聊天┅┅)
先人喜爱饮酒,好朋友在一同,更是“酒逢知音千杯少” ,并且,酒能助兴,令人诗兴大发,像唐代的李白,被称为“诗仙” 。

李清照只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很多词里都写到了
酒。

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只是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朗诵:读出浓浓的醉意。

(板书:醉)·接
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到达“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沟通: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

只管已经是夜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
到了深处。

(3)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风景,此时她的心情如何?(又一次
沉醉了)朗诵。

·出示一滩鸥鹭图
(1)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喊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
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突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诵“一滩鸥鹭” ,读出壮观。

(2)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入耳到的?(争渡)争着划船,高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
高兴喧闹的场面啊!
点拨: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何?
(3)“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 、“人被鸟惊”啊!“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欣喜,使大家沉醉在这不测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
游快乐的心情中。

(4)朗诵,读出“惊”。

3、小结。

(1)同学们,方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漂亮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 ,有“藕花深处” ,还有“一滩鸥鹭” ,这叫“词中有画” 。

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
们,由于赏析“溪亭日暮”沉醉了,因此才会误入“藕花深处”,由于误入“藕花深处” ,因此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使整首词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沉醉了的、无牵无挂,
开朗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同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 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感情,这就是词的特色:委婉、凝练。

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 。

李清照已完整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此次序,怎一个醉字了得”。

(2)此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因此,她“常记”。

让我们再次和她一同回味此次快乐的郊游吧,
齐读全词。

四、吟诵词句,拓展延长
1、词又叫曲,依据词牌名,有必定的曲调,能够配乐、吟唱。

(板书:吟)
2、再听配音朗诵,学会吟词:注意停留、重音、叠句。

3、赏识歌曲,随歌曲一同吟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睁开经典朗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累积了很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爱的
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而后借助下边的说明,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成效。

(1)指名读。

(能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边的的说明,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绘是哪个季节的光景?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认真品尝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觉最好?为何会有这样的
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尝词意。

4、“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翠绿葱郁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翱翔。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媚、和睦的画面,假如诗人是一个拍照师,那他所摄入的这个画
面应当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安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沃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玩耍追赶
着绚丽的落英。

(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明媚、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照,
这明媚与灿烂的对照,你能经过朗诵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小雨,游览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这样美景,怎么不令人沉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恋恋不舍。

读出那份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此刻你眼前的是如何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沟通自己领会到的词所描述的漂亮春色。

6、有感情朗诵(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 个字,为何能向我们显现了这样一幅隽永清爽、丰富艳丽的水乡风景图。


你能发现此中看似人的语言的终究有着如何的凝练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
简单一般,倒是作者别出心裁、频频商酌斟酌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 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何要用不一样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
(一个字的),“翠”——远望洞庭山川翠(那是一种开朗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
一树高(富裕光彩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邃的绿);“葱”——(浓重鲜活的绿)为何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恰恰用了“青”和“绿”呢?能不可以用其余的字来取代,或
许,能不可以把“青、绿”的地点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代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照一下,有什
么不一样的感觉。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觉。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乐律不睦睦。

(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倒是作者频频斟酌、商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唯一的。

瞧,我们学着
诗人,专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认识诗人,品尝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究竟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专心地读读全词,
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研究。

2、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土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
常在船上流浪,自称“烟波钓徒”。

他归隐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停息。

国家处于动乱不安的纷杂之中。

在这类形势下,他由于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洋洋自得的渔家生活寄望了作者神往自由
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能够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自己,艳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
活中 ,正反应神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神韵。

师引: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睦艳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感人民以自己的勤奋,获取这样一份平和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久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七、总结升华,部署作业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可是春季的一棵树。

因此,再好的文字创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旁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色。

同学们,让我
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旁的春季,在校园里找寻春季,去大自然感觉春季,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
笔表达春季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