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
肖复兴
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
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
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
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
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
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
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
野生的首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
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
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
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
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
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
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卤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
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认为是草。
但它们确实是草。
现在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
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
后来,读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萱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成片成片壮观的萱草花,母亲却看不见,但母亲的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因为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儿子。
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
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
不知从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
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的一片薰衣草。
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的兵,薰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
不仅如此,还被制成薰衣草口味的冰淇淋,在那里专卖。
今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薰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薰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
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
鼠尾草和薰衣草的确像是双胞胎姊妹,长得很像,鼠尾草却只能是薰衣草的替身。
如果薰衣草是属于草中的贵族,鼠尾草大概属于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的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中也确实是有这样贵贱之分的,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草芥之说。
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
看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
首蓿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
同样是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甚至可以制成冰淇淋吃。
大自然中,如这样卑微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
B. 第二段中运用比喻写狗尾巴草“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
C. 生活的阅历,亲人的别离,让作者对萱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而对孟郊诗的引用,充实了内容,深化了意境,充分表达出萱草上凝结着的美好情愫。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内容丰富,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既有知识含量,又具文化气息,且情感鲜明,充分体现散文创作“形散神聚”的特点。
2. 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请举三例简要说明。
3. 文中的各种草身上,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朗读并
背诵全文”的经典之作有很多便是出自宋朝。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范仲淹、司马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宋代文人”。
除了“引经据典”,书画经典在宋代文化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你可以在千年前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中一窥北宋风貌。
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1000年前,北宋都城无疑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都”。
《清明上河图》上,有近半建筑为饮食店。
《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酒楼和各种饮食店也占了半数以上,而且,《东京梦华录》还介绍了近百种宋朝开封街头的美食与小吃,可谓是“东京梦华小吃录”。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
“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纵观历史,宋朝的疆域并不算辽阔,武力值更是排不上位置,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
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极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艺的发展,比如当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
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代找到。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
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更把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宴饮品茗的日常交谊视为生活基础,文会雅集则是这种生活的集中体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
花、香、画、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
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是值得当下我们的生活所借鉴的。
在宋朝,官方和民间都能进行高度审美,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会交叉碰撞……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生活在宋代,不“美”也难。
而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
如今,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如果要给宋朝贴个标签,“懂生活”当为其一。
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
瀑、采菊、诗歌、绘画……“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而当今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艺术生活化”也不再是新鲜事。
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今日,我们能从宋朝学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雅俗共赏”的宋代美学,也并非是独特诗意的审美概念,而在于如何让“美”融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既是宋代的书画经典,也展现了宋代的文化兴盛。
B.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C. 宋朝经济和社会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
D. 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常事,他们让美融人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行文,论证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兴盛原因及意义。
B. 文学体裁扩大,创作主体扩大,文学接受者扩大,标志着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
C. 北宋文人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赋予了花、香、画茶、瓷器雅的品质。
D. 让美融人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是宋朝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促使了审美意识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
B. 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产生的审美风貌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
C.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主张将生活诗化,在诗化的生活中获得巅峰的存在体验,这与宋朝的“生活美学”是相通的。
D. 当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魂
陈国炯
老头蹲在名茶市场两排店面连廊口,面前放着一个竹藤编织的方形箱子,像以前剃头匠的工具箱那么大,竹藤箱内铺着一层糊蚕簟的纸,纸上放着嫩绿的茶叶,大约三四斤量。
卖茶的买茶的来来往往从老头
面前走过,有看他一眼的,也有不看的。
有一个比老头小十多岁的小平头在老头面前晃过来晃过去,看看老头的茶叶,也看看老头的人,偶尔会与老头搭讪几句,但不提买卖茶叶的事。
这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说想买几斤茶叶自己喝,问老头:“你的茶叶是自家产的吧?”老头笑笑说:“你这话等于没问,谁会告诉你不是自家产的?”年轻人听了老头的话,觉得讲得在理,也觉得老头有点倔劲。
年轻人遂问老头:“茶叶多少钱一斤?”老头说:“一千二百元一斤。
”年轻人觉得老头疯了,目前市场上的茶叶最高是六百元一斤,老头的茶叶居然要比市场最高价高一倍。
但年轻人想老头的茶叶估计农药打得少,应该会比茶叶铺里的茶叶绿色环保,于是与老头讨价还价起来,最后,以九百元一斤商定。
小平头见年轻人要买老头的茶叶,投去贊赏的目光,对年轻人说:“你好眼力,识货。
”年轻人听了小平头的话不以为然,说:“这茶在树上长的,锅里炒的,会有什么特别,我只是看他年纪大了,蹲了这么长时间,累了,才买他茶叶的。
”老头听了年轻人的话很不高兴,装茶叶的手僵在那里,很快又把刚刚装在纸袋里的茶叶倒回竹藤箱内。
老头对年轻人说:“不卖了。
”搞得年轻人一愣,不明原因,还以为老头嫌卖低了。
年轻人说:“给你加一百。
”老头说:“不卖,加一千也不卖。
”年轻人悻悻地走了。
小平头看得急了,劝老头还是卖吧,不必赌气。
老头不急,淡淡地笑笑,依然蹲在竹藤箱前,看看市场内熙熙攘攘的人流,也看看自己的茶叶。
又有人来看老头的茶叶,有的还他三百元一斤,也有四百元一斤。
老头不卖。
临近中午,老头的茶叶仍然没有卖掉,小平头递一支烟给老头,老头接了,点上,然后问小平头:“你想买茶叶?”小平头吐一口烟雾,说:“你的茶叶的确是好茶,但我买不起,我连一般的茶叶也买不起,但我喜欢茶,我只能到茶市来看看,饱饱眼福。
”
老头打量一下小平头,不问为什么连普通的茶也买不起,人家的痛,老头不会去碰。
老头连说:“你真能看出我的茶叶好?”
小平头没有回答老头的话,而是双手十分恭敬地捧起竹滕箱,细细地打量,又用鼻子嗅嗅茶叶,十分陶醉地啧着嘴,“好茶好茶”地赞叹着。
小平头问老头:“能否让我冲泡一杯?”老头说:“拿去泡吧。
”小平头小心翼翼地从竹藤箱里用拥指与食指捏了一撮茶叶,放入自己随身带的透明玻璃杯内。
就近走进一家茶叶铺,向老板娘要来一只热水瓶,走到老头面前,将热水缓缓地注入杯内。
立时茶香飘逸,馨馥若兰;汤色清澈明亮,叶片嫩绿匀齐,一个个芽尖直立,相相如生。
小平头看得眼直了。
又用鼻子嗅嗅,轻轻品啜茶汤,顿感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小平头微闭双目,享受着世间少有的茶味,自言自话:“此茶必产于高山之巅,又居于水旁,此水非一般小溪的半活水,更不是山塘水库的死水,此水必是活水,是常年流动的泉水。
”
老头听了小平头的话,投去赞许的目光。
小平头也从老头的目光中读出了自信,继续说:“此茶长年被雾气笼罩,此雾非天上之雾,是泉水中蒸发出的水雾,寒冬不冷,酷暑不热,此茶常年在温润中生长发芽。
”小平头又轻啜一口茶水,擎起茶杯打量着,说:“此茶你采摘于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水分不重,又没有太
烈的阳光灼晒,因此显得温润清口。
”老头听得呆了,不说话,呆呆地看着小平头,小平头又打量下杯中茶,继续说道:“你对青锅、回潮、辉锅每道工序严格把控,‘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技艺使用得恰到好处。
所以此茶品味上乘,即使闻名遐迩的西湖龙井和大佛龙井也无法与你的茶相提并论。
”小平头忽然发出一声轻叹,说:“但此茶也有一个瑕疵。
”
老头听得似痴似醉时,忽然听到小平头的叹息,并说此茶还有瑕疵,惊问道:“什么瑕疵?”小平头说:“此茶炒制好后,不是放在竹簟之类竹器上,而是放在木器上,这木器还是松木板做的,稍稍消损了茶魂,但不伤大雅,仍是好茶。
”这下老头把小平头当神看待了,他家用的畚斗的确是用松木板制作的,每次炒好茶后,先把烫手的茶叶放在畚斗里冷却后,再装入塑料袋里封存。
老头听完后对小平头露出膜拜之色,惊呼道:“你是茶神。
”小平头听了老头的话,摇摇手谦逊地说:“不敢不敢,只是喜欢茶,爱研究而已。
”遂捧着茶杯准备离去。
在小平头即将消失时,老头大声说:“请留步。
”老头把已装入塑料袋里的茶叶送到小平头面前。
小平头一脸惊愕,略显愧色地说:“我虽识得你的茶是世间极品,但我无力购买享用。
”
老头又显得有些倔劲,将装有茶叶的塑料袋塞到小平头手上。
这下小平头呆了,嘴大张着,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1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首段交代了名茶市场的环境和相关人物,为小平头和卖茶老人之间的品茶、送茶的情节做铺垫。
B. 年轻人买老头茶叶,既是因为茶叶绿色环保,又是因为看老人“年纪大了”“累了”而产生同情。
C. “人家的痛,老头不会去碰”,老人不追问“买不起”的原因,表现了对小平头的尊严的维护,反映老人的善良。
D. 老头的茶品位上乘的主要原因是产自高山之巅,长年为泉水中蒸发出的水雾所笼罩,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制茶工序把控严格。
8. 小说主要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小平头”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9. “倔劲”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
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niǔ,拘泥、因袭)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富可以养丰饶
B. 始家灵璧,而为此园家族
C. 则硅步市朝之上半步
D. 乐变风土,将去不忍离开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最能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的一组是()
A.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独于利而忘返
B. 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
C.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建步市朝之上
D.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游记,打破了传统游记一般先叙事,次描写,后议论的格局,首段即对张氏园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手法新奇,语言鲜活,足见功力。
B. 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观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
C. 在作者笔下,园中的花草,红绿相映,神采飞动:园中的林木,伟岸竞翠,情致盎然;园中的建筑,熠熠生辉,精美绝伦。
D.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3.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患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14.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庚郎:指南朝梁代时年成名的文士庾信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16.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
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躬耕南阳时的自谦之辞。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他早年求学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皆不如文中的“同舍生”,但他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不以为苦、以苦为乐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歌词描绘了“船桨划破清波,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①草木际天②吞长江③林壑尤美④迎素月⑤送夕阳⑥其西南诸峰⑦当春夏之交⑧衔远山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陕南出好水,好水养好茶,陕南人的茶杯不缺好茶水。
暮春时节,一场春雨过后,园子里的牡丹,在蜜蜂的簇拥下走出叶子的怀抱。
牡丹花茶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适宜消解春困。
到了夏日,野生的金银花又成了杯中的新贵。
入伏,往杯子里投上几颗,再放一小撮茶叶,滚水注入的瞬间,花朵和叶子倏然从杯底冲向杯口,好似清水放出的风筝,翻飞着,追逐着,欢腾着。
少顷,花骨朵渐渐打开,花色绸白,花蕊刚刚露出一抹浅黄。
这些纤柔的花朵亦茶亦药,泛着微苦的花茶水,带着一丝清凉,如徐徐凉风拂过舌尖,周身跟着柔和起来,也安静下来。
金银花一直喝到深秋。
这时,金丝皇菊如天空撒下的大把金子,在蓝天白云和浓浓秋色里闪着耀眼的金光。
一朵花就是一簇光,柔和,飘逸,饱含深情。
花瓣散开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如阳光的羽毛,在微凉的风中轻轻抖动。
满眼爱怜的花农将这些大地上的云朵,和稻谷、高粱、苞米一道搬进晒场。
这些花朵,会把丰收的喜悦送达更远的地方——未来的某时某处,金丝皇菊在水中完完整整地打开,如一团绽放的阳光。
花丝在杯子里斜射出道道光芒,为饮者增添了一抹融融暖意。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A.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