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二模备考):《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训练【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二模备考):
《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训练
1.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A .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 .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 .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 .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 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解析:选D ①中灼热碎玻璃起加热作用,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NO 2,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必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只能为氧元素,因此,还有O 2生成,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A 项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所以②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产生的,B 项正确;③中浓硝酸挥发才能与红热木炭接触,产生的NO 2是还原产物,C 项正确;红热的木炭还可与空气中的O 2反应生成CO 2,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了CO 2,D 项错误。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转化关系:甲――→丁乙丁

丙。

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 .若甲为氮气,则丁可能是O 2
B .若甲为AlCl 3溶液,则丁可能是NaOH 溶液
C .若甲为Fe ,则丁可能是稀硝酸
D .若甲为NaOH 溶液,则丁可能是CO 2
解析:选A 若甲为N 2,丁为O 2,则乙为NO ,丙为NO 2,但NO 2与N 2不反应,A 项错误;若甲为氯化铝,丁为氢氧化钠,则乙为氢氧化铝,丙为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氯化铝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铝,B 项正确;若甲为铁,丁为稀硝酸,则乙为硝酸亚铁,丙为硝酸铁,硝酸铁与铁反应可生成硝酸亚铁,C 项正确;若甲为氢氧化钠,丁为CO 2,则乙为碳酸钠,丙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生成碳酸钠,D 项正确。

3.下面是用硫酸钙生产硫酸、漂白粉等一系列物质的流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SO 2、SO 3均是酸性氧化物
B .图示转化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 .工业上利用Cl 2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漂白粉
D .用CO 合成CH 3OH ,原子利用率为100%
解析:选D A 项,CO 不是酸性氧化物,错误; B 项,SO 3、CaO 与水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C 项,工业上用Cl 2和石灰乳反应来制取漂白粉,错误;D 项,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反应合成甲醇:CO(g)+2H 2(g)CH 3OH(g),
反应中原子利用率为100%,正确。

4.已知A 、B 为单质,C 为化合物,能实现如下转化关系的是( ) A +B ――→点燃C ――→溶于水 ――→惰性电极电解A +B ①若C 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A 可能是Na ②若C 溶液遇Na 2CO 3放出CO 2气体,则A 可能是H 2 ③若C 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显红色,则B 可能为Fe
④若C 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B 可能为Cu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选C ①若A 是Na ,B 是O 2,则C 是Na 2O 2,C 的水溶液是NaOH ,电
解NaOH溶液得到H
2和O
2
,错误;②若C溶液遇Na
2
CO
3
放出CO
2
气体,则C可能
是HCl、HBr、HI等,电解HCl、HBr、HI等的水溶液就是电解电解质本身,在
阴极产生H
2,在阳极产生Cl
2
、Br
2
、I
2
,因此A可能是H
2
,正确;③若C溶液中
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则C中含有Fe3+,电解铁盐溶液不可能产生金属Fe,错误;④若C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C中含有Cu2+,该盐可能
是CuCl
2、CuBr
2
溶液,电解CuCl
2
、CuBr
2
溶液会产生Cu和Cl
2
、Br
2
,因此B可
能为Cu ,正确。

5.如图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其中物质a、b、c、d对应的物质正确的是( )


物质a 物质b 物质c 物质d
A Cu
2(OH)
2
CO
3
Ba(OH)
2
Fe(OH)
3
酚酞溶液
B CuO NaAlO
2Fe
2
O
3
紫色石蕊溶

C CuO BaCl
2
FeO 酚酞溶液
D Cu(OH)
2Ba(NO
3
)
2
FeO
紫色石蕊溶

解析:选D 稀硫酸与Fe(OH)
3反应得到的Fe
2
(SO
4
)
3
溶液呈黄色,稀硫酸遇
酚酞溶液不变色,A、C项错误;稀硫酸与Fe
2O
3
反应得到的Fe
2
(SO
4
)
3
溶液呈黄色,
B项错误;稀硫酸与Cu(OH)
2反应得到的CuSO
4
溶液呈蓝色,稀硫酸与Ba(NO
3
)
2
反应得到的BaSO
4是白色沉淀,稀硫酸与FeO反应得到的FeSO
4
溶液呈浅绿色,
稀硫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项正确。

6.向甲溶液中缓慢滴加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图像的一组是( )
选项甲乙
A AlCl
3、Mg(NO
3
)
2
、HNO
3
NaOH
B Na
2CO
3
、NH
4
HCO
3
、Na
2
SO
4
Ba(OH)
2
C NH
4
NO
3
、Al(NO
3
)
3

Fe(NO
3
)
3
、HCl
NaOH
D NaAlO
2、氨水、NaOH H
2
SO
4
解析:选C A项,向甲溶液中缓慢滴加NaOH溶液时,图像中间一段沉淀质量不变的反应不存在,与图像变化不符。

B项,向甲溶液中缓慢滴加Ba(OH)
2溶液时,不存在沉淀部分溶解的反应,与图像变化不符。

C项,在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NaOH先与盐酸反应,没有沉淀生成;随后Al3+、Fe3+开始沉淀,
当两种离子沉淀完全后,OH-和NH+
4反应,此时沉淀质量不变;最后OH-与Al(OH)
3
反应,沉淀部分溶解与图像变化相符。

D项,向甲溶液中加
硫酸时,最终沉淀会全部溶解,与图像变化不符。

7.如图所示。

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让一种含
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
阀门Ⅱ,打开阀门Ⅰ,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

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②饱和氯化钠溶液③亚硫酸钠溶液
④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D Cl
2与H
2
O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

气体通过甲瓶后不
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甲瓶中溶液将Cl
2
干燥,二是甲瓶中
溶液能吸收Cl
2。

浓H
2
SO
4
吸水,Na
2
SO
3
溶液、饱和NaHCO
3
溶液都能与Cl
2
发生反
应。

8.下表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可以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
解析:选B AlCl
3与过量NaOH反应生成NaAlO
2
,NaAlO
2
与弱酸反应生成
Al(OH)
3,Al(OH)
3
与NaOH反应生成NaAlO
2
,Al(OH)
3
与HCl反应生成AlCl
3
,A项
正确;Si与O
2反应生成SiO
2
,但SiO
2
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H
2
SiO
3
,且SiO
2

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B项错误;NaOH与过量CO
2反应生成NaHCO
3
,将NaHCO
3
加热可生成Na
2CO
3
,Na
2
CO
3
与CO
2
、H
2
O反应生成NaHCO
3
,Na
2
CO
3
与澄清石灰水反
应生成NaOH,C项正确;Fe与Cl
2反应生成FeCl
3
,FeCl
3
与Fe反应生成FeCl
2

FeCl
2与Cl
2
反应生成FeCl
3
,FeCl
2
与Zn反应生成Fe,D项正确。

9.现有Al、Cl
2、Al
2
O
3
、HCl(aq)、Al(OH)
3
、NaOH(aq)六种物质,它们之间
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X可能为Al或Cl
2 B.Y一定为NaOH(aq) C.N一定是HCl(aq)
D.Q、Z中的一种必为Al
2O
3
解析:选A 首先根据这些物质,分析能与其反应的物质有几种,再与关系图中能与之反应的物质的种类数进行对照,便可得出相应的结论;Y为NaOH(aq)(有5种物质能与其反应);N为HCl(aq)(有4种物质能与其反应);M 为Al(有3种物质能与其反应);根据M(Al)推出X为Cl
2
(有2种物质能与其反
应);余下的Al
2O
3
、Al(OH)
3
为Q、Z(有2种物质能与其反应)中的一种,二者均
能与Y(NaOH溶液)、N(HCl溶液)反应。

10.A~G各物质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B、D为气体单质。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已知C的浓溶液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能与B反应生成D,由此可以推断B的氧化性比MnO
2

B.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2Cl-=====

Cl
2
↑+Mn2++2H
2
O
C.新配制的F溶液一般需要加入铁屑和稀盐酸,前者用于防止Fe2+被空气氧化成Fe3+,后者可抑制Fe2+的水解
D.若反应①在常温下进行,则1 mol A在反应中能转移1 mol 电子
解析:选A A项,根据题图分析知,反应②为浓盐酸与MnO
2
在加热的条件
下反应产生Cl
2,反应①为双氧水分解产生O
2
,则B为O
2
,D为Cl
2。

浓盐酸与
O
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反应产生Cl
2
,只能证明氧化性O
2
>Cl
2
,不能证
明氧化性O
2>MnO
2
,错误;B项,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MnO
2
+4H++2Cl-=====

Mn2
++2H
2O+Cl
2
↑,正确;C项,FeCl
2
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Fe2+容易发生水解
反应而使溶液显浑浊,为了抑制盐的水解,要加入少量的盐酸,同时Fe2+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O
2
氧化为Fe3+,为了防止其氧化,要加入还原剂Fe粉,正
确;D项,若反应①在常温下进行,则A是H
2O
2
,B是O
2
,C是浓盐酸,D是Cl
2

E是Fe
3O
4
,F是FeCl
2
,G是FeCl
3,
1 mol A在反应中能转移1 mol电子,正确。

11.治理氮氧化物(NO x)的污染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Ⅰ.NO能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
2
,同时生成FeO,利用下列装置模拟该反应。

已知:①浓硝酸可氧化NO;②NaOH溶液能与NO
2
反应,不与NO反应。

(1)上述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烧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Ⅱ.实验室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NO x):NO+NO
2

2NaOH===2NaNO
2+H
2
O。

设计实验验证产物NaNO
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限选试剂:稀硫酸、KI­淀粉溶液、双氧水、酸性KMnO
4
溶液。

(5)取适量NaNO
2
溶液,加入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证明其具有氧化性。

(6)参照(5),设计实验证明NaNO
2
有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解析:(1)根据实验原理,NO能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
2
,同时生成FeO,所以首先应制备纯净的干燥的NO,利用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由于硝酸具有挥
发性,所以制得的NO 中会混有HNO 3和水蒸气,则先通过装置D 除去挥发出的HNO 3等酸性气体,然后再通过装置F 干燥,得到纯净的干燥的NO 进入装置E 中与铁粉反应,最后处理多余的NO ,NaOH 溶液不与NO 反应,而浓硝酸可氧化NO 生成NO 2,所以最终先通过装置B 氧化NO ,后再通过装置C 吸收。

根据以上分析,先制备NO →除HNO 3等酸性气体→除水蒸气→氧化铁粉→氧化多余的NO →NaOH 溶液吸收,所以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 →f →e →j →i →h →g(或g →h)→b →c →d 。

(2)装置D 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HNO 3等酸性气体。

(3)装置E 中NO 被灼热的铁
粉还原为N 2,同时生成Fe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 +2Fe =====△
2FeO +N 2。

(4)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由于液面上方有空气,所以开始生成的NO 遇空气就会变成浅红棕色NO 2,而后来空气排净,又逐渐变为无色,
烧瓶中溶液生成Cu 2+由无色变为浅蓝色。

(5)说明NO -2有氧化性,则N 元素的化
合价降低,在酸性条件下,与还原剂KI 反应,所以选择的试剂为KI ­淀粉溶液、稀硫酸,观察到溶液变蓝现象,证明其具有氧化性。

(6)说明 NO -2有还原性,则N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与氧化剂KMnO 4反应,验证方法为取适量NaNO 2溶液,滴加少许酸性KMnO 4溶液,观察到溶液褪色,证明其具有还原性。

答案:(1)f →e →j →i →h →g(或g →h)→b →c →d (2)除去挥发出的HNO 3等酸性气体
(3)2NO +2Fe =====△
2FeO +N 2
(4)反应开始时,铜片表面出现无色气泡,铜片逐渐变小;烧瓶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烧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浅蓝色
(5)KI ­淀粉溶液、稀硫酸 溶液变蓝
(6)取适量NaNO 2溶液,滴加少许酸性KMnO 4溶液,观察到溶液褪色,证明其具有还原性
12.直接排放含SO 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

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 2。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 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在钠、碱循环法中,Na
2SO
3
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
2

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吸收液吸收SO
2
的过程中,pH随n(SO2-3)∶n(HSO-3)变化关系如表:
n(SO2-
3
)∶n(HSO-3) 91∶9 1∶1 1∶91
pH 8.2 7.2 6.2
上表
3
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解析:(1)SO
2形成硫酸型酸雨时,SO
2
和空气中的H
2
O、O
2
反应得到H
2
SO
4
:SO
2
+H
2O H
2
SO
3,
2H
2
SO
3
+O
2
===2H
2
SO
4。

(2)SO
2
被NaOH溶液吸收制备Na
2
SO
3
溶液时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
2+2OH-===SO2-
3
+H
2
O。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n(SO2-3)∶
n(HSO-
3)=1∶91 时,溶液的pH显示为酸性,故NaHSO
3
溶液显酸性,在NaHSO
3
溶液中HSO-
3存在:HSO-
3
SO2-
3
+H+、HSO-
3
+H
2
O H
2
SO
3
+OH-,HSO-
3
的电离
程度强于水解程度,故溶液呈酸性。

答案:(1)SO
2+H
2
O H
2
SO
3
、2H
2
SO
3
+O
2
===2H
2
SO
4
(或2SO
2
+O
2
催化剂
2SO
3

SO
3+H
2
O===H
2
SO
4
)
(2)SO
2
+2OH-===SO2-
3
+H
2
O
(3)酸HSO-
3
溶液中存在:HSO-
3
SO2-
3
+H+和HSO-
3
+H
2
O H
2
SO
3
+OH-,
HSO-
3
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
13.某铁红涂料中添加有CuO或FeO中的一种,为探究添加物的成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请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限选试剂:铁粉、3 mol·L-1H
2SO
4
、0.1 mol·L-1酸性KMnO
4
溶液、10% H
2
O
2

KSCN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经分析该铁红涂料中有FeO,为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称量11.6 g该铁红涂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气体由草酸晶体受热分解得到:H
2C
2
O
4
·2H
2
O=====

CO
2
↑+CO↑+3H
2
O。

且除铁红外所用试剂均过量。

①装置A、B中的试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气体通入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对C装置加热。

③实验前后称得D装置增重8.8 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解析:(1)CuO可以溶解于强酸溶液中,得到含有Cu2+的盐,加入足量铁粉可以将金属置换出来,据此可以检验固体是CuO,FeO可以和强酸反应生成亚铁盐,能使KMnO
4
溶液褪色,据此可以检验固体中含有FeO。

实验方案设计为
2
CO
2,D是吸收CO
2
的装置,通过D装置的质量变化来测定的,因此需要除去加入
C中气体中的CO
2
,并干燥,装置A、B中的试剂依次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②CO具有可燃性,需要验纯,操作为用点燃的小木条靠近肥皂泡,直到肥皂泡安静燃烧,CO纯净后才能对C装置加热。

③实验前后称得D装置增重8.8 g,
表示生成的CO
2质量为8.8 g,物质的量为
8.8 g
44 g·mol-1
=0.2 mol,说明样品中
含有0.2 mol O原子,质量为0.2 mol×16 g·mol-1=3.2 g,则此铁红中铁的
质量分数是11.6 g-3.2 g
11.6 g
×100%≈72.4%。

答案:(1)①3 mol·L-1 H
2SO
4
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振荡;再加入足量3 mol·L-1 H
2SO
4

充分振荡出现红色固体
③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01 mol·L-1酸性KMnO
4
溶液紫红色褪去
④5Fe2++MnO-
4+8H+===5Fe3++Mn2++4H
2
O
(2)①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②用点燃的小木条靠近肥皂泡,直到肥皂泡安静燃烧
③72.4%
14.(1)工业上通过高温分解FeSO
4的方法制备Fe
2
O
3
,化学方程式为
2FeSO
4=====

Fe
2
O
3
+SO
3
↑+SO
2
↑。

为检验FeSO
4
高温分解的产物,进行如下实验:
检验FeSO
4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将FeSO
4
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装
置中
①装置A试管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水B.BaCl
2
溶液
c.Ba(NO
3)
2
溶液D.Ba(OH)
2
溶液
②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尾气污染环境,试管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③若装置B试管中溶液改为酸性KMnO
4
溶液,可以观察到溶液紫色褪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
3将NO
2
还原生成N
2
,某同学在实
验室中对NH
3与NO
2
反应进行了探究。

①实验室可以用A、B或C装置制取氨气,如果用C装置,则该装置中烧瓶所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写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③将上述收集到的NH
3
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
充入NO
2(两端用夹子K
1
、K
2
夹好)。

在一定温度下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打开K
1

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管中,Y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装置A中装BaCl
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分解产物中有
SO
3
,故选b。

②为防止尾气污染环境,在装置C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来吸收
SO
2气体。

③酸性KMnO
4
溶液将SO
2
氧化为SO2-
4
,而本身被还原为Mn2+,其离子方
程式为5SO
2+2MnO-
4
+2H
2
O===5SO2-
4
+2Mn2++4H+。

(2)①利用氨水易分解的性质,
可以用装置C制取NH
3
,通常使用的药品是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
化钠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
O=====

NH
3
↑+H
2
O。

②预收集一瓶干燥的
NH
3,则反应产生的NH
3
应选用装置D干燥,由于NH
3
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只能选用装置F收集,尾气处理要防止倒吸,再选装置H,则其气体收集和尾气
处理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发生装置→D→F→H。

③NO
2具有强氧化性,NH
3
有强还
原性,两者相遇,会发生反应产生N
2
和水,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反
应的方程式为8NH
3+6NO
2
=====
催化剂
7N
2
+12H
2
O,故Y管内看到红棕色气体颜色变浅,
同时在Y管的内壁有水珠产生。

答案:(1)①b ②NaOH溶液
③5SO
2+2MnO-
4
+2H
2
O===5SO2-
4
+2Mn2++4H+
(2)①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
NH
3·H
2
O=====

NH
3
↑+H
2
O ②D→F→H
③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Y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8NH
3+6NO
2
=====
催化剂
7N
2
+12H
2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