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92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戊戌变法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

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4.《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 )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解析:A项中的“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均以报纸为蓝本”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从“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5.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

这是因为他们( )
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
D.对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
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选D。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就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
肠扼杀了‘进步’”?
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基础巩固]
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

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解放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的战争,而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第一种反应类似,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的行为,试图“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属于中国内战,与“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

材料主要表明( )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解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答案:B
3.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了民族危亡B.实现了政治变革
C.引进了西方技术D.促进了思想启蒙
解析: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挽救到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戊戌
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改变中国政治面貌,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就已经引进了西方技术,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其在宣传改革思想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启蒙,故D项正确。

答案:D
4.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的关系的理解、认识能力。

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直接导致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A
[能力提升]
5.读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

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解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从运动的影响看,特别是思想上的启蒙作用与戊戌变法最符合,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戊戌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政提出后,山西省工业发展的史实,体现了戊戌变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选项A是正确的。

B项“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不符合史实,C项明显是
错误的,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A
7.马士在评论戊戌变法时曾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这主要反映了(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
解析:百日维新,短短103天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中所述的“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

答案:A
8.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

戊戌变法的“哲学根据”包括( )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④圣人之纲常不可改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革思想,③是西方进化论思想,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反对变革,可排除。

选C。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

——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材料二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

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

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等等。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
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

解析:第(1)问,抓住近代化的含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分别阐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评价标准从材料二中直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论证其社会效果可以结合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其进步性,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局限性。

答案:(1)政治:洋务运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戊戌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经济: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继续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工业化。

军事: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企业,发展海军,戊戌变法推动编练新式陆海军,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

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和支持留学生出国,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

(2)标准:社会实践的效果。

论证:(进步性)政治方面,兴民权、设议院,裁汰冗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打击封建官僚;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方面,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局限性)操之过急,脱离民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付诸实施。

10.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1 图2 图3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1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图3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解析:本题以戊戌变法的过程为线索,综合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等知识点。

第(1)问,考查公车上书的背景与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图文材料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归纳。

第(3)问,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内因与外因两个角度来分析归纳。

第(4)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史影响。

答案:(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

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进行的现代化运动。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1.关于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②消灭了马木鲁克势力
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④实行包税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名义上对埃及进行统治,但实际上马木鲁克的势力很强大,并没有被消灭;④属于经济方面的表现,故排除②④。

答案:C
2.下列对埃及包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世纪在埃及盛行②有能力预付一年土地税即可成为包税人③包税权基本落入马木鲁克手中④包税领地内的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社会地位低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④都符合包税制的相关内容。

答案:A
3.下列关于18世纪末埃及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马木鲁克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重掌政权②国内军阀割据,连年战乱③经济凋敝,民不聊生④西方列强对埃及进行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18世纪末,埃及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部,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及马木鲁克军阀势力的混战导致连年战乱、经济凋敝;外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尽管马木鲁克实际上统治了埃及,但奥斯曼帝国名义上依然是埃及的宗主国,故排除①。

答案:B
4.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 )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②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马木鲁克封建统治的矛盾④马木鲁克统治集团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要从埃及面临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

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是马木鲁克封建统治集团,农民阶级与他们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英法等国向埃及渗透势力,使埃及出现了民族危机。

所以,①③的叙述与当时埃及的社会实际相符。

答案:C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
①埃及面临着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入侵③马木鲁克反动势力控制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定④1805年,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阿里政权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必然性需从埃及国力的衰弱、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及民族意识形成方面分析。

阿里政权的建立是改革的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黎人极其健忘。

如果我在这里无所事事地呆上些日子,那我就算完了。

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都会里,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的荣誉已经消逝了。

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

——《拿破仑全传》材料二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

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象
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应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入侵?
(3)法国的入侵和拿破仑的殖民统治与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何关系?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目的;第(2)问,拿破仑的殖民入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文化的掠夺,另一方面是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第(3)问,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答案:(1)一方面,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与英国争夺地中海霸权,打击英国的殖民利益。

(2)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性。

但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的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埃及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3)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打击了埃及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基础巩固]
1.18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加紧侵略埃及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埃及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B.埃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C.埃及社会动荡,国力衰弱
D.马木鲁克同侵略者相互勾结
解析:马木鲁克是埃及当时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们对外推行闭关政策,所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D
2.奥斯曼帝国在埃及推行的包税制( )
A.有力地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
B.极大地减轻了埃及农民的负担
C.给埃及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使埃及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埃及包税制的理解。

在包税制下,包税人在包税区内可以随意向农民征收税款。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行给农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故选C。

答案:C
[能力提升]
3.如图是“马木鲁克的城堡”图片,下列有关马木鲁克的评述正确的有 ( )
①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在埃及占据统治地位
②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③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势力被消灭
④18世纪末,马木鲁克实际统治了埃及,使埃及社会更加动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③明显与史实不符,因为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马木鲁克仍然统治埃及,对内争权夺利,内战不休。

答案:C
4.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鲁克控制,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鲁克的手里。

这时的马木鲁克代表的是( )
A.奥斯曼帝国的傀儡势力
B.封建统治集团
C.反抗英国和法国入侵的进步势力
D.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
解析:马木鲁克长期是埃及政权的控制者,虽然在14世纪后走向了没落,但是一直是埃及封建势力的典型的政治代表之一。

答案:B
5.1807年,英国派遣军队占领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其主要目的在于( )
A.使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同法国争夺对埃及的控制权
C.阻止拿破仑重新返回埃及
D.进一步打击埃及的封建势力
解析:C是直接目的,英国为阻止拿破仑重新返回埃及而占领亚历山大城,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争夺对埃及的控制权。

答案:B
6.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

谁稍晚一点……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下列对这段材料反映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埃及实行包税制
B.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引起农民反抗
解析:包税制的实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7.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
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独立意识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鲁克的暴政
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

B、C是社会现实;A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D不符合史实。

答案:A
8.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

”“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
解析:“来到埃及”“站稳脚跟”“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等信息表明穆罕默德·阿里已成为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答案:B
9.据图片回答问题。

图1 马木鲁克在训练图2 法军入侵开罗图3 英国军队入侵埃及
(1)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穆罕默德·阿里为什么被奥斯曼帝国任命为帕夏?
答案:(1)18世纪末,马木鲁克的腐败统治,激化矛盾;英法两国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2)穆罕默德·阿里削弱了马木鲁克势力,控制了埃及统治权,并被推举为埃及总督,奥斯曼被迫承认既成事实。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木鲁克在训练
材料二马木鲁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

13世纪中叶,马木鲁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鲁克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他们生性强悍,精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埃及的马木鲁克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2)拿破仑入侵、马木鲁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之间有何关系?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对马木鲁克势力进行简要概括,13世纪中叶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实际为埃及的统治者;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后沉重打击了马木鲁克,法军撤出后,卷土重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第(2)问,从改革的背景思考拿破仑入侵、马木鲁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关系。

答案:(1)马木鲁克13世纪中叶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实际为埃及的统治者;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后沉重打击了马木鲁克,法军撤出后,卷土重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2)拿破仑入侵为埃及带来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开展,马木鲁克势力造成埃及动荡不安,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重要背景,消灭其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