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名妓刘美:没有名分又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妓刘美:没有名分又如何
名妓刘美:没有名分又如何
作者/梁迎春
名妓刘美出生在一个乐工家庭,乐舞的氛围把她渲染得气质不俗,再加上其聪明睿智,因此在家乡一带小有名气。
刘美很懂事,外出参加聚会所得银两,自己从舍不得花,总是带回来补贴家用,打扮得也不是很妖艳。
如果没有明武宗朱厚照的到来,她可能平凡地度过一生。
因为她的心本就在那个小家,心里只有她的父母,并没有想把其他男人放进来。
这或许是因为她经历得多了,也就看得开了;或许是因为她真的没有遇到让自己心动的男人。
那么,面对皇帝朱厚照的强势情感,刘美是否真的开心?单从感情的角度来讲,刘美不开心。
因为朱厚照身为皇帝,拥有三宫六院,行为却极不检点。
有传闻说,他纵情声色达到了有爱无类的地步。
这个说法简直把朱厚照比作了禽兽。
事实上他确实也好不到哪儿去,为满足自己的淫乱之心,只要是女人,他都想方设法临幸。
自从遇到刘美,他的行为才逐步收敛。
刘美长得确实美,容颜倾。
国,令后宫佳丽黯然失色。
她虽然出身贫寒,却富贵不忘本,并时刻提醒朱厚照以国家大局为重。
可朱厚照哪里听得进去呀,于是刘美只能软硬兼施,时不时地发发小脾气,又时不时地哄着他。
如此一来,朱厚照仿佛着了魔似的,一门心思在刘美身上。
可刘美毕竟只是个小女子,迫于无奈与武宗同入豹房,日夜寻乐,武宗便称她为美人。
受宠就有了地位,也有了权利,据说武宗纵猎游玩,刘美人每谏必止。
她还经常替惹恼武宗的随从开脱罪责,一些近侍心腹都非常尊重她,尊呼她为“刘娘娘”。
刘美备受拥戴,但她的内心实在是酸苦。
从最初明武宗到太原私访,大张旗鼓地找美女,到后来与刘美的瞬间相识,再到最后二人日夜不离,这个发展过程,实在令人惊叹。
若没有感情因素在里面,二人又怎会有如此卿卿我我的情愫?刘美是动了真情的,为了大明的江山,她抛弃了自我,隐藏了自己的情感。
在南昌宁王叛乱时,朱厚照不顾国家安危,独自去会见刘美,不为别的,只为那一份喜欢。
然而,武宗最后却病死在豹房之中,以致都没来得及给刘美封号,这件事倒是令人惋惜。
即便如此,刘美的一生也没有遗憾,她虽然没有过上那种“岁月静好”的日子,但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美貌而成为国家的“红颜祸水”。
她懂得劝谏,让皇帝上进,也懂得宽容,维护下人。
虽然没有获得封号,但却曾经拥有过皇帝的真心和真情,此生足矣。
彭越:巨野湖边的死不瞑目
文/刘小生
秦朝末年,有个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人彭越,人称彭老二,经常在家乡的巨野湖中打渔,整日出没于风波里。
那时,老百姓负担很重,苛捐杂税繁重,官府还到处抓壮丁。
巨野湖水面宽阔,河道纵横,地形复杂,隐藏了不少逃避苛政的盲流,且以青年人居多。
一来二去,彭老二也就和他们都混熟了。
当时,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项梁、项羽等人群起响应,统一没多久的秦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革命形势这么好,巨野湖这些盲流也动了心。
彭越足智多谋、老成持重,有领袖气质。
很快,大家一致推荐彭越当反秦领袖。
虽然众望所归,但彭越的头脑一点也没发热,他已经考虑到把自由散漫的盲流组织成纪律严明的革命队伍不容易。
他谦虚又诚恳地讲:“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既然为了共同的反秦目标走到一起,那就要遵守纪律,从现在开始要听从军令,严格执法。
明天日出集合,后到者斩!”
第二天,太阳升起好一会儿,几个人才跑来。
彭越面带寒霜:“说好日出集合,后到者斩,现在有人不遵军令,怎么办?军中无戏言,斩!”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彭越的一个老乡——李老二,被砍下祭旗。
彭越率全体人员单腿跪于坛前,高声宣誓:“暴秦无道,天怒人怨。
越等不才,替天行道。
同仇敌忾,誓死相随。
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祭坛上,李老二的首级,眼睛半睁半闭。
司马迁的如椽巨笔生动再现了秦汉之际一个刀光血影的历史场面,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权力诞生的样本。
彭越生杀予夺的权力来自于大家的自愿拥戴,但拥戴他的人,也就是那些创造权力的人,却并不清楚权力狰狞的一面。
昨日还是温情脉脉的渔樵兄弟,一旦获得了权力,马上可以白刃相向。
没有权力,没有组织,谈何灭秦?然而,权力又无时无刻不依赖权术,权术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牺牲品。
巨野湖畔反秦大业的第一个牺牲者,不是死于秦兵刀剑之下,而是死于义军祭旗的需要。
这种牺牲是必需的吗?中国历史的回答始终是肯定的。
“我为天下计,何惜小民为!”董卓这句话说得何等理直气壮。
而讨伐董卓的曹操,一生中“借头”的把戏又玩了多少?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强大的权力,越需要醒目的祭品!李老二死得冤吗?不冤。
彭越等人起事之后,逐渐壮大成一支反秦的重要力量。
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坚定地站在刘邦一方。
他从侧后牵制项羽,使项羽长期陷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为刘汉开国立下了大功。
汉初名将,唯彭越与韩信齐名。
然而他的实力也给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彭越率军将项羽堵在垓下,随即破楚,立下不赏之功,他虽然获封梁王,位极人臣,却已是功高震主。
五年后,刘邦亲自追击叛臣,要求彭越出征,彭越却称病不去。
很快,有人就告发彭越谋反。
彭越向吕后求情,吕后却和刘邦一起把他算计了。
结果,彭越身受醢刑,碎尸万段,夷越宗族。
这个结局和其中的逻辑,彭越在巨野湖的那个早晨,就应该已经理解。
民间故事:龙台驸马千古恨
作者:木瓜
宋参政林存墓,俗称驸马墓,龙台驸马名闻遐迩,但知其名不知其真墓在哪里。
据民间传说,驸马林存被皇帝误杀之后,赐金头御葬,造七七四十九台墓,所以其真墓葬于何处,难以找到。
龙台村确有林存墓,在村边附近九龙山北麓,但墓在文革期间已毁,只留下墓地。
民间传说:林存中了进士之后,因年富力强,德才兼备,被宋朝皇帝招为驸马。
有一天晚上,林存与公主戏玩,自吹家乡琅岐岛有“千里花园,万亩鱼池,双龟把口,五虎守门”.自己平时:“玩龙台,睡凤窝,吃金春白米,佐银鱼干汤。
”还有:“日出西洋镜,雨落打十番”等美景,“双狮戏珠,九龙卧波,金鸡报晓,白猴镇江”等等自然景观。
公主听后不信其言,以为驸马戏弄金枝玉叶。
第二天,公主上朝奏父皇,说驸马口出狂言,大吹其家乡琅岐岛如何堂皇富丽,如蓬菜仙岛,比皇宫还胜十陪。
皇上听到驸马“玩龙台,睡凤窝”这明明是欺君之罪。
什么“千里花园,万亩鱼池”,我皇宫御花园也没有这么大,这不是蔑视皇家。
皇帝越想越气,第二天就下旨命太临到琅岐岛调查驸马有否谋反之罪。
那太临也是琅岐人,与驸马素有私怨,有一次,太临借半副銮驾回故乡琅岐岛省亲祭祖,很是威风,并在家乡办几桌酒请父老宗亲,与太临相比,十分寒酸。
龙台族人对驸马说:“太临是你奴仆,还带半副銮驾回来,文武百官个个巴结,你身为驸马,冷冷清清回乡,太临也看不起你。
”驸马道:“为官要清廉,不要讲排场而劳师动众,太临狐假虎威,我要叫他丢脸。
”随即,驸马就写了几字,叫人送到太临家中。
太临正在陪乡老族亲饮酒,见是驸马派人送信,信中叫他到龙台找驸马,有急事面谈。
太临心中不高兴,但也不能不去。
到了龙台村,驸马故意把筷子丢在桌下,太临也只好爬到桌下为驸马拣筷子,非常狼狈。
酒残席散,太临愤愤而归,从些两人结下私怨,太临一心想雪被侮辱之恨就是没有机会。
这一次,皇上命太临回乡调查驸马历史及在家乡所作所为,他非常高兴,认为雪耻的机会来了。
他回到琅岐岛玩了几天就回京,面奏皇上,说驸马林存十条大罪,诬告驸马原是海洋大盗,勾结盗贼积草存粮,招兵买马,想谋反大业,夺取大宋江山,还说驸马玩龙台,睡凤窝是存篡位之心,乃欺君之罪。
皇上以为太临与驸马同乡,不会说假话,而且皇帝最怕臣子欺君,谋反大业,就怒气冲冲,下旨叫武士抓拿驸马,推出午门斩首。
公主听说父皇要斩驸马,哭哭啼啼去找母后,皇后与公主上朝,奏请皇帝,要为驸马求情。
()皇上问公主日:“驸马对你讲的那些话是什么时候讲的。
”公主答道:“是晚上睡时戏言也。
”皇上恍然大悟,些乃冤枉。
心想,杀了驸马,不是叫自己的爱女一辈子守寡?遂下旨免死,并叫王宰相重新审理。
可是,那太临还没等午时三刻,就把驸马杀了,人头落地,无法挽回。
王宰相也是琅岐人,素来对驸马十分了解,见驸马被错杀,愤愤不平,面奏皇帝日:“驸马所言句句是真,不是欺君,更没有谋反之意。
龙台,凤窝是琅岐岛的两个村,龙台村是驸马家乡,驸马玩龙台那有什么错?而且驸马经常睡在凤窝村其舅父家中,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琅岐岛确实有双龟,五虎,双狮,九龙,金鸡,白猴等岩礁,山峰,因形像而得名,而且琅山油菜花遍地,山花盛开,好似千里花园,闽江口碧波万顷,天然鱼场,更无蔑视皇家富丽堂皇之罪。
而且,金春大米即大麦,银鱼干汤即海蜇皮,至于日出,雨落不过系自然景观罢了。
”
皇上经宰相说明,才知驸马所说的话,不是妄言,十分后悔,遂下旨将太临午门斩首。
驸马即死不能复生,可惜公主也成了寡妇,为了安慰公主,帝赐金头御葬。
龙台驸马成为千古遗恨,其故事一直流传到今。
省闽剧团还把龙台驸马故事编成闽剧演出。
民间故事:县令设宴断案
作者:陈志国
金朝时,元好问到镇平县担任县令。
他上任第二天,就遇到了一宗奇特的卖地案。
这天一大早,有人前来告状。
元好问接过状纸一看,状纸上写道:现有本县金家庄村民金二状告本村秀才金诗书,金诗书虽饱读圣贤之书,但不行圣贤之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致家道中落,沦为赖皮。
其父生前曾将村东三亩三分地以五百两纹银卖给原告金二,但其父死后,金诗书耍赖死不认账。
望大人明断是非,替小民金二做主。
元好问看罢状纸问金二:”你说金诗书父亲生前把地卖给你,可有卖地契约?”
金二连忙从怀里掏出卖地契约,交给元好问。
元好问看了一遍,见契约上卖地因由、立约日期、方位面积、证人等一应俱全,急忙令衙役传来被告金诗书。
金诗书还不知出了什么事,一到县衙大堂,对元好问轻施一礼,问:”不知大人唤生员到此有何见教?”
元好问说出金二状告他的事由。
金诗书就斯斯文文地辩解:”非也,非也,子虚乌有,子虚乌有!夫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此等下作小人之语,岂可信乎?”
元好问看着金诗书酸溜溜的作派,心中暗笑,下令金二的几位证人到堂。
在堂上,证人们都说金二状纸上说的是实情,咬定是金诗书想赖账,甚至还嘲笑金诗书,说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这块地在哪儿!
元好问眉头一皱,问金诗书:”你家的这块地究竟在哪儿?”
金诗书眼珠子翻了半天,才犹豫地说在村南。
他的话引来哄堂大笑:众乡邻全都知道,状纸上也写得明明白白,那三亩三分地在村东,金诗书却把自家的地说成了在村南,说明这小子确实是在信口胡说!
元好问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竟敢在大堂上糊弄本官!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何话说?”
元好问的惊堂木一响,吓跑了金诗书的”之乎者也”.他连忙”扑通”跪下,大呼冤枉,并结结巴巴地说出事情的始末。
金诗书从小闭门读书,中了秀才之后,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从不下地干活,全靠老父亲下地耕作养活。
金诗书还说,他听父亲说起过,邻居金二看中了他们家的三亩三分地,但老父亲一直到死都不曾变卖祖宗留下的田产。
如今这份契约一定是假的。
原告人证物证俱在,被告则大呼冤枉,至此,这宗卖地案成了棘手的”闷葫芦案”.元好问眉头紧皱,他寻思自己既名”好问”,何不问上几问?于是他命人把金诗书等人暂且带下,单单留下原告金二。
元好问客气地请金二坐下,和颜悦色地与金二拉家常。
金二见新来的县太爷没有一点官架子,预感自己不但能赢得土地,而且会赢得特有面子。
元好问与金二说东道西,净问些不相干的事儿。
突然,他状似随意地问金二:”按照当地规矩,交割地契那天你家一定吃过酒席吧?”
金二点头,说置田买地是大事,置办酒席天经地义。
元好问又问证人是否全部都请到了。
金二说:”一个都不少。
”元好问听了直夸金二办事有条有理,绝不是胡搅蛮缠、惹是生非之辈。
接着,元好问又让证人一个一个进来单独问话。
他态度和蔼、笑容可掬,都问些鸡毛蒜皮、不痛不痒的事儿。
不过所有回答,都让师爷一一记录在案。
元好问问完话,重新升堂断案。
众人突然看到,在县衙大堂正中间端端正正地摆了一张八仙桌,周围放了几把椅子。
大家都在心里犯嘀咕:莫非县太爷今天要在大堂上请客?请谁呢?
这时,元好问微微一笑,开口说话了:”本案断到这一步,已经接近尾声,真相即将水落石出。
本官今天兴致很高,特地在大堂上专设一席,款待原告、证人,大家辛苦了!”
元好问说到这里,大堂上一阵骚动,金二一帮人欢天喜地,互相道贺;而金诗书则大呼冤枉。
正在这时,只听一声惊堂木响,人们静了下来。
只见元好问霎时变了脸色,厉声对金二一帮人说道:”卖地契约上的日期,离今日不远。
原告、证人对那天酒席上的事想必记得清清楚楚。
现在就请诸位按照刚才自己说的座位入席,师爷已经记录在案,谁坐错席位,本官定公事公办,严惩不贷!”
这时大堂内外已经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好戏开始了。
只见大堂上金二一干人在那里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好不容易下了决心,却又出现了几个人抢一个座位的混乱场面。
元好问不动声色地向金二问道:”金二啊,那天你就是这样待客的?”
大堂内外响起了一片哄笑声。
金二头上早已冒出了黄豆大的汗珠子,他一看纸包不住火,连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大堂上,大呼:”老爷饶命、老爷饶命啊!”接着便招认了自己与同伙的罪行。
原来,金二早就对金诗书家的三亩三分地垂涎三尺,千方百计地想骗过来。
前些日子,他见金诗书老父亲一命归西,金诗书又昏昏然不理正事,就与一群酒肉朋友合谋,伪造了一份卖地契约。
金二本想趁着新县令刚刚到任,来个浑水摸鱼,谁知道元好问不露声色,设席问案,三问两问就使他露出了马脚。
元好问秉公依法惩办了金二一伙,也为金诗书主持了公道,现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金诗书再三谢过了元好问后,仍迟迟不肯离开大堂。
他站在大堂磨磨蹭蹭想了半天,才对元好问说:”大人断案,如日月经天,明镜高悬,使生员自愧弗如,感触良多!思虑再三,赠大人一联,望大人不吝赐教。
”接着,他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元好问有学问贵哉敏学好问。
”
元好问一笑,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金诗书喜读书惜乎饱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