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七
现代文阅读1
材料一:
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

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

“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

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

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

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

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

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

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

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
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

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

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

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

“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

然而,与“老”相对的则是“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

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

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

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

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

至此,“拙”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道”,并将“道”与“自然”联系起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

正因为“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因此,“拙”与“道”有相通之处。

“大巧若拙”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同时也反映了老子重视“质”美,欣赏深刻内蕴美的思想。

当然,“大巧若拙”的“拙”也离不开“巧”,它建立在人为之“巧”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

因此,“拙”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内蕴美,是一种“大巧”和“天巧”。

这是道家最高的审美追求。

(摘编自易菲《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认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运用线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纹,线条明快,简练自然。

C.吴鸣的《大语系列》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体现枯槁朴素之美,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

D.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人为地改变万物自身的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外在装饰与功能本体之间的关系,不应为装饰而装饰,也不能重视功能而忽视装饰,否则就会失去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

B.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寻“自然”之美,也在寻求一种对于历史性和沧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文化生活。

C.“老”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嫩”意味着活力与稚气,老境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种“拙”。

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与“拙”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视内蕴美的思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大巧若拙”中“巧”与“拙”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和“拙”是辩证的统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大巧”与“拙”相通。

B.“拙”为外在的不事修饰,是内秀的朴素表达,能体现出“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

C.“巧”和“拙”都体现出一种艺术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显现。

D.“拙”虽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但它离不开“巧”,两者之间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4.材料一从“工艺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却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5.下图为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大巧若拙”之美,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2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

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

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

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

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

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

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

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

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

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

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

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

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

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

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

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

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

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

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

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

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

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

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

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

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

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

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

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

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

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

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

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

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

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

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

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
切相关。

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

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

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

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

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

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观赏大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

B.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静虑,目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

C.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作用。

D.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C.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D.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8.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

9.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