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湖北的“古民居之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宋氏民居
位于黄沙铺镇上坳村五组。有两栋。为一连三重且连贯东西又自成一体;两栋屋内仅天井就有6个,有大小房屋32间;家祠、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以及商铺、家庭戏楼等一应俱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新颖,大石门高达4.2米,天井中有水井。据考证,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贤父子两代人遗留下来。
阮班托老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鄂东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传统民居之一。
舒家老屋:为清代建筑。为院落式、二层砖木结构民居,该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对称。
黄门张氏节孝坊屋:原址位于通山县杨芳林镇株林村。贞节牌坊屋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皇帝恩赐所建,前立牌坊后房住人,并请光绪帝亲笔题字“节孝坊”。牌楼装修装饰极具鄂东南地域文化特色。牌楼砖石仿木结构做法惟妙惟肖,同时还以五方石匾石刻镶嵌其间。
王氏老屋建于清代晚期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捲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
通山:湖北的“古民居之乡”
宝石民居群
一直以来对古民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想必是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作为祖先留存的礼物,虽然破败,却弥久愈新。它穿越历史,延续着文明传承的基因,更是后人情感记忆永恒的家园。
地处鄂赣交界处通山县作为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处,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5处。古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宗祠、寺庙、家居、牌坊等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着古代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宗教的意蕴,有较强的历史、科学、艺术和观赏价值,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二.宗祠
一般都由接孝祠、议事堂、戏楼、祭拜堂、厢楼、讲经堂、执法庭组成。宗祠既是联结宗族人员的纽带和载体,也是他们祭祖、议事、庆典、颁布实施家规的小衙门。反映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与荣辱。
程氏宗祠
闯王镇仙崖村三组.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祠堂内陈列着的宗谱,摆设着的列祖塑像,反映着程姓氏族的风雨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宗祠内张贴着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奖牌和程九佰杀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刀、长矛,成为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重要佐证。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其中有雕花戏台和两侧的观戏楼。程氏宗祠的神龛是当地所谓的“五排楼”,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辈分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三.牌坊
贞节牌坊
位于通羊镇岭下村圹下垅湾村口。牌坊座北朝南,占地约34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为四柱三门三楼式样,中间一门可出入。三个门楼分别用三层如意斗拱撑起楼檐,六条鱼尾脊。正面雕有蝙蝠图案的花砖,上层额梁上有砖雕八仙图案,下层额梁有砖雕双龙戏珠,边门额梁上砖雕丹凤朝阳。造型生动,庄重堂皇。
此外,通山县的黄门张氏节孝坊屋、舒家老屋、阮班托老屋等5栋古民居整体已迁至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畔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焦氏宗祠
位于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林场芭蕉湾村。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康熙年间拆迁易地复建,民国初年遭受火灾,大部被毁。后由族人焦兆甲领头修复,1937年告竣。祠堂进深为三重,依次梯级而建,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一进是戏台,于文革时拆毁;二进是中厅,八根木石拚接的金柱,七架抬梁式构架,高大敞亮,气势恢宏;三进是享堂(祭祀祖先的神台),穿斗式木构架,厅堂正壁设神龛,供奉着祖宗牌位。更为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的天井上建有一个亭阁式拜厅,使天井成了凹字形,拜厅单檐歇山顶,两脊翘角冲天,八卦藻井,雕龙额梁上,三只园雕龙头伸出梁外,跃跃欲飞。四层二十一副装饰性斗拱,镂雕雀替,极尽庄严豪华。民居中这种建有拜厅的实属罕见。据说拜厅源于明代芭蕉湾学子焦翕,考中了探花。由于焦翕后任高官,按清代规制,才有资格建拜厅。这栋一进三重的民居虽然几经重修,除第一重被当地改为了学校外,二三重基本保持原貌,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
西பைடு நூலகம்宗祠
位于大畈镇西泉村。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相传吴氏先祖吴怀清早年随父亲从此处迁往陕西山阳县,后朝考入仕,官至翰林院庶吉士,于光绪年间修葺。宗祠通深三重,第一重为戏台,戏台两侧为木楼,为看戏设的雅座,中间则是一个宽敞的天井;第二重则是过厅,厅前挂有“光绪庚寅恩科庶吉士钦授翰林院编修怀清立”的匾,两侧的柱上则挂有木刻楹联。过厅尽头为形似木门的影壁,里面的祖堂即为第三重,有木栅封闭,是族人祭则授福之处。
民宅
一般一进两至三重,仅设月台、厅堂、厢楼、厢房。
1.宝石民居群
位于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占地7万余平方米,宝石民居群以宝石河为中心,按先北后南的发展顺序,遗存大量明代以来各式建筑。南岸以门楼、祖祠与商贸街形成片区。北岸以单栋建筑为主,形式各异,木石装修工艺精致,建筑排列有序,卵石街巷前后错落。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它始建于明万历时期,现存有明代、清代早、中、晚和民国时期各式风格民居130多栋,有家族的宗祠、文官的府第、武将的豪宅、文人的厅堂、仕绅的宅院和贞节牌坊、秀女闺阁等。俨然一座中华古民居的博物馆。这里居民在明末极盛时达到997户,为舒氏家族的聚居地。据记载,明清两朝,这个仅有100余户的村落就考出了秀才200多人、进士举人23人,八品以上文、武职衔或封敕的官员百余人。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明代万历年间吏部给事中舒宏绪。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屋沈和下郑古民居群
位于通羊镇。两古民居群比邻,谓为“双壁”。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两处古民居内个体商业气息浓厚。集个体商业与农业于一体。
大屋沈民居群
位于通羊镇湄港村,占地约8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30余栋,以东端禾场和水塘为中心,呈环形分布,依北、东、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民居群内建筑多为硬山灰瓦顶式,砖木结构,用材粗大,装修精美,民居群内有多家当铺、茶铺等。
通山古民居大多背负青山,门前开阔,绿树掩映,溪流环绕,像一幅幅历史残卷散落在山间。
一.民居
官第
王明璠府第
位于大路乡吴田村1组(俗称畈上王湾),距县城3公里。王明璠府第又名“芋园”,有“楚天第一宅”之称,占地达1万平方米,分为老宅和府第。老宅为王明璠父亲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府第即是王明璠退官回乡后修建的,占地8800平方米。府第内仅天井就有32个,有房84间,院内还有家祠、家学。是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清朝咸丰年间开掘的“玉带河”由西向东在村庄北面穿过,前院、讲经楼、怡济药房、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牢房、戏楼、花园、荷池等建筑一应俱全。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2.长夏畈古民居群
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此古民居始建于明仁宗年代(约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建设,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是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长夏畈自清康熙年间以来,是咸宁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贸活动繁盛。畈内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长夏石板街长达600多米,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街道整体布局犹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而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及大量嵌于建筑面墙上的镂孔栓马石,再现了长夏畈昔日的繁华景象。高耸的马头墙、巨大的实木屋梁、精美的镂孔栓马石、悠长的石板商铺街,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处古民居内到处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谭氏宗祠
位于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宗祠占地2100余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宗祠座北朝南,大门顶上书有“谭氏宗祠”四字。在10余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尊“魁星点斗”的塑像。大门内是一大戏台,长20米,宽10米。台前是看戏场,地面为青石板,400多平方米,戏场两侧是20多米长的排楼与走廊相通。祠堂中厅穹顶由六根五米高的石柱支撑,拱顶,分五层塔状推进,顶层两旁凸现两个巨大的“方”字,中间雕有“寿”字和蝙蝠图案,象征“福寿如意”。后厅有八根大石柱挺立,拱顶,有七层,分正棚、偏棚,两侧各有三层巨大枕梁,分别由四只狮子扛抬。上方中间悬挂有皇上谕赐的“德隆昌灼”大匾,两旁是两个体现本祠威严的“礼”、“法”大字。后天窗两旁是嵌满人物画像的古乐楼,为族上议事和祭事奏乐之用,窗棂、横梁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天窗之后是一座八卦楼,楼下有六根石柱,同样刻有山、水、虫、鱼。最后是神龛厅,有四根柱子,据说曾摆放有皇上恩赐的龙袍、玉带。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通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0年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在此召开。“文革”时,宗祠的一部份改建成了学校.尽管谭氏宗祠已失去原有风貌,但其结构完整,保存尚好。
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虎头冲的曾家古民居群,始建于同治四年,由三幢同时代的建筑组成群落,共有房屋100余间,大小开井48个,规模宏大,颇有气势。
赤壁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长长的青石板上印着当年的轮痕,两侧的茶楼浮现着当年的繁华。赤壁羊楼洞和新店两处共有古民居300多处,保存完好的有100多处。
3.周家大屋
位于九宫山镇中港景区东南部。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年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徒于此兴建而成。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通山县中学迁址周家大屋,历时三年之久,随后国民党某军26师医院曾驻扎于此。
知识链接
鄂南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和赤壁市,其中以通山、崇阳居多。咸宁市有古民居500多处,登录了3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传统村落8处。
如通山县大路乡大夫弟(清王明璠故居,又称芋园),称为“楚天第一大夫第”,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面阔古间、进深五重,共有主居室64间,天井28个,园内生产、生活设施齐全,是湖北省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单体明清民宅,有“江南第一宅”之称。
下郑民居群
位于通羊镇李渡村,占地约1.5万平方米。现存祠堂、民居、商铺等各类建筑10余栋。房屋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以青石板街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街长80米左右,宽3-5米。据记载,下郑郑氏于明晚期定居此地。
5.王氏老屋
位于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5组。为王姓家族的聚居地,始建者王迪光,与大路乡进士王明蹯与一脉相承。据说王迪光曾是光绪年间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他耗时三年,以弟弟王迪吉的进士名义建此豪宅。王氏老屋建于清代晚期,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捲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正门上“业振琅邪”大门牌斑驳可见。祠堂上方挂的牌匾为村中进士王迪吉以清翰林苑名义赠给其祖母舒氏大婆的寿匾。历经百年风雨已残破。屋后有十余棵古枫树楮树。
位于黄沙铺镇上坳村五组。有两栋。为一连三重且连贯东西又自成一体;两栋屋内仅天井就有6个,有大小房屋32间;家祠、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以及商铺、家庭戏楼等一应俱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新颖,大石门高达4.2米,天井中有水井。据考证,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贤父子两代人遗留下来。
阮班托老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鄂东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传统民居之一。
舒家老屋:为清代建筑。为院落式、二层砖木结构民居,该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对称。
黄门张氏节孝坊屋:原址位于通山县杨芳林镇株林村。贞节牌坊屋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皇帝恩赐所建,前立牌坊后房住人,并请光绪帝亲笔题字“节孝坊”。牌楼装修装饰极具鄂东南地域文化特色。牌楼砖石仿木结构做法惟妙惟肖,同时还以五方石匾石刻镶嵌其间。
王氏老屋建于清代晚期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捲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
通山:湖北的“古民居之乡”
宝石民居群
一直以来对古民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想必是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作为祖先留存的礼物,虽然破败,却弥久愈新。它穿越历史,延续着文明传承的基因,更是后人情感记忆永恒的家园。
地处鄂赣交界处通山县作为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处,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5处。古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宗祠、寺庙、家居、牌坊等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着古代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宗教的意蕴,有较强的历史、科学、艺术和观赏价值,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二.宗祠
一般都由接孝祠、议事堂、戏楼、祭拜堂、厢楼、讲经堂、执法庭组成。宗祠既是联结宗族人员的纽带和载体,也是他们祭祖、议事、庆典、颁布实施家规的小衙门。反映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与荣辱。
程氏宗祠
闯王镇仙崖村三组.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祠堂内陈列着的宗谱,摆设着的列祖塑像,反映着程姓氏族的风雨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宗祠内张贴着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奖牌和程九佰杀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刀、长矛,成为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重要佐证。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其中有雕花戏台和两侧的观戏楼。程氏宗祠的神龛是当地所谓的“五排楼”,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辈分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三.牌坊
贞节牌坊
位于通羊镇岭下村圹下垅湾村口。牌坊座北朝南,占地约34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为四柱三门三楼式样,中间一门可出入。三个门楼分别用三层如意斗拱撑起楼檐,六条鱼尾脊。正面雕有蝙蝠图案的花砖,上层额梁上有砖雕八仙图案,下层额梁有砖雕双龙戏珠,边门额梁上砖雕丹凤朝阳。造型生动,庄重堂皇。
此外,通山县的黄门张氏节孝坊屋、舒家老屋、阮班托老屋等5栋古民居整体已迁至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畔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焦氏宗祠
位于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林场芭蕉湾村。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康熙年间拆迁易地复建,民国初年遭受火灾,大部被毁。后由族人焦兆甲领头修复,1937年告竣。祠堂进深为三重,依次梯级而建,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一进是戏台,于文革时拆毁;二进是中厅,八根木石拚接的金柱,七架抬梁式构架,高大敞亮,气势恢宏;三进是享堂(祭祀祖先的神台),穿斗式木构架,厅堂正壁设神龛,供奉着祖宗牌位。更为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的天井上建有一个亭阁式拜厅,使天井成了凹字形,拜厅单檐歇山顶,两脊翘角冲天,八卦藻井,雕龙额梁上,三只园雕龙头伸出梁外,跃跃欲飞。四层二十一副装饰性斗拱,镂雕雀替,极尽庄严豪华。民居中这种建有拜厅的实属罕见。据说拜厅源于明代芭蕉湾学子焦翕,考中了探花。由于焦翕后任高官,按清代规制,才有资格建拜厅。这栋一进三重的民居虽然几经重修,除第一重被当地改为了学校外,二三重基本保持原貌,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
西பைடு நூலகம்宗祠
位于大畈镇西泉村。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相传吴氏先祖吴怀清早年随父亲从此处迁往陕西山阳县,后朝考入仕,官至翰林院庶吉士,于光绪年间修葺。宗祠通深三重,第一重为戏台,戏台两侧为木楼,为看戏设的雅座,中间则是一个宽敞的天井;第二重则是过厅,厅前挂有“光绪庚寅恩科庶吉士钦授翰林院编修怀清立”的匾,两侧的柱上则挂有木刻楹联。过厅尽头为形似木门的影壁,里面的祖堂即为第三重,有木栅封闭,是族人祭则授福之处。
民宅
一般一进两至三重,仅设月台、厅堂、厢楼、厢房。
1.宝石民居群
位于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占地7万余平方米,宝石民居群以宝石河为中心,按先北后南的发展顺序,遗存大量明代以来各式建筑。南岸以门楼、祖祠与商贸街形成片区。北岸以单栋建筑为主,形式各异,木石装修工艺精致,建筑排列有序,卵石街巷前后错落。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它始建于明万历时期,现存有明代、清代早、中、晚和民国时期各式风格民居130多栋,有家族的宗祠、文官的府第、武将的豪宅、文人的厅堂、仕绅的宅院和贞节牌坊、秀女闺阁等。俨然一座中华古民居的博物馆。这里居民在明末极盛时达到997户,为舒氏家族的聚居地。据记载,明清两朝,这个仅有100余户的村落就考出了秀才200多人、进士举人23人,八品以上文、武职衔或封敕的官员百余人。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明代万历年间吏部给事中舒宏绪。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屋沈和下郑古民居群
位于通羊镇。两古民居群比邻,谓为“双壁”。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两处古民居内个体商业气息浓厚。集个体商业与农业于一体。
大屋沈民居群
位于通羊镇湄港村,占地约8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30余栋,以东端禾场和水塘为中心,呈环形分布,依北、东、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民居群内建筑多为硬山灰瓦顶式,砖木结构,用材粗大,装修精美,民居群内有多家当铺、茶铺等。
通山古民居大多背负青山,门前开阔,绿树掩映,溪流环绕,像一幅幅历史残卷散落在山间。
一.民居
官第
王明璠府第
位于大路乡吴田村1组(俗称畈上王湾),距县城3公里。王明璠府第又名“芋园”,有“楚天第一宅”之称,占地达1万平方米,分为老宅和府第。老宅为王明璠父亲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府第即是王明璠退官回乡后修建的,占地8800平方米。府第内仅天井就有32个,有房84间,院内还有家祠、家学。是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清朝咸丰年间开掘的“玉带河”由西向东在村庄北面穿过,前院、讲经楼、怡济药房、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牢房、戏楼、花园、荷池等建筑一应俱全。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2.长夏畈古民居群
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此古民居始建于明仁宗年代(约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建设,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是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长夏畈自清康熙年间以来,是咸宁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贸活动繁盛。畈内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长夏石板街长达600多米,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街道整体布局犹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而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及大量嵌于建筑面墙上的镂孔栓马石,再现了长夏畈昔日的繁华景象。高耸的马头墙、巨大的实木屋梁、精美的镂孔栓马石、悠长的石板商铺街,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处古民居内到处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谭氏宗祠
位于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宗祠占地2100余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宗祠座北朝南,大门顶上书有“谭氏宗祠”四字。在10余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尊“魁星点斗”的塑像。大门内是一大戏台,长20米,宽10米。台前是看戏场,地面为青石板,400多平方米,戏场两侧是20多米长的排楼与走廊相通。祠堂中厅穹顶由六根五米高的石柱支撑,拱顶,分五层塔状推进,顶层两旁凸现两个巨大的“方”字,中间雕有“寿”字和蝙蝠图案,象征“福寿如意”。后厅有八根大石柱挺立,拱顶,有七层,分正棚、偏棚,两侧各有三层巨大枕梁,分别由四只狮子扛抬。上方中间悬挂有皇上谕赐的“德隆昌灼”大匾,两旁是两个体现本祠威严的“礼”、“法”大字。后天窗两旁是嵌满人物画像的古乐楼,为族上议事和祭事奏乐之用,窗棂、横梁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天窗之后是一座八卦楼,楼下有六根石柱,同样刻有山、水、虫、鱼。最后是神龛厅,有四根柱子,据说曾摆放有皇上恩赐的龙袍、玉带。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通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0年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在此召开。“文革”时,宗祠的一部份改建成了学校.尽管谭氏宗祠已失去原有风貌,但其结构完整,保存尚好。
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虎头冲的曾家古民居群,始建于同治四年,由三幢同时代的建筑组成群落,共有房屋100余间,大小开井48个,规模宏大,颇有气势。
赤壁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长长的青石板上印着当年的轮痕,两侧的茶楼浮现着当年的繁华。赤壁羊楼洞和新店两处共有古民居300多处,保存完好的有100多处。
3.周家大屋
位于九宫山镇中港景区东南部。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年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徒于此兴建而成。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通山县中学迁址周家大屋,历时三年之久,随后国民党某军26师医院曾驻扎于此。
知识链接
鄂南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和赤壁市,其中以通山、崇阳居多。咸宁市有古民居500多处,登录了3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传统村落8处。
如通山县大路乡大夫弟(清王明璠故居,又称芋园),称为“楚天第一大夫第”,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面阔古间、进深五重,共有主居室64间,天井28个,园内生产、生活设施齐全,是湖北省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单体明清民宅,有“江南第一宅”之称。
下郑民居群
位于通羊镇李渡村,占地约1.5万平方米。现存祠堂、民居、商铺等各类建筑10余栋。房屋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以青石板街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街长80米左右,宽3-5米。据记载,下郑郑氏于明晚期定居此地。
5.王氏老屋
位于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5组。为王姓家族的聚居地,始建者王迪光,与大路乡进士王明蹯与一脉相承。据说王迪光曾是光绪年间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他耗时三年,以弟弟王迪吉的进士名义建此豪宅。王氏老屋建于清代晚期,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捲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正门上“业振琅邪”大门牌斑驳可见。祠堂上方挂的牌匾为村中进士王迪吉以清翰林苑名义赠给其祖母舒氏大婆的寿匾。历经百年风雨已残破。屋后有十余棵古枫树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