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江苏南通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江苏南通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1953年,河南安阳股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83座有殉贝。
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
这说明当时()
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
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
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
D: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
【答案】C
【解答】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
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排除。
故选C。
第2题.
如表是某学生整理的数据,不能用此来研究的主题是()
A: 无为到有为
B: 与民休息
C: 轻徭薄赋
D: 文景之治
【答案】A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景帝时的赋税和徭役均有所减轻,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所以B、C、D均可以作为研究的主题,不合题意。
材料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故A不能作为研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选A。
第3题.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统计表。
据此可知()
时期战国西汉唐南宋清
城市化率15.9\% 17.5\% 20.8\% 22.0\% 6.9\%
A: 清代城市化进程出现倒退
B: 清代农业经济高度繁荣
C: 农业的繁荣不利于城市化
D: 古代城市化率逐年上升
【答案】B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清朝城市化率最低,说明清朝总人口较多,经济高度繁荣,故B项正确。
A项中的倒退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农业的繁荣有利于城市化,故C项错误。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城市化率在下降,故D项错误。
第4题.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B: 宋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唐代君主权力不受制约
【答案】B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谏官主要是针对皇帝,排除。
B.从材料可以看出,宋朝的谏官主要是针对官员,不敢再针对皇帝,这明显体现了宋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正确。
C.材料看不出进谏的官员向谁负责,排除。
D.唐朝君主权力受到进谏官员的制约,排除。
故选B。
第5题.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答案】B
【解答】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B项正确;
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
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
故选B。
第6题.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
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
以上历史现象本质上说明()
A: 诸侯势力日渐强大
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D: 天子册命控制诸侯
【答案】B
【解答】A.诸侯势力日渐强大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表现,排除;
B.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的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正确;
C.诸侯争霸战乱频繁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表现,排除;
D.战国时期周王已经无法控制诸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第7题.
1915年,陈独秀撰文表示: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
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
A: 法律应保障个人自由平等权利
B: 借鉴苏联的经验以实现自由平等
C: 实行分权制衡以维护宪政成果
D: 实现主权在民必须根植中国传统
【答案】A
【解答】从材料中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可以概括出材料的核心思想:人权包括平等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体现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信息,也没有体现与宪政关联的信息,因此B项不合题意,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苏联经验的信息,因此C项不合题意,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有关中国传统的信息及其与实现主权在民关系的信息,因此D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第8题.
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判断该时期()
A: 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B: 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
C: 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D: 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
【答案】B
【解答】从材料中1843年与1893年城市化比较来看,地域间差异不断扩大,故A 项错误;
材料表明长江下游中国城市化比率从1843年到1893年领先其他地区,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故B正确;
材料表明我国中国城市化比率总体较低,故C项错误;
材料中中国北部城市化比率与长江上游相当,故排除D。
故选B。
第9题.
一份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写到: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经过建国三十二年来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的反复比较,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思考和总结,全党同志和我国各族爱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是大大地提高了。
该文献是()A: 《论十大关系》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案】D
【解答】
第10题.
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国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地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解答】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国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这说明中国社会生活向近代化的转变。
第11题.
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 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 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C: 小平南巡,改革深化
D: 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答案】C
【解答】八五期间的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所以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C项。
故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第12题.
下图所示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目录(部分)。
据此推断横线处最适合填写()
第一编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古代西亚文明第二章_____________
第三章古代印度文明第四章古代中华文明
第五章古代希腊文明第六章古代罗马
A: 古代巴比伦文明
B: 古代阿拉伯文明
C: 古代爱琴海文明
D: 古代埃及文明
【答案】D
【解答】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马克垚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以国家或地区名称来命名的,第一章是古代西亚文明,第三章是古代印度文明,第四章是古代中华文明,第五章是古代希腊文明。
由此可知,前四章讲的是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因此第二章是古埃及文明,故D项正确;
古代巴比伦文明、古代阿拉伯文明属于古代西亚文明的一部分,故AB两项错误;
古代爱琴海文明属于古代希腊文明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
故选D。
第13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的疾病、工伤和养老提供保障。
由此可知,德国政府试图()
A: 争取民心,促进德国统一
B: 恢复生产,刺激社会消费
C: 缓解矛盾,改善工人生活
D: 扩军备战,鼓励工人参军
【答案】C
【解答】材料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的疾病、工伤和养老提供保障体现的是德国政府对下层民众生活的照顾,主要是为了缓和矛盾,改善工人的生活,故C正确;
此时德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
其余B、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C。
第14题.
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
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
()
A: 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 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
C: 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D: 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答案】B
【解答】依据材料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这场战争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得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故B项正确;
A项是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征,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这场战争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故C项错误;
D项发生在一战后,即国际联盟的建立,排除。
故选B。
第15题.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4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这三次工人运动()
①体现了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②都以暴力革命方式打击资产阶级统治
③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④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之必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答】
第16题.
下表为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反映了()
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3年 5.5\% 47.2\% 48.3\%
1963-1967年 3.3\% 43.5\% 53.2\%
A: 不断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 消费水平提高促使消费结构变化
C: 借战胜国地位不断扩大国际市场
D: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答案】B
【解答】A.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A项错误.
B.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二战后,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表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造成的,故答案为B项.
C.材料反映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国际市场关系不大,C项错误.
D.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2.论述题
第17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发展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答案】认识: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科举取士把选拨人才与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从而扩充了官僚队伍。
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从而推动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图示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结合所学可从科举制推行及其影响提出见解,如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然后结合科举制推行的积极影响分析说明即可。
也可从其他选官制度提出见解,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材料分析题
第18题.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其特征有:新
(近代民族主义)旧
(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
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
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
……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
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
【答案】
(1)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
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解答】
(1)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第二小问的因素,结合所学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和时间,结合17、18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史实解答即可。
第二小问的差异,对比材料一、二从时间、内涵分析差异即可。
第三小问的原因,结合近代中国时代特点分析即可。
第19题.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失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一论断,谈一谈你有哪些历史依据。
【答案】举例:
观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依据: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中国由封建主权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开始。
【解答】
第20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
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圈地运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
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
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
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
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项政策在当时发挥的作用。
【答案】
(1)做法: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3)背景: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激增,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土地改革后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部分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抢购粮食。
作用:有利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市场秩序;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推动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解答】
(1)做法,根据材料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可归纳出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根据材料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可归纳出重视粮食生产;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可归纳出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根据材料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可归纳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根据材料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可归纳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2)根据材料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可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根据材料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可归纳出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物种交流;根据材料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可归纳出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3)背景,根据材料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可归纳出城市人口激增,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根据材料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可归纳出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根据材料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可归纳出部分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抢购粮食;根据材料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作用,结合上述分析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作用可从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市场秩序、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