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第章-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下列不利于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举措是( D )
A.发达国家采取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发展中国家采取限制人口生
育的政策
B.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沼泽地 C.我国城乡养老体系日趋完善
D.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我国南方地区农业在提高单产的同时还应
因地制宜地扩大耕地面积
读“某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完成7~9题。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 出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消费 方式
文明 标准
时间 尺度 空间 尺度
传统发展观
提倡高消费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 要考虑经济利益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 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 的发展方式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 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 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原则 共持公 同续平 性性性 原原原 则则则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环经济的是( B )
解析:A图显示稻鱼共生模式,既增加了稻米和鱼的生产,又减少除草 剂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废弃物的排放,属于循环经济模式;B图显示 共享单车经济的运作模式,既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没有减少 废弃物的排放,不属于循环经济模式;C图显示的是城市垃圾的综合 利用,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属于循环经济模式;D图显示的是海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消耗,属于 循环经济模式。故选B项。
D.①③④
9林草植被在该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B )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10(2018·天津卷)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 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 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
境
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 坏
观
弃物。
人地相互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 协调人类
新 的 环
平衡与协 的关系,尊重环境发 与环境的 调,“天 展的客观规律,认真 平衡,实
境 人合一” 研究、谨慎而合理地 现可持续
观 或“人地 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发展
归一”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 说明:
人类向自然环境无休止地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短缺乃至枯竭。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 关系?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 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 应怎样做?
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 利益。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关于下图所示的经济发展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C )
A.能加速资源的利用 B.能加剧生态破坏 C.能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D.没有尊重与善待自然 第3题,图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目标指导下 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食品、绿色消 费、绿色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绿色GDP等),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
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
地……”
——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
(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
造成怎样的后果?
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 产
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生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 农态
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 业农
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业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传统的环境观
新环境观的逐步形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
釆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 作用微弱。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 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 速激化。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 科学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4.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环境观要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实 现可持续发展,即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发展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 目标 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增长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 方式 出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 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 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的措施有( D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的措施,并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 思想。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 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会减少粮食总产量;工业和生活污 水不能直接灌溉农田。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 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 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1材料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是( B )
A.对立 B.统一和谐 C.征服自然 D.崇拜自然
2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D )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十分和谐 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④可 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困境是( C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益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
制,自然生态日趋改善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人类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历程,认为可取的发展模式是(D )
A.先污染后治理 B.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量 C.边污染边治理 D.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完成第12~13题。
1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 主要原因是( A )
新的环境观: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和基本思想
概
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 要发展 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容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 力
鼓励经济增长
基本思想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地荒漠化。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
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 境观指导下行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 境问题? 传统的环境观。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 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7图示农业生态模式在我国最适用的地区是( B )
A.西北绿洲地区 B.南方低山丘陵区C.东北平原及山地D.华北平原
8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过程离不开沼气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沼气
的好处有( A )
①解决农村燃料问题 ②实现有机质还田 ③将污染物资源化
④解决畜牧业的饲料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16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 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 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 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 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
A.冬季太冷,鱼类很少
B.为本区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一项措施
C.每年冬季有很多鱼类在此过冬,保护珍稀鱼类不减少
D.冬季市场上对鱼的需求量小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
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
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 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也称自然观, 或人地关系论。
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
环境观 核心思想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 统 环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资源短缺、 征服自然 不断增强,从环境中 环境污染 人地对立 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 和生态破
项目
定
义
循环 经济
①资源得以再生 ②综合效益突出 ③实现良性循环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 清
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到最小,又能充分满 工洁
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 业生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D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陡坡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4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部分水域实施为期半年的禁港休渔,
其目的是( B )
科学发展观
提倡适度消费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 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 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强调代际公平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 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人 教 版 高 中 地理选 修第章 -解决环 境问题 的基本 思想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活 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 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2018年世界地球 日的主题为“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根据这段材料,完成 第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