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楔带-最新国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楔带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齿楔带(以下简称带)的型号、标记、尺寸、带长测量、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附录A规定了R12M测量带轮齿槽尺寸。
本文件适用于一般工业用齿楔带传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931.1带传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6931.2带传动术语第2部分:V带和多楔带传动
GB/T6931.3带传动术语第3部分:同步带传动
GB/T24619同步带传动G、H、R、S齿型曲线齿同步带与带轮
GB/T10716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6931.1、GB/T6931.2、GB/T6931.3界定的有关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型号及标记
4.1型号
带的一面为曲线齿同步带,分为H、R、S三种齿型,H、S齿型分为8mm、14mm两种节距,R齿型分为8mm、12mm、14mm三种节距;带的另一面为多楔带,分为PK、PL两种型号,结构见图1。
标引序号说明:
图1
带的结1——带齿;2——带楔;3——芯绳;4——齿布。
构
4.2
标记
带的标记由节线长、齿型、带齿节距、楔数和多楔带型号组成。
示例:
1760R 8M 12PK
5尺寸5.1带齿尺寸5.1.1
H 型带齿尺寸
H型带齿尺寸见图2和表1。
标引序号说明:h t ——齿高;
P 1、P 2、P 3、P 4——坐标点;r a ——齿顶圆角半径;r r ——齿根圆角半径;P b ——带齿节距;a ——节线差。
图2H 型带齿
多楔带型号楔数
带齿节距,mm 齿型节线长,mm
表1H型带齿尺寸型单位为毫米
号带齿节距
P b
齿高
h t
P1
(X,Y)
齿根圆角
半径
r r
P2
(X,Y)
P3
(X,Y)
齿顶圆角
半径
r a
P4
(X,Y)
节线差
a
H8M8 3.38(-3.30,
0.00)
0.76
(-2.55,
-0.65)
(-2.47,
-1.17)
2.59
(0.00,
-3.38)
0.686
H14M14 6.02(-5.78,
0.00)
1.42
(-4.36,
-1.29)
(-4.30,
-1.97)
4.46
(0.00,
-6.02)
1.397
5.1.2R型带齿尺寸
R型带齿尺寸见图3和表2。
标引序号说明:
h t——齿高;
2β——齿形角;
S——齿根厚;
P b——带齿节距;
r r——齿根圆角半径;
a——节线差。
图3R型带齿
表2R型带齿尺寸单位为毫米
型号带齿节距
P b
齿高
h t
齿根圆角半径
r r
节线差
a
齿形角
2β
齿根厚
S
C1
R8M8 3.25 1.000.68632° 5.490 1.0954 R12M12 4.80 1.10 1.02032°7.3860.9750 R14M14 6.13 1.75 1.39732°9.6100.6250 5.1.3S型带齿尺寸
S型带齿尺寸见图4和表3。
标引序号说明:
h t——齿高;
P b——带齿节距;
S——齿根厚;
r a——齿顶圆角半径;
r bb——顶部半径;
r r——齿根圆角半径;
a——节线差。
图4S型带齿
表3S型带齿尺寸单位为毫米
型号带齿节距
P b
齿高
h t
齿根圆角半径
r r
顶部半径
r bb
齿顶圆角半径
r a
齿根厚
S
节线差
a
S8M8 3.050.80 5.200.8 5.20.686 S14M14 5.30 1.409.10 1.49.1 1.397 5.2带楔尺寸
带楔截面尺寸见图5和表4。
Y部放大:带楔顶允许形状Z部放大:带楔底允许形状标引序号说明:
1——可选用平的楔顶;
2——带楔底可在此范围内任意选用;
h o——带背厚;
h t——齿高;
h r——楔高;
P b——带齿节距;
α——楔角;
a——节线差;
h——带厚;
r b——楔顶半径;
r t——楔底半径。
图5带楔截面
表4带楔截面尺寸单位为毫米
名称
型号
PK PL
楔间距P b 3.56 4.7
楔顶半径r b(最小值)0.50.4
楔底半径r t(最大值)0.250.4
楔角α40°40°
楔高h r(近似值) 2.4 3.8
带背厚h o(近似值) 4.57
带厚h h=h t+h o
5.3带长
带长以同步带一面的节线长表示,其带长及极限偏差见表5。
表5带长度单位为毫米
节线长
L p极限偏差
齿数
8M12M14M
968~1200±0.76121~15081~10070~85 1204~1440±0.81151~180101~12086~102 1442~1760±0.86181~220121~146103~125 1764~2000±0.91221~250147~166126~142 2002~2100±0.97251~262167~175143~150 2104~2450±1.02263~306176~204151~175
2456~2600±1.07307~325205~216176~185
2604~2800±1.12326~350217~233186~200
2808~3150±1.17351~393234~262201~225
3152~3500±1.22394~437263~291226~250
3504~3600±1.28438~450292~300251~257
3608~3850±1.32451~481301~320258~275
3856~4400±1.42482~550322~366276~314
4408~4578±1.46551~572368~381315~327
4584~4956±1.52573~619382~413328~354
4960~5320±1.58620~665414~443355~380
5328~5740±1.70666~717444~478381~410
5744~6160±1.82718~770479~513411~440
6168~6860±2.00771~857514~571441~490
5.4带长测量
5.4.1测量装置
测量装置见图6,由两个相同直径的带轮、测量力施加装置和中心距测量装置组成。
两带轮均可自由转动,其中一个带轮的轴支架固定,另一个带轮的轴支架可沿两带轮中心连线移动。
带轮型号应与测量带型号相同,测量用带轮参数见表6,具体尺寸要求应符合GB/T24619和附录A中R12M测量带轮齿槽尺寸的规定,测量力见表7。
标引符号说明:
F——测量力;
C——中心距。
图6测量装置简图
表6测量带轮参数单位为毫米
型号齿数Z节圆周长C p外径d o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H8M3427285.209±0.0130.0130.025
R8M
S8M
R12M38456143.109±0.0200.0130.042 H14M
40560175.460±0.0250.0130.051 R14M
S14M
表7带的测量力
楔数
型号
H8M、R8M S8M R12M H14M、R14M S14M PK PL PK PL PK PL PK PL PK PL
测量力/N
8710970118016207301130780124016402250 98101100135018608901340960148018802580 10910123015302090105015501140172021202910 111010137017002330120017501320196023603240 121110150018802580136019601500220026103580 131210163020602820151021601680244028603920 141310177022403070167023701860267031104270 151420190024203320183025802040291033604620 161520203026103580198027802230315036204970 171620217027903830214029902410339038805330 181720230029804090230031902590363041405690 191820243031704350245034002770387044106050 201920257033604620261036102950411046706410 212020270035504880276038103130435049406780 222120283037505140292040203310458052107150 232220296039405410308042303490482054807520 242320310041405680323044303670506057507890 252420323043405950339046403850530060208270 262520336045306220354048404030554063008650 272630350047306500370050504210578065809030 282730363049306770386052604400602068609410 292830376051407050401054604580626071409800
3029303900534073304170567047606490742010180 5.4.2测量程序
将带安装在测量装置的两带轮上,施加规定的测量力,将带至少转动两圈以上,使带齿与轮齿啮合良好并使测量力均匀分配在带的两边。
再使带至少转动一圏,测出两带轮之间的中心距。
并按式(1)计算带的节线长L p。
L p=2C+C p (1)
式中:
C——中心距,mm;
C p——带轮节圆周长,mm。
6技术要求
6.1物理性能
带的物理性能见表8,表中拉伸强度值为环形带数值,非环形拉伸强度值为其二分之一。
表8带的物理性能要求
项目名称
型号
H8M、R8M、S8M R12M H14M、R14M、S14M
拉伸强度/(N/mm)≥750≥850≥900齿体剪切强度/(N/mm)≥60≥80≥90 6.2耐低温性能
带经低温性能试验后,带体不允许出现裂纹。
7试验方法
7.1带的拉伸强度按GB/T1071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1的要求。
7.2带的齿体剪切强度按GB/T1071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1的要求。
7.3带的耐低温性能按GB/T1071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6.2的要求。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R12M测量带轮齿槽尺寸
A.1R12M测量带轮齿槽尺寸
R12M测量带轮齿槽尺寸见图A.1和表A.1。
标引序号说明:
1——带轮外径;
2——带轮节径;
r t——齿根圆角半径;
R D——齿槽底圆半径;
a——节线差。
图A.1R12M测量带轮齿槽
表A.1R12M测量带轮齿槽尺寸单位为毫米
型号齿数GH X A K 齿顶圆角半径
r t
齿槽底圆半径
R D
节线差
a
R12M38 4.95 1.5750.905 1.2029.00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