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胡适《我的母亲》专项测试同步训练5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胡适《我的母亲》专项
测试同步训练
2020.03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
B.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贷款消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寅吃卯粮也成为一种时尚。
D.类似"临时人员"参与执法,不仅容易导致执法事故频发,而且还容易造成责任界限模糊不清,一些恶性执法案件往往被推给"临时人员"而一推了之。
郑州警方为改善治安状况,如此"病急乱投医",其治安状况即便暂时有所好转,能否保持"长治久安",也实在是一个大疑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孙逊
⑴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
举凡文化,写的、画的、说的、唱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
”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
⑵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
相适应的。
历史上,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在改革开放后,它首先恢复了“通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魅力,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的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⑶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放的视野。
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
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
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这个码头,是名副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⑷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
在这座码头上,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的胸怀要更加宽广。
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
⑸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
团体来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海留住了鲁迅。
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的辉煌。
同样,海上画派的崛起,也是和当时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有关。
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果我们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培养和拥有各个文化领域众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
这里,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选自2007年11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码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码头”是指各种文化和文明、各种艺术门类在这里崭露头角,寻求发展,并交汇、交流、交融的地方。
B.“文化码头”在上海形成,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段曲折,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C.“文化码头”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为上海自身文化繁荣,从而吸引了各地区、各门类的文化在此长期交汇、融合。
D.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比历史上的“文化码头”更大、更深,承载的分量和责任更重,内涵更丰富,更具开放性。
2.下面的理解与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是其作为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的再现,同时,也适应了它现实发展的需要。
B.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是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
C.在商业繁荣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码头”的再现并辉煌,上海将最终建没成为世界文化名都。
D.真正的文化大都市和历史上“文化码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没有了小剧团、小戏班等纯娱乐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精英高雅文化。
3.作者在第⑥段分别写到鲁迅、吴昌硕、任伯年和姚明、刘翔这两类人物,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
4.从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设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支希望的蜡烛。
在风雨飘摇的夜晚,当你忧伤、气馁,甚至感到有些绝望时,不妨激活自己,点亮心烛。
B.金岳霖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C.在职场里竞争有时候机会很多,有时候却机会不等人,如果老是瞻前顾后,高不能攀,低又不就,可能会坐失良机。
D.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有人评价颔联“十字咏尽秋日佳趣”。
如何理解这样的评价?(2)结合颈联理解诗人因何而“黯然”?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D(A因人成事:因,凭借、依靠。
人,别人。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含贬义。
也表示自谦。
B久假jiǎ不归:假,借用。
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C寅吃卯粮:指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
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D病急乱投医:病情危急不管医术好坏就去就诊。
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
)
2, 1.C (因果关系倒置)
2.D(绝对化,第三段后三行)
3.同:写这两类人是为了说明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不同:写前者是强调必须能吸引和留住大批外来的一流人才,写后者是为了说明必须培养大批本土的优秀文化人才。
4.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能够包容各种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存在;要有足够大的胸怀,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优秀的本土人才,留住一流的外来人才;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
3, C(C.①形容办事谨慎,考虑周密。
②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此处用②项意义,符合语境。
A形容形势不稳定。
望文生义。
B“不知所
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
D“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
贬义。
)
4, (1)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
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2)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
表达诗人憎恨与世同流、苟且度日的生活,向往躬耕田亩、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