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分析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①______。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②______。

2.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③______。

3.时间
节气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④____________
冬至日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⑥______ 极点
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⑦________分割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某点所处的纬线上,昼弧长,夜弧短,则该点⑧__________;反之则⑨__________。

2.变化规律
(1)赤道地区:全年⑩__________;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⑪______、⑫______现象。

(2)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北半球⑬______。

(4)二分日前后:全球各地⑭__________,均为⑮______小时。

三、季节更替
1.原因:⑯____________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2.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
(1)低纬度地区⑰__________,季节更替现象⑱________。

(2)高纬度地区⑲__________。

(3)中纬度地区⑳______更替明显。

3.季节划分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起点来划分。

(1)中国传统四季划分:以○
(2)气候统计工作中(北半球)的划分
22________月,每三个月一季。

夏、秋、冬依次类推。

北半球春季:○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23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1月10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据此完成1~2题。

1.胡锦涛主席出访期间,地球的位置最接近上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出访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正( )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没有变化 D.先大后小
考查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据此回答3~4题。

3.元旦这一天,下列各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厦门 D.海口
4.厦门市在下列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 )
A.5月1日 B.8月1日 C.11月1日 D.3月1日
考查点3 季节更替
夏季(5~9月底) 冬季(10月至次年4月底) 上午9:30~13:30 上午10:00~14:00
午休午休
下午16:00~20:00 下午15:30~19:30
A.沈阳 B.西安 C.乌鲁木齐 D.武汉
6.该城市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日地距离的变化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地球上各地正午日影偏向的规律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

据此回答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方法技巧
(1)赤道上:半年正午日影偏南,半年正午日影偏北。

(2)北回归线上:除夏至日太阳直射外,一年中其余时间正午日影都偏北,南回归线上与之相反。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都偏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与之相反(极夜除外)。

方法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的光照情况。

(2)此时A 点是________时,A 、B 、C 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

(3)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

(4)C 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D 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

方法技巧
(1)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如下所示:
3月21日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9月23日
(2)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南半球反之。

(3)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4)同一纬度地区,以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自里向外依次为60°、30°、0°,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比较( )
A .此时,与乙地同一条纬线上的地区太阳高度相等
B .这一天乙地比甲地晚见到日出
C .这一天四地同时位于晨线上
D .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丁地
2.6月22日,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顺序是( )
A .乙>丙>甲
B .甲>乙>丙
C .乙>甲>丙
D .甲>丙>丁
3.从A 地到B 地的最短航线是( )
A .自西向东
B .先向北,再向南
C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图回答4~5题。

4.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
5.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
2010年,常州地区(约31°N,东八区)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月13日上午10时收看在加拿大温哥华(约49°N,西八区)举行的冬季奥运会直播。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6~8题。

6.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和距离2月13日最近的分别是( ) A.A和C B.A和D C.C和D D.B和C
7.当小明从电视中看到冬奥会开幕时,温哥华所在时区的区时是( )
A.2月13日18时 B.2月12日18时
C.2月13日17时 D.2月12日17时
8.下列关于“2010年2月13日”常州和温哥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州昼长比温哥华短
B.常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温哥华小
C.两地昼长都逐渐变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读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MPN为______线,其中MP是______线,PN为______线。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4)M点昼长________小时,P点夜长________小时。

(5)M、N、P、Q四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是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正午②90°③递减④南半球各纬度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⑥赤道⑦纬线圈⑧昼长夜短⑨昼短夜长⑩昼夜平分⑪极昼⑫极夜⑬相反⑭昼夜平分⑮12 ⑯太阳直射点⑰全年皆夏⑱不明显⑲全年皆冬⑳四季○2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223、4、5 ○23相反
基础达标练
1.A [11月份,地球正向冬至点靠近。

]
2.B [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方向移动,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 3.D [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在地球上越靠南,白昼越长。

四地中,海口位置最靠南,所以其白昼最长。

]
4.B [厦门市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应为距离二至日最近的一天,所给的四个选项中,B项8月1日距夏至日最近。

]
5.C [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大约相差两个小时,因此当地经度约为90°E,据此可知应为乌鲁木齐。

]
6.A [季节不同,昼夜长短就不一样,乌鲁木齐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方法技巧练
1.C 2.D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依据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准确判断四地所在的纬度。

第1题,由图中可知①地的正午太阳方向半年在北方,半年在南方,且有太阳直射,应为赤道地区;②地正午太阳方向一直在北方,且有太阳直射,说明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同理③地在北回归线上;④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方向一直在南方,故④地在北极圈上。

只有③地可能反映我国的情况,故选C。

第2题,由第1题可知,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当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故选D。

]
3.(1)6 22 (2)15 C 12 (3)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4)12 0
解析从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此图所示的范围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此图表示的是6月22日前后的光照情况。

此日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E点所在经线为18时,可推算A点的时间为15时,C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夜长为12小时,D点位于北极圈上,故夜长为0小时。

综合提升
1.D [此时太阳直射15°S,甲、乙、丙、丁四地纬度高低排列为丁>甲>丙>乙。

所以丙地的线速度比甲地小,丁地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大,乙地昼长大于甲地,先看到日出,这一天四地不会同时位于晨线上。

]
2.C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结合第1题可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
3.C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指通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的长度。

]
4.A 5.C [据图可以看出,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从所在地的南方,说明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为③②①。

]
6.C [根据图示的极昼极夜和地球公转方向即可判断。

]
7.B [东八区的区时是2月13日10时减去16小时等于2月12日18时。

]
8.D [2月1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离太阳直射点越近越大,越远越小。

]
9.(1)南东南12 22 (2)晨昏晨昏(3)23°26′S,45°E冬至17 (4)12 0 (5)Q>M=N>P
解析第(1)、(2)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可知中心为南极点,MPN为晨昏线,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MP为晨线,PN为昏线,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为极昼可
知为12月22日前后,根据自转方向可知P点在N点东南方向。

第(3)题,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可推出北京时间是17时,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第(4)题,M点在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P点位于南极圈上,此时处于极昼期,夜长为0小时。

第(5)题,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距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从图中四点位置,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Q>M=N>P。

教材P21思考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我们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若你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则太阳直射点位于你所在纬度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最小时仍是冬至日。

教材P23思考
地球的自转形成日,公转形成年。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由于不同历法中的年和月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协调年和月之间的相应关系,历法中年和月
历法年月
古埃及历

365天1年12个月,每月30天,多余5天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罗马历法(公历) 365天
1年12个月,其中11个月有30天或31天,还有1个月只有28天
或29天(闰年)
中国农历360天1年12个月或13个月(闰月),每月29天或30天
23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

而太阳日则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自转了360°59′,所以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

2.
3.解释昼夜更替形成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不同含义。

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特点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运动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应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入手,分析其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及变化趋势。

4.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直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二者共同影响地面的热量状况,因而成为季节更替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