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浪之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浪之歌》教课方案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胡良华
【教材剖析及设计思想】
散文诗的教课跟诗歌教课同样,向来是初中以致高中、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课
的难点。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另类,是艺术中的艺术,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人类
智慧的顶峰之一。

之因此这样说,是由于诗歌奇异的表达方式,它不写实,它
充满想象,浪漫的想象,它所创造出来的奇异的灿烂的世界直指人心。

“鹤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手可摘星斗”“雪花大如席”,凡此各种,在现实世界是不行能存在的。

就好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用文字创造的崭新的审美的存在。

而这类创造,是诗人火热感情的独到表达,是对人性、人情、人间的深刻意会与
感人。


散文诗不一样与散文,也不一样于诗歌,却又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它追求叙事描绘的完好性,从表达目的来看却有着激烈的抒怀性,再从表达形式上看,讲究诗一般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

它有着奇异的想象,有着高度的抽象与归纳,更有灼烈的感情元素。

散文诗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着抒怀诗的内容。

七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接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对散文诗有着必定的感知。

《浪之歌》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是该册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在《浪之歌》从前,该单元还学习了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巴金的《日》和《月》、高尔基的《海燕》,对散文诗的基本特征应该有了基本的认识。

因此,《浪之歌》的主要教课内容应该在散文诗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挖它的独到性,领会它与其余散文诗的不一样之处,感悟它的高明,从而指引学生获取文学阅读的欢乐的审美感觉。

【教课内容】
⒈作者化身为物,借助物象抒发情怀的写法。

⒉象征的手法在这首散文诗中的作用。

⒊认识诗歌的虚构化的内容而又详细化的形象。

⒋诗歌语言的特质:押韵、排比、拟人、形象性、抒怀性。

⒌认识纪伯伦的有关资料,从而理解这首散文诗所表达出来的诗人对祖国
的复杂感情:火热地爱恋着祖国却又被祖国拒绝,不被祖国采取却对人间万物充
满慈祥。

21· cn· jy ·com
【教课目的】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天量课件、教课方案、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⒉经过怀疑,指引学生研究诗歌中的矛盾:相亲相爱却又相分相离;合为一
体却不可以过分火热;爱恋情人却又仁爱众生;万物熟睡而“我”通宵不寐。

⒊经过认识纪伯伦的平生,理解诗歌内容上的这类矛盾,运用“象征”的知识,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领会诗人化身为物的高明的表达手段。

【教课要点】
⒈诗歌的语言特点。

⒉化身为物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⒊领会纪伯伦独到的爱国感情。

【教课方法】
⒈以朗读法感觉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感情美。

⒉以怀疑研究法来理解诗歌象征的手法和化身为物的写法,从而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世界。

【教课课时】 1 课时达成。

【教课方案】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有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 (法 )波德莱尔、 (印度 )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月起影响过我国许多作家。

从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日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二、复习旧知:请学生说说对散文诗的认识,教师适合增补,使学生形成
2·1 ·c·n· j· y
较为完好的对于散文诗的知识系统。

【根源: 21·世纪·教育·网】
三、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熟习文本以后集体朗诵课文,再听老师范读,在老师的示范下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领会朗诵的语音、语调、语气,既熟习课文内容,又经过朗诵,初步感知诗人的感情,以后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论,理解诗歌的语言之美。

⒈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
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第五段:舞、露;生、赠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天量课件、教课方案、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第七段:活、作。

⒉诗歌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 (学生自己圈点标注) ,互相沟通增补,鉴赏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⒊诗歌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语句 (学生自己圈点标注) ,互相沟通增补,鉴赏诗歌语言的节奏美。

⒋诗歌中运用了描述表达方式的语句 (学生自己圈点标注) ,互相沟通增补,鉴赏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四、研读课文,研究文中的矛盾之处。

⒈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形象, 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议论后沟通讲话, 教师点拨、归纳)。

⑴海浪与海岸:情人关系。

⑵海浪与佳人鱼、有情人、礁石、落水者、美女丽人:人人间的守卫者。

⒉进一步研究这些形象间的关系(学生小组合作议论后沟通讲话, 教师点拨、归纳)。

海浪与海岸: 相亲相爱却又相分相离; 合为一体却不可以过分火热; 爱恋情人
却又仁爱众生;万物熟睡而 “我”通宵不寐。

⒊如何理解这类关系呢?请联系纪伯伦的平生资料加以剖析。

教师增补资料: 《黎巴嫩文坛宠儿 —— 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 (1883~ 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

著有散文诗集 《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含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此中两首。

(另三首是 《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 )他的散文诗充满浓烈的诗情和深刻的真理,与印度诗人 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 “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

21·世纪 * 教育网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灿烂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流浪失所、痛失亲人、
爱情曲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乡的秀美风光给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耐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 他随母亲去美国, 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贫穷的生活。

1898 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认识阿拉伯社会。

1902 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
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

1908 年,他获取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
获取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予指点。

21*cnjy*com
2-1-c-n-j-y
www-2-1-cnjy-com
21 世纪教育网版权全部
1911 年他返美后长久旅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外侨
文化潮流。

当他感觉死神将临,信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焚烧得更为灿烂,遂不管
病痛,整天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根源: 21cnj*y.co*m 】
思虑:
⑴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增添修饰语,说一
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忱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非常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和善的浪
痴心的浪缠绵的浪率性的浪等【出处: 21 教育名师】
⑵海浪唱出了如何的歌?(区分构造 )
1—4 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离的火热恋歌;
5—7 节:人人间的守卫者,唱出宽广广博的情歌。

⑶海
浪是一种如何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同样吗?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天长地久”等等 .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对比,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
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卫者。

⑷“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

”“我的生活”、“我终生的工作” 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生的工作是对这人间各种美好价值的守卫。

⑸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和火热的衷肠。


进一步研究这首散文诗的写法:虚构的世界、象征的手法、化身为物。

⑴你发
现纪伯伦之于黎巴嫩的感情与海浪之于海岸的感情有什么相像的地
方?
学生议论,进一步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⑵进一步研
究:作者借象征的手法创造的世界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诗歌常常是运意图象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借以抒发诗人炽烈的
感情。

⑶“海浪”是谁的化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海浪”是诗人的化身,借助“海浪”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真挚的
感情和热忱的衷肠。

这类“化身为物”的写法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同学们能够借鉴。

五、小结以后,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阅读感觉。

六、作业:
⒈将课文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抄录到摘手本上
⒉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拟写一首散文诗。

21 教育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