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二、探索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人坐在旋转木马上,当旋转木马顺时针转时,看到周围 不动的景物是逆时针转动的;当旋转木马逆时针转时,看到 周围不动的景物是顺时针转动的。
7
二、探索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同学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观察到周围的景物 是逆时针转动的;逆时针转动转椅,观察到周围的景物是顺 时针转动的。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与转椅的转动方向是相反 的。这就是科学上所说的相对运动。
北京先迎来黎明。通过人体“地球”模拟实验,得出的 结论是“要想知道谁先迎来黎明,需要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通过“大转椅”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西向东”,由此推理出应该是北京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模 型实验的验证,确定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10
三、研讨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 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1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通过地球模型实验,观察到地球自转一周时,一个地区只能 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昼夜交替一次是一 天,一天是24小时,所以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
11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 获 呢?
12
谢谢观看!
13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
(4) 大家按照由“西”向“东” 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 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 阳”,并记录。
(5) 再按照由“东”向“西” 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 先看到“太阳”,并记录。
5
二、探索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人坐在汽车里,当车向前行驶时,看到窗外的树、房子 等景物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前进。
14
二、注重小组讨论,强化互动效率 小学科学本来就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应当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很多时候小学生并不愿意一个人去钻研某些科学知识,但是如果此 时教师能够注重小组讨论,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互动气氛,那么相信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 论活动当中去,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强化活动效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让他们进 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提供及时的指导。在带领学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时候,为了能 够体现出互动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第一个讨论的内容是 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我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并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积极的讨论,讨论 结束之后,将所得到的结果反馈给我。最终学生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浇水,需要种到土里并且 要有合适的温度。经过讨论,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有了准确的把握。其次我引出了第二 部分讨论的内容: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会有怎样的结果?可以改变哪些条件?如何用实验证明? 第二部分的讨论内容提出之后,小组里的成员立刻对问题进行了记录,并且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 探讨问题,比如说在绿豆种子发芽过程中不同的浇水量、光照程度会对发芽产生哪些影响等等。教 师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浓厚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引导他 们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对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科学 教学,更适用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
8
二、探索
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1) 将反光小圆片分别贴在地球模型的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 (2)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模型。 (3) 一位同学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另一位同学从“太阳” 的位置进行观察。
9
三、研讨
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 何知道的?
小学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1来自、聚焦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比如我 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北京
乌鲁木齐
2
二、探索
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 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一、重视新课导入,实现完美开端 俗话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环节可以称得上是整体过程的开端, 并且这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入环节,快速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饱满的情感状态。新课 导入方式有很多种,针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导入方式一定是能够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并且是他们 所感兴趣的。例如在学习云和雨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利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这种方 式更能够体现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我利用课件,展示出以云和雨为主要内容的图片,比如 说蓝天白云、毛毛细雨等等。然后我问学生: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来 描述图片中的天气现象。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学生 与我的互动下,已经对天气有了想要了解的欲望。随后我让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观察天气情况,引导学 生体会观察天气变化要从观察云开始。比如说天空中万里无云,就说明是晴天;乌云密布,就说明可 能要下雨了;白云片片,则是多云天气。谈话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对云和雨有了简单的认知,对这 节课也有了探究的兴趣。通过对导入环节教学方法的优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 从而省去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导入环节的工作做得好,就相当于为接下来的教学,顺利地 拉开了帷幕,并引导学生去迎接新的知识。
3
二、探索
人体“地球”模拟实验。
(1) 大家手拉手,面朝外围 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2) 在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 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 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 “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
(3) 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 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 阳”。
4
二、探索
人体“地球”模拟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