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A.避免呕吐B.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C.减缓紧张情绪D.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损伤【答案】D
【解析】
【分析】
乘坐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最好要张开嘴或捂住耳朵,从而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

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分析。

【详解】
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

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

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

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

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2.“肉丁炸酱面一碗儿,豆芽青菜七八样儿。

”这说的是老北京炸酱面。

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面条中的淀粉是在口腔中开始消化的
B.炸酱中的脂肪在肝脏中被胆汁初步消化
C.炸酱面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
D.配菜种类多样,有利于做到合理营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消化腺有五种: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能够乳化脂肪;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胰腺可以分泌胰液,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据此解答
【详解】
A、淀粉最先在口腔内被消化,口腔内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

A正确;
B、脂肪的消化部位是小肠。

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较大的脂肪微粒乳化成较小的脂肪微粒,利于脂肪的消化。

B错误;
C、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
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这些特点是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C正确;
D、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全面”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配菜种类多样,有利于做到合理营养,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消化与吸收、合理营养等知识。

3.眼睛是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感官之一。

在下图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A.瞳孔B.角膜C.晶状体D.玻璃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虹膜, 2是瞳孔, 3是角膜,4是晶状体, 5是巩膜, 6是脉络膜, 7是视网膜, 8是视神经, 9是玻璃体。

【详解】
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在视觉形成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是晶状体他像一个凸透镜,也类似于照相机的镜头。

【点睛】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4.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B.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为:5→4→3→6→8→7→3→2→1
C.若6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叩击韧带后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也不能产生感觉
D.叩击韧带后,先抬起小腿,后产生感觉,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是简单的低级的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为:5→4→3→2→1,不经过大脑,B错误;膝跳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若6上行神经纤维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叩击韧带后能完成膝跳反射,不能产生感觉,C错误;叩击韧带后,先抬起小腿,后产生感觉,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作用,D正确。

5.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你的心底.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

【详解】
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A不符合题意;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B不符合题意;
多使用一次性木筷,即浪费了资源,有破坏了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C 符合题意;
正确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

【点睛】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不利于环保。

6.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下列做法与此无关的是
A.及时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B.开发风能、太阳能
C.积极植树种草,增大绿化面积D.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
【答案】A
【解析】
A、及时清理垃圾,与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无关;
B、风能、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不会产能二氧化碳,因此开发风能、太阳能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绿色植物行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开车产生的汽车尾气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之一,少开车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故选A。

【学科网考点定位】碳-氧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碳-氧平衡的维持方法。

7.为了促进骨骼的发育,除了给儿童多补充含钙、磷多的食物,还应补充()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维生素既不构成人体组织细胞,也不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重要的物质。

【详解】
A.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正常视觉;
B.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C.维生素C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伤口的愈合,增强抵抗力;
D.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和磷的吸收,缺乏就会引起软骨症和佝偻病。

故选D。

【点睛】
考查维生素的作用。

8.在人体的生殖系统中,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一组是()
A.睾九和卵巢 B.卵巢和输精管 C.睾九和子宮 D.睾丸和输卵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男性的生殖系统包括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详解】
男性产生生殖细胞--精子的器官是睾丸,同时睾丸也可以分泌雄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女性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器官是卵巢,同时卵巢也可以分泌雌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所以在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中,能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一组是卵巢和睾丸,故A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记忆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D.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正确;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正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错误;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内,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点睛】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0.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是()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肠液、胰液、唾液、胆汁
D.消化道和消化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详解】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D正确。

【点睛】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1.如图所示的血管,表示动脉血管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

【详解】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故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成单行通过,由图可知B表示动脉血管。

【点睛】
对于一些血管的判断,可根据血管的特点以及内血液的流动方向等进行掌握。

12.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的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c相比,a管壁厚,弹性大
B.b是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
C.a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D.c可能是肺动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详解】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以判定a段是主动脉,b段是组织细胞周围的细血管,c段是体静脉,图是为体循环过程。

a是主动脉,c是体静脉。

与c相比,a管壁厚,弹性大,A正确;
b段是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了氧气和养料的交换,所以氧气含量减少,B 正确;
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a段是主动脉,流动脉血,C正确;
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以判定a段是主动脉,b段是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c段是体静脉,D错误。

【点睛】
结合图形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

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

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和d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X是吸收a、b、c和d的主要场所。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是唾液,其所含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B.②是胃液,其所含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C.③是胆汁,其所含脂肪酶将脂肪转变为脂肪微粒
D.④和⑤是胰液和肠液,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X是小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

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①是唾液,其所含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A正确。

②是胃液,其所含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B正确。

③是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C错误。

④和⑤是胰液和肠液,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X是小肠,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大分子物质的消化过程和最终产物。

14.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

其中“剪刀2”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答案】C
【解析】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图示①表示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②表示麦芽糖和淀粉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见C符合题意。

15.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灰尘
B.鼻黏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鼻黏膜内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D.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进入肺的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鼻腔中生有鼻毛可以阻止灰尘和病菌的入侵,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鼻腔内表面的黏膜能分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湿润;鼻腔中黏膜有毛细血管可以起到温暖气体的作用。

【详解】
A、鼻腔的前端生有鼻毛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A正确。

B、鼻腔内表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可以温暖空气,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B正确。

C、鼻粘膜内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和用鼻呼吸还是用嘴呼吸没有多大关系,C错误。

D、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粘液能温暖气体的作用,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即清洁、温暖和湿润气体。

16.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起始器官是()
A.胃、小肠、口腔B.口腔、小肠、胃C.口腔、胃、小肠D.小肠、口腔、胃【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因此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起始器官是口腔、小肠、胃。

【详解】
17.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血液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血管内型
判断正确的是
A.①是静脉B.②是毛细血管
C.③是动脉D.全是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的动脉,②是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③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静脉血管。

同时要了解只有②是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所以正确的只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三种血管的区别。

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8.一位贫血患者突患阑尾炎,到医院紧急救治。

其血常规化验结果可能不在正常值范围的是()
A.红细胞、血小板B.红细胞、白细胞
C.血浆、白细胞D.血小板、白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因此如果患贫血,应该是RBC(红细胞)和HGB(血红蛋白)的值偏低;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目就会大大增加去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

因此,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红细胞、白细胞。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9.下列食物成分中,不能
..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蛋白质B.糖类C.维生素D.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主要供能物质)、脂肪(备用能源物质)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属于有机物,但它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C正确;A、B、D错误。

【点睛】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以及相应功能是本题解题关键。

20.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
A.卵巢 B.胎盘 C.子宫 D.输卵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详解】
胎儿生活在子营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脐带、胎盘从母体获取所需营养物质和氧,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所以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

B正确。

【点睛】
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来自母体.此时胎盘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