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标点符号的用法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出版物中关于 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定
❖一、 顿号
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 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 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 用顿号。
注意: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 句中序数的中间用顿号。
❖如: (1) 他三十六七岁
距这里二三里 (2)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3)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4)他曾经教过我高中二、三年 级的语文。(第二、第三年级)
6. 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 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如: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 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 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 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到达 新的水平。
补充:多层次的停顿,多半是第一层用逗 号,第二层用顿号,第三层用“和”类连 词。如:
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 历过的。
7.用介词“把”、“被”等 组成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 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 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 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 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三、分号
如: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 叹号。
陈说句、语气平缓的祈使句要用 句号,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 感叹句要用感叹号。
例如: 1.他在讲话中第一表示向全体党员, 特别是向我们的老前辈、老党员致 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
2.让我们出去涣散步吧!(。) 3.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4.太精彩了!这场比赛!(,) 5.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 醉。(,!)
二、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 长些。
一般用法:
1.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 1)主语较长的 如: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
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 如: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如: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如:怎么啦,你? (5)谓语是主谓短语。 如: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 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在句中凡用 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 的地方就用分号。
如:(1)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 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2)侵犯者的诺言,骗不了人; 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 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 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号)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 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 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如: 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1)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 我好好考虑考虑。”
(2)“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警 告我们说。
6.冒号还可表总结。
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 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六、问号
问号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 顿的点号。
注意 :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 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a.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 你能去吗?
❖ b.到底怎么办?去还是不去?
❖ c.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 中用逗号。
a.这是临比赛畏惧呢,还是身体 不舒坦?
b.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 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 谓语后用逗号。
如: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 的同志?
特别提示:
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要用问号 注意:选择复句只在最后用一个问
号;相对独立的几个问句,每个问句末 尾都用问号;主语后置的句子,问号用 在主语后面;并不要求回答,只在于陈 说一件事情,句末不用问号。
A. 用在称呼语的后边,提起下文。
B. 用在“说、想、是、证明、认为、宣布、 指出、告知”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 下文的词语后面。
C. 用在总说性和解释性词语后面。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只管到 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 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 应: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 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 都存在。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 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 而用逗号。
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 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 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 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
(1)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2)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3)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八、 省略号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例1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
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二月里 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
是句末点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照用。
例2 听筒里传来十分响亮而 焦急的声音:“时间来不及了,请 立刻设法空运······空运!”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3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
(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 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i)”, 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 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 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 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 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 号内句号。)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产生变化)
跌、跌······” 他的脸色,很象恳求 掌柜,不要再提。
(3)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 数词语的省略。
例4(场长)介绍给我们看 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 貉子、獾、水獭、野猫······种 类实在不少。”
(4)表示静默或思考。 例5 何为:不行!梅伯母的身体
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 欧阳平: ······
❖ 2. 分号表示并列复句第一层的关系, 如果不表示这样的关系就不要用分 号;前后没有逗号,不要用分号; 句中已用句号不能再用分号 。
❖ 例如: (1) 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我国养蚕、纺织、刺
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到达的高度水平;而且也 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 能。 (,)递进关系
(2)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法律 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洲、县、自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1. 在分号与句号之间,分号与分号 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如: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 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围 绕,粗壮雄峻。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知识分子工资偏低,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 动、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倒挂等问题十 分严重。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 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如: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 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 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 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 顺序不能变。
例如:
1.只有一张票,是你去?还是我去? (,) 2.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 销路?
3.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 4.她反复品味着,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 阿谀,还是讽刺?
(。)
❖七、冒号
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 括上文的点号。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冒号,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3)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 道珍惜时间,现在才体会到“一寸光 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 话的真正含义。(该句中“一寸光阴 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已作为文 句的一部分,充当“这句话”的同位 语,所以应将引号里的句号删去。)
❖五、感叹号
感叹号用于句末表强烈感情。
注意:
(1)如果有成分颠倒,感叹号用 在句末。
7. 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 冒号。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的冒号应该改删去。)
8.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如: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 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9.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如: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八个大字。(“刻着”没有提示性,去冒 号。也可以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八 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 之间,也用分号。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 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 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 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 号。例如:
如:A、B、C和D
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 省五十六个县(市)。
11.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 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 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 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
2. 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 如: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 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 用在句首状语后 如: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
4. 用在独立语后
如: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 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 号)
5. 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
如: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 用在后置定语前
特别注意: [1]省略号可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
尽,或说话断断续续、沉默不语。 (与破折号的近似用法相区分。) [2]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 “之类”,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 用“等”、“等等”、“之类”。 反之亦然。
[3]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 如果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
(,)
(3)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 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 决。
(, ,)
(4)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 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 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 持之以恒;三、……
(。 。)
❖四、句号
1.句号的情势为“。” 陈说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a)
b)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 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 复杂多样。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如:请您稍等一下。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坦,不来给同学 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产 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 (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 一般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用冒 号就肯定有停顿)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 暴》、《青春之歌》、《林则徐》 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去掉冒
2. 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 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 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 省市领导 城乡交 流 工农兵 调查研究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 “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如: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 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6 他直指着正北方向,
“好······好同志······你······你 把它带给······” (6)表示语言的中断。
例7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 了这些,再去······”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例8、这么多年他老人家没有来
得及听我一次汇报,总理呀总理, 现在我到哪里去向您汇报 呢? ······
2.句号的误用
(1)看来,观众喜欢真实生动地 反应现实生活的影片。如《高山下的 花环》、《人到中年》等。(单看前 一个句子是完整的,可以用句号,但 “如……等”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句 子,而是紧连着前边的。)
(2)尽管森林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 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这在一切 “文明”国家中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后果” 后边的停顿是复句内分句间的停顿, 应改为逗号)
❖一、 顿号
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 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 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 用顿号。
注意: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 句中序数的中间用顿号。
❖如: (1) 他三十六七岁
距这里二三里 (2)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3)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4)他曾经教过我高中二、三年 级的语文。(第二、第三年级)
6. 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 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如: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 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 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 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到达 新的水平。
补充:多层次的停顿,多半是第一层用逗 号,第二层用顿号,第三层用“和”类连 词。如:
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 历过的。
7.用介词“把”、“被”等 组成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 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 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 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 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三、分号
如: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 叹号。
陈说句、语气平缓的祈使句要用 句号,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 感叹句要用感叹号。
例如: 1.他在讲话中第一表示向全体党员, 特别是向我们的老前辈、老党员致 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
2.让我们出去涣散步吧!(。) 3.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4.太精彩了!这场比赛!(,) 5.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 醉。(,!)
二、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 长些。
一般用法:
1.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 1)主语较长的 如: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
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 如: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如: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如:怎么啦,你? (5)谓语是主谓短语。 如: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 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在句中凡用 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 的地方就用分号。
如:(1)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 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2)侵犯者的诺言,骗不了人; 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 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 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号)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 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 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如: 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1)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 我好好考虑考虑。”
(2)“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警 告我们说。
6.冒号还可表总结。
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 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六、问号
问号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 顿的点号。
注意 :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 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a.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 你能去吗?
❖ b.到底怎么办?去还是不去?
❖ c.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 中用逗号。
a.这是临比赛畏惧呢,还是身体 不舒坦?
b.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 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 谓语后用逗号。
如: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 的同志?
特别提示:
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要用问号 注意:选择复句只在最后用一个问
号;相对独立的几个问句,每个问句末 尾都用问号;主语后置的句子,问号用 在主语后面;并不要求回答,只在于陈 说一件事情,句末不用问号。
A. 用在称呼语的后边,提起下文。
B. 用在“说、想、是、证明、认为、宣布、 指出、告知”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 下文的词语后面。
C. 用在总说性和解释性词语后面。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只管到 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 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 应: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 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 都存在。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 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 而用逗号。
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 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 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 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
(1)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2)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3)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八、 省略号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例1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
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二月里 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
是句末点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照用。
例2 听筒里传来十分响亮而 焦急的声音:“时间来不及了,请 立刻设法空运······空运!”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3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
(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 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i)”, 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 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 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 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 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 号内句号。)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产生变化)
跌、跌······” 他的脸色,很象恳求 掌柜,不要再提。
(3)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 数词语的省略。
例4(场长)介绍给我们看 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 貉子、獾、水獭、野猫······种 类实在不少。”
(4)表示静默或思考。 例5 何为:不行!梅伯母的身体
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 欧阳平: ······
❖ 2. 分号表示并列复句第一层的关系, 如果不表示这样的关系就不要用分 号;前后没有逗号,不要用分号; 句中已用句号不能再用分号 。
❖ 例如: (1) 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我国养蚕、纺织、刺
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到达的高度水平;而且也 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 能。 (,)递进关系
(2)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法律 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洲、县、自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1. 在分号与句号之间,分号与分号 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如: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 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围 绕,粗壮雄峻。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知识分子工资偏低,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 动、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倒挂等问题十 分严重。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 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如: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 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 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 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 顺序不能变。
例如:
1.只有一张票,是你去?还是我去? (,) 2.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 销路?
3.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 4.她反复品味着,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 阿谀,还是讽刺?
(。)
❖七、冒号
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 括上文的点号。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冒号,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3)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 道珍惜时间,现在才体会到“一寸光 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 话的真正含义。(该句中“一寸光阴 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已作为文 句的一部分,充当“这句话”的同位 语,所以应将引号里的句号删去。)
❖五、感叹号
感叹号用于句末表强烈感情。
注意:
(1)如果有成分颠倒,感叹号用 在句末。
7. 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 冒号。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的冒号应该改删去。)
8.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如: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 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9.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如: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八个大字。(“刻着”没有提示性,去冒 号。也可以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八 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 之间,也用分号。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 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 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 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 号。例如:
如:A、B、C和D
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 省五十六个县(市)。
11.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 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 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 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
2. 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 如: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 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 用在句首状语后 如: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
4. 用在独立语后
如: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 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 号)
5. 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
如: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 用在后置定语前
特别注意: [1]省略号可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
尽,或说话断断续续、沉默不语。 (与破折号的近似用法相区分。) [2]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 “之类”,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 用“等”、“等等”、“之类”。 反之亦然。
[3]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 如果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
(,)
(3)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 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 决。
(, ,)
(4)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 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 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 持之以恒;三、……
(。 。)
❖四、句号
1.句号的情势为“。” 陈说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a)
b)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 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 复杂多样。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如:请您稍等一下。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坦,不来给同学 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产 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 (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 一般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用冒 号就肯定有停顿)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 暴》、《青春之歌》、《林则徐》 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去掉冒
2. 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 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 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 省市领导 城乡交 流 工农兵 调查研究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 “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如: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 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6 他直指着正北方向,
“好······好同志······你······你 把它带给······” (6)表示语言的中断。
例7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 了这些,再去······”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例8、这么多年他老人家没有来
得及听我一次汇报,总理呀总理, 现在我到哪里去向您汇报 呢? ······
2.句号的误用
(1)看来,观众喜欢真实生动地 反应现实生活的影片。如《高山下的 花环》、《人到中年》等。(单看前 一个句子是完整的,可以用句号,但 “如……等”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句 子,而是紧连着前边的。)
(2)尽管森林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 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这在一切 “文明”国家中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后果” 后边的停顿是复句内分句间的停顿, 应改为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