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分类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硬皮 病以及活动性肝炎等,亦可发现LE细胞。 因此.发现LE细胞,发现LE细胞尚需结合 临床表现及抗核抗体检查才能确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LE细胞的形态特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看一看:有无LE细胞
插入LE细胞与果馅细胞的照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教学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
1.淋巴细胞增多(>40%) (2)绝对增多 是指淋巴细胞浓度数和分 数数都增多,可见于: ①某些传染病 ②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 排异反应时。 ③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 淋巴肉瘤时淋巴细胞均增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
感染严重时白细胞不增高反而降低; 中性粒细胞有严重核象左移;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病情险恶的征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感染已被清除征兆
单核细胞逐渐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重新出现或上升; 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减轻;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消失表示感染已被清 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重庆药剂学校临床检验教研室 须 建 制作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分类临 床意义
一、参考值(参考区间)
白细胞计数: 成 人: 4×109/L~10×109/L; 儿 童: 5×109/L~12×109/L 初生儿:15×109/L~20×109/L。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百分率(%) 浓度数(×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色的均匀体,吞噬细胞常胀大,其本身的核被 挤在一边,仅在均匀体周围可看到少许细胞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五、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LE细胞阳性率 一般为 70%~90%。通常在活动期容易找到, 在缓解期不易找到,使用激素治疗后常消失, 病情严重者,在骨髓、血液、胸腹水的直接 涂片中,亦可找到LE细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 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可<1×109/L。 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脾功能亢进 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 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
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尿毒症及汞、铅中毒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病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急性大出血
内脏(肝、脾等)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 大出血、大量血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可迅 速增高,达20×109/L,且出现于血红蛋白 降低之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病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严重的组织损伤 如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均
可见白细胞增多,并可借此来区别心肌梗死 与心绞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病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常见于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传染病 理化损伤 血液病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60%,求该患者中性粒细胞浓度数(绝对 值)?
解: 绝对值=4×109×60% =2.4×109/L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生理变化
年龄 日间变化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妊娠与分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生理变化
年龄因素 形成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 变化曲线的二次 交叉。
碱粒细胞增多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增多 可达10%以上。
2.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此病罕见嗜碱粒 细胞增多,多为稚型
3.其他:如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术后和 某些转移癌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
1.淋巴细胞增多(>40%) (1)相对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细胞浓 度数不增加,因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使淋巴 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相对增高。如再生障碍 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某种细胞绝对值=白细胞总数×该种细胞% 例:某患者WBC为4×109/L;D.C中Nc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病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其
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 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
常见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 白喉、兰尾炎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病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急性中毒 急性药物及农药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
5.伊红可使嗜酸性颗粒染橘红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意义 1.参考区间 : 0.05×109/L~0.5×109/L (50/μl~500/μl)。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2.临床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 2)观察大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3)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能测 定(减数试验)。
多媒体教学中心 张晓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原理】 用嗜酸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 数破坏其红细胞和部分其他白细胞,将嗜酸 粒细胞颗粒染色,充入计数池内,计数一定 体积内嗜酸粒细胞,经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 嗜酸粒细胞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试剂成分的作用 1.乙醇为嗜酸粒细胞保护剂.其浓度以30%~35%较 为合适。 2.甘油可防止乙醇挥发。 3.碳酸钾可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溶解并增加嗜酸 粒细胞对染料的着色力。 4.枸椽酸三钠可防止血液凝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传染病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感染
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等,无 并发症时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某些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线、镭照射等;或 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抗癌药物、有毒 物质,如晚期或严重的苯、铅、砷、汞等中 毒。
日间变化
活动进食后较高 下午高于上午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当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 时,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加。
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白细胞常 轻度增加。产后2 周左右恢复正常、 此后如再次升高, 就有产后感染的可 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病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病理增多 急性感染 急性中毒 急性大出血 严重的组织损伤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需要专用稀释液破 坏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
镜下嗜酸粒细胞颗粒染橘红色,有立体感, 残存的中性粒细胞颗粒不受色。
计数遵循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红斑狼疮(LE)细胞的形成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 病患者的血液内,常含有抗细胞核的抗体 (属于IGG),在体内它可使受累的白细胞 核的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坏,失去原有 的致密结构而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圆形云雾 状的均匀物质,称之为均匀体。均匀体可同 时吸引数个吞噬细胞于其周围,形成花形细 胞簇,也有的均匀体游离存在于血液中,最 后被一个中性粒细胞吞噬而成为红斑狼细胞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预后良好征兆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 中性粒细胞略有增高 核象轻度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 抵抗力强,预后良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病情较重征兆
中性粒细胞>10×109/L 核象出现中度左移及毒性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病情较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病情险恶的征兆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分 别>20×109/L及>8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 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增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
1.嗜酸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传染病 肿瘤 血液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
2. 嗜酸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 较低,故其减少意义不大,在长期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 致嗜酸粒细胞减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亦常 见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LE细胞的形成需要的条件:
患者特有的抗细胞核抗体 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 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LE细胞的形态特征
典型的红斑 狼疮细胞是在一个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亦可为单核细胞。 但罕见)中吞噬了
1至数个圆形或椭圆形呈云雾状的、染成淡红
2.淋巴细胞减少(<20%)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长期接触放射
线、细胞免疫缺陷病等。此外,各种引起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导致淋巴细胞 相对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单核细胞增多
1.某些感染 如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 性心内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2.某些寄生虫病 如疟疾、黑热病等。 3.某些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 组织细胞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等单核细胞均可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