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汇总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汇总,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
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
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
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不想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
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
察看。
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
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的风俗习惯
1、腊月初八—腊八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现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2、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3、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
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
镜。
扫尘后及时更衣。
4、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且这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5、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
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6、腊月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
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7、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8、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
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腊月三十—熬一宿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
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10、正月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
去拜年。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
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11、正月初二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
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
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12、正月初三
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13、正月初四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14、正月初五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15、正月初六
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16、正月初七
关键词:人日/捞鱼生/摊煎饼/踏青/登高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17、正月初八
关键日: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
18、正月初九
关键词: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9、正月初十
关键词:石不动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20、正月十一
关键日: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21、正月十二
关键词:搭灯棚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
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
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
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22、正月十三
关键词:买灯笼/点灯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
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
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
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
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
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
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
23、正月十四
关键词:猜灯谜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
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
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24、正月十五
关键词:闹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2
目录
春节的由来
春节传说故事
春节健康饮食注意事项
春节吃什么
春节的意义
春节的由来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
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健康饮食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暴饮暴食
儿女回到自己的家乡,父母准备了太多家乡的特产和可口的饭菜,这个时候完全的放松,会导致大家的食欲膨胀,眼前的这么多美食,是很难抵挡诱惑的,所以,不免会大快朵颐,结果,往往就会吃的过多。
结果会发现,一旦吃的过多,胃肠就会不舒服。
回到家乡,一年不见或多年不见的同学和朋友难免欢聚一下,节日的餐桌上更是无酒不欢,人们总感觉如果没有酒,就没有过节的气氛,但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下子就容易过量,再加上丰盛的食
物,大都会是那些鸡鸭鱼肉,一旦过量,可能是醉酒,但是还会诱发很多疾病,比如胆结石和胰腺炎都是春节常见的疾病。
荤素合理搭配很重要
过节了,往往回家就会吃很多肉类,因为很多打工者常年在外,父母总是担心亏了,所以,家里提前就会准备好很多的肉,杀猪宰羊,只为了给回来的儿女们好好的犒劳一下。
所以,春节期间,吃肉会较多,这样对健康不利,还容易发胖。
建议一定要荤素搭配,这样可以预防一些肠道的疾病,还可以防止便秘。
选择锅具很重要
因为春节期间大量的烹饪美食,所以,锅的选择也很重要,建议不要选择那些已经生锈了的铁锅,铁锅很容易造成回锅油,对健康不利,也不要用铝锅,因为过多的摄入铝,会导致老年痴呆。
建议选择那些少油烟的不锈钢的锅。
生熟食品要分开保存
春节难免会烹饪更多的食物,一时间吃不完,就要妥善的保存,千万不要一股脑的扔进冰箱,一定要生熟食物分开储存,而且,建议在食物完全冷却下来以后,再放入冰箱进行冷藏。
选择品牌的保鲜膜将食物进行隔离储存才是安全的。
控制零食的摄入量
春节一定会携妻带子,小孩子喜欢过年,因为会有很多好吃的,而这个时候大人也会放宽要求,结果会导致孩子吃太多的零食,而现在的零食大都有很多的添加剂,对孩子的健康不利,所以,一定要控制零食的摄入量。
春节吃什么
汤圆
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
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意义
1、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家过春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春节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节日,从古代就有,是当时是舜继王位之后,带领民众进行祭拜天地的时候,慢慢演变而来的,因此从古至今就有这样春节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
到了今天,大家在一起过春节,其实也是将古代传承下来的这种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2、代表阖家团圆
春节是定在每年腊月的30日,这一天过后,就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了。
所以这天不仅是春节,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
求学或者是工作的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的家庭,与家人们一起来吃上一个团圆饭。
所以春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代表着阖家团圆的日子,所以大家对春节是非常期待的。
3、祈求幸福
在春节很多地区都会有祭拜神灵,祭拜祖先的这样的传统祭拜习俗,是希望得到祖先神灵,天帝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了能够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事业有成,阖家团圆,是对新年的一种期望,以及对新年的一种祈祷,充满着非常美好的希望。
4、欢腾庆祝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春节的时候,举国欢庆,所有的商家,还有各个地方都会挂上红灯笼,或者贴上春联,然后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比如会举办一些灯会,或者会舞龙等等民俗活动庆祝这样的节日,这也是体现了中国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3
春节由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源起年兽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舜继天子位拜天地
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弥勒佛下凡施恩
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
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
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
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
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
一天,
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
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
”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
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
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
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
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
”“不假?”“不假。
”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
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
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
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
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
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
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
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
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