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章节分类考点讲解与训练(苏科版)-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透镜的分类
1.透镜有两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它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的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它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透镜及其应用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影时人站在距离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在胶卷上形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是应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3.放大镜是应用了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4.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1.(2021•常州)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B.
C.D.
【分析】光线通过玻璃再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由于玻璃上下表面垂直,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只是做了平移,即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右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玻璃左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的左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右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故选:B。

【点评】考查光的折射定律中:当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2021•南通)小娟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比较研究。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透镜的主光轴上,器材在图示位置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为倒立、等大实像,若将蜡烛移至35cm处,此时凸透镜对烛焰发出的光起会聚作用。

(2)将图中的透镜换为带小孔的遮光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方,要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小孔向上调节,此时的像与图中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不变。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当像距等于物距,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当物距等于像距,物体通过小孔成等大的实像。

【解答】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器材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
由图知,此时v=60cm﹣40cm=20cm,u=40cm﹣20cm=20cm,即v=u,所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若将蜡烛移至35cm处,此时凸透镜对烛焰发出的光仍然起会聚作用;
(2)将图中的透镜换为带小孔的遮光板,烛焰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在光屏上会聚成倒立的实像。

已知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方,要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小孔向上调节;因为像距等于物距,所以像物等大,所以此时的像与图中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主光轴;等大;会聚;(2)上;不变。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小孔成像原理的应用,两者有机融合,是一道创新题。

3.(2021•盐城)如图是小明眼睛在N点看到鱼缸内M点处鹅卵石的光路图。

鱼缸内注入更多水后,小明的眼睛在N点仍然可以看到鹅卵石。

选项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原来的光路,能正确反映水变多后小明看到鹅卵石的光路图是()
A.B.
C.D.
【分析】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鱼缸内注入更多水后,小明的眼睛在N点仍然可以看到鹅卵石,说明从M点发出的光经水面折射后的折射光线仍通过N点,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鱼缸注入更多水后,小明的眼睛在N点仍然可以看到鹅卵石,所以折射光线仍通过N点。

A、水面升高,图中入射角变小,但折射角变大,故A错误;
B、水面升高,图中入射角不变,但折射角变大,故B错误;
C、水面升高,图中入射角变大,折射角也增大,故C正确;
D、水面升高,图中入射角变大,折射角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光路图,知道水面升高,折射后光线仍通过N点,
需要增大入射角。

4.(2021•盐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我们需要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

组装并调节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央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如图所示,像成在了光屏的中央,此装置没有(选填“有”或“没有”)按照要求调节。

【分析】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解答】解: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由图可知,此时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上,没有按照要求调节。

故答案为:正对;主光轴;没有。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考查了焦距的测量方法、实验器材的条件,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5.(2021•常州)2021年5月15日,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向内缩(向外伸/向内缩)。

观看三张照片感觉平台是运动的,这是以照相机为参照物。

【分析】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参照物与被研究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由图可知,像越来越小,这说明像距是变小
的,物距变大,即照相机的镜头向内缩;
此过程中,照相机与平台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照相机为参照物,感觉平台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凸;向内缩;照相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题。

6.(2021•无锡)如图所示,平行光通过图中左侧虚线框(其中放置一块透镜)后,在右侧光屏上形成一个圆形光斑,该光斑的直径比透镜大。

请你判断虚线框中是否是凸透镜,说出接下来的操作及判断方法。

(不添加其它器材)
(1)操作:将光屏向左移动。

(2)判断方法:若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直径比透镜直径小的光斑则为凸透镜。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

【解答】解:(1)由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光屏向左移动,减小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2)若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比透镜直径小的光斑,说明该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

故答案为:(1)向左移动;(2)若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直径比透镜直径小的光斑则为凸透镜。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辨别凸透镜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7.(2021•连云港)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

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左侧,这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同时观察到水槽底部光斑向右移动。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
变。

【解答】解: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因此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该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水面下降,折射点向右移动,因此折射光线逐渐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左;光的折射;右。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的应用,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水面发生变化时,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也不变。

8.(2021•宿迁)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中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过入射点O垂直水面画出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明确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9.(2021•无锡)图中物体AB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请画出AB经凸透镜所成像A'B'的大致位置。

【分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据此画出从A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其交点为A点的像,再垂直于主光轴画出AB经凸透镜所成像A'B'的大致位置。

【解答】解: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画出从A点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光线的折射光线,折射光线的交点即为A点的像,然后垂直主光轴画出像A'B',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透镜光路图的画法,掌握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解答此题关键。

10.(2021•苏州)画出图中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γ。

【分析】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由此作图即可。

【解答】解: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掌握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关键,注意作图要规范。

11.(2021•连云港)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12.(2021•镇江)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倒立(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填“实”或“虚”)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照相机(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

(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5 s,光屏上成清晰等大(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分析】(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4)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解答】解:(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该像可用光屏承接,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将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4)由乙图可知,物距u=15cm,像距v=15cm,
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同时匀速向左运动,则t秒时,物距u′=15cm+(2cm/s﹣1cm/s)t=15cm+1cm/s×t,
像距v′=15cm+1cm/s×t,
则可知在移动过程中,要能在不动的光屏上成像,物距必须等于像距,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所以此时u′=v′=2f=20cm,即15cm+t×1cm/s=20cm,解得t=5s。

故答案为:(1)主光轴;(2)倒立;实像;(3)照相机;(4)5;等大。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实际应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和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

13.(2021•淮安)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如图所示,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成像情况与之类似的是投影仪。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烛焰的像亮度将变暗。

【分析】(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在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后,就需要对三者的高度进行调节;
(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
(3)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

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解答】解:(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节
蜡烛、光屏的中心都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即此时f<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1)主光轴;(2)放大;投影仪;(3)变暗。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探究实验,属于基础题型。

14.(2021•徐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凸透镜后方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
焦距。

(2)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B。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则光屏上D。

A.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B.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D.不成像
(4)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

接着小莉和小华分别用自己的近视眼镜来模拟视力矫正,小莉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像仍成在光屏前方;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

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四块透镜如图乙所示,则放小华的眼镜时,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①③(填编号)。

【分析】(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
焦点,焦点和光心之间的距离是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若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蜡烛经凸透镜成像是蜡烛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

(4)同样口径的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聚光能力越强;凹透镜越厚焦距越小,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根据实验的现象结合四块透镜分析解答。

【解答】解:(1)太阳光可以看成平行光,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此时平行光跟主光轴平行,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

(2)由图甲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物距)大于光屏到凸透镜距离(像距),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B。

(3)蜡烛经凸透镜成像是蜡烛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而成。

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蜡烛的光沿直线射向光屏,所以在光屏上不能再成像,故选D。

(4)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因为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所以应选择一个厚一点的凸透镜代替原凸透镜,由图乙知,用的是透镜①;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且镜片越厚,焦距越小,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
小莉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像仍成在光屏前方,说明小莉的近视眼镜对光线发散作用较弱,镜片较薄;
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小华的近视眼镜对光线发散作用比小莉的强,镜片较厚,用的是透镜③。

故答案为:(1)焦距;(2)B;(3)D;(4)①③。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要熟练掌握焦距的概念、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折光能力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15.(2021•扬州)“一双好眼睛,能更好地探索未来”,小丽了解到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睛是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她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1)首先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A照射,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10.0cm。

(2)然后适当调整凸透镜A和光屏的位置,移动蜡烛,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
图乙所示;接着她将凸透镜A换为焦距稍大的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蜡烛,使烛焰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可见小丽研究的问题是:当凸透镜成实像时,保持光屏到凸透镜距离不变,探究物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3)通过探究发现,当人眼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变短。

【分析】(1)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
(2)由乙、丙两图和题意可知,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改变时,需调整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据此分析小丽研究的问题;
(3)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

由乙、丙两图和题意可知,在像距不变时,若凸透镜的焦距增大,则物距也应增大,据此解答。

【解答】解: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为凸透镜焦点,
则凸透镜的焦距f=20.0cm﹣10.0cm=10.0cm;
(2)由乙、丙两图和题意可知,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改变时,需调整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所以,小丽研究的问题是:当凸透镜成实像时,保持光屏到凸透镜距离不变,探究物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3)人的眼睛在看清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球的前后距离是不变的,即像距不变,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实现的,与上述规律相同;
由乙、丙两图和题意可知,在像距不变时,若凸透镜的焦距增大,则物距也应增大,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由此可知,当人眼观察近处物体时(物距减小),则晶状体的焦距应变短。

故答案为:(1)10.0;(2)光屏到凸透镜;物距与凸透镜焦距;(3)短。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乙、丙两图得出“像距不变时,物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16.(2021•泰州)小明在做模拟“视力的缺陷与矫正”的实验中。

(1)他将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组装好,然后把凸透镜正对较远处的窗户,移动光屏,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得到窗户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10.0cm。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不动,接着小明把蜡烛点燃,并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然后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线处,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日常生活中的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3)小明将蜡烛移到光具座最左端,拿来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并靠近凸透镜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拿去眼镜,将光屏向靠近(选填“靠近”
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又重新清晰了,说明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选填“前方”或“后方”)。

【分析】(1)较远处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稍大于焦距,此时透镜和光屏之间的距离等于该凸透镜的焦距大小;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不动,接着小明把蜡烛点燃,并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u=15cm,且:f<u<2f,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日常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
(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据此分析拿去眼镜,将光屏移动的方向;
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解答】解:(1)较远处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稍大于焦距,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60.0cm﹣50.0cm=10.0cm;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不动,接着小明把蜡烛点燃,并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u=15cm,且:f<u<2f,移动光屏,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日常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
(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拿去眼镜,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又重新清晰了,说明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故答案为:(1)10.0;(2)主光轴上;放大;投影仪;(3)靠近;前方。

【点评】此题考查模拟“视力的缺陷与矫正”的实验,重点考查了焦距的测量、器材组装、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等知识,有一定难度。

17.(2021•南京)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